石亞榮
內容提要:互文的句式與語文教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研究互文可以幫助我們正確地判斷和理解詞義,科學地分析古文句法。我們在學習、講解互文時要緊緊把握互文對語境的結構要求、注意互文的不同類型,正確地翻譯、使用互文語句。
關鍵詞:語文 互文 教學
互文是我們漢民族語言特有的語言現(xiàn)象。古代漢語中,一般地說“互文”有兩種概念,一種是指互訓,即同義詞互相訓釋。另一種是指互文見義。在傳統(tǒng)的訓詁學中給互文下的定義是:一些字數(shù)相同(或大體相同)、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語句,各句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用同義、反義或意義有關聯(lián)的詞,在同一語境中,或同義互訓,或上下文意互相呼應、補充。互文的句式與語文教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行中學語文教材,涉及到互文句式的約有三十余篇。
研究互文,對中學語文教學有哪些作用呢?
首先,研究互文可以幫助我們正確地判斷和理解詞義。互文句式的出現(xiàn)及廣泛運用,它與漢字的表義性質緊密相關。從本質上說,漢字屬于表意體系,形、音、義三位一體,一詞多義又是詞義的重要特點。某一詞可能有若干個義項和不同用法,但在一定的語境中,這個詞的意義卻具有單一性、確定性,即只能有一個意義和用法是最恰切的。因此,對于互文來說,分置于句子前后對于位置上的詞,我們便可以取其共同的意義互相訓釋。這就是人們所謂的“比照意義”的方法。“有同義互文者,從互文之字以定其義。”例如:
(1)觸風雨,犯寒暑。(柳宗元《捕蛇者說》)
(2)不稼不穡,……不狩不獵,……不素餐兮,……不素飧兮。(《詩經(jīng)·魏風·伐檀》)
例(1)“犯”,冒。“觸”的引申義為“犯”。“觸”“犯”互文,意謂冒著風雨寒暑。例(2)“稼”,播種。“穡”收獲。“稼穡”連用并舉,泛指農業(yè)勞動。“狩”,冬天打獵。“狩獵”連用并舉,泛指打獵。“餐”“食”“飧”則是變文近義。這幾個句子,可據(jù)互文以見同義,據(jù)對文以見反義,據(jù)變文以見近義。當然,離開了互文具體的語境,這種互訓關系就自然不成立了。
其次,研究互文可以幫助我們對古文句法進行分析。?互文句式結構相同的語句,其中某些成份的語法功能亦相同。例如:
(1)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
(2)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禮運》)
例(1)“見”猶“被”,“見”“被”互文,兩句均是被動句。例(2)“用是”“由此”互文。“用是”作“由此”解,都是介詞結構作狀語。即“用”“由”(介詞)互文,“是”“此”(代詞)互文。
我們在學習、講解互文時要注意兩個問題:
一是緊緊把握互文對語境的結構要求,切忌濫用互文。一般說,互文只在兩種語境中使用:語境是相同的詞語;語境是結構對稱或大體對稱的詞語。而結構相同大體相同,則往往造成對偶句式,所以互文在詩詞歌賦中,在散文的駢句中,大量地運用著。因而,對那種貌似互文而實為對偶的句子須分辨開來。如果沒有結構形式上的保證,即使是散見兩處的同義詞語,也不能算作互文,因為它只是同義詞語的遞用而已。例如:
(1)“寡人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陶淵明《桃花源記》)
例(1)“奏”“鼓”同義。例(2)“窮”“盡”同義。上述各例由于語境不同,句式結構差別很大,因此,都不能看作互文。只有抓住了互文的特點,才可以劃清互文與非互文的界限。
二是注意互文的不同類型,正常地翻譯互文語句。有些教師講到有關的互文句式時,往往照字面直解,沒能根據(jù)互補型互文句式結構的特點,將“各舉一邊”的分置部分“合二為一”,梳理成為一個句子,因而對詞義的講解挖掘不深不透,對意境的分析總顯得不夠味。例如:“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不應譯成:“對著窗子梳理象云一樣柔美的頭發(fā),照著鏡子再貼上花黃。”此句應該是:“(木蘭)在窗下對著鏡子梳理云鬢并貼上花黃”。這才合乎邏輯。
在語文教學中,不論是訓釋詞義,還是分析句子成份,凡是同一類型的互文句式,我們都可以采取歸納比較的方法,來提高學生閱讀古代詩文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邳州市明德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