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延++++李想
標準化中德班2012級學生(機電一體化/工業電工電子)已經順利完成了在學校的兩年專業課程的學習。2014年8月,畢業生參加了德國工商大會上海代表處組織的德國職業資格考試一。其中,來自我省8所中職學校的66名學生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考試。
為了使每位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從學校實訓車間向企業技能崗位的過渡,河南省教育廳中德合作職業教育教學模式項目辦于2014年9月舉辦了為期一周的“標準化中德班崗前培訓”,旨在提高學生面試成功機率,順利進入企業;同時,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工作態度,在企業中不斷成長,提高就業質量。
德國舍弗勒集團是全球范圍內生產滾動軸承和直線運動產品的領導企業,也是汽車制造業中享有極高聲譽的供應商之一。2014年9月24日,舍弗勒集團(太倉)培訓中心聯合其人力資源部,在河南省職業教育培訓中心組織了一場企業面試活動。經過緊張的面試環節,以及企業內部的討論, 企業對標準化中德班的畢業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令人可喜的是,除了兩名學生由于年齡不達標而沒能進入德國在華企業進行實習外,其余參加面試的66名標準化中德班學生全部通過企業的面試環節。進入企業實習是又一個學習階段的開始,標準化中德班的學生還需要繼續努力完成實習課程,早日邁向新的目標。
圖一:崗前培訓內容之一:學生演講訓練
圖二:實習課程企業-德國舍弗勒集團(太倉)
圖三:面試前的企業宣講
學生實習初次回訪
河南省標準化中德班的每個學員都是經過多層次全方位篩選出來的。他們在職業學校按照德國雙元制教育教學模式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培養,順利通過德國工商大會上海代表處組織的德國職業資格考試后,方可進入德國在華企業進行長達10個月以上的實習課程。
2012級的62名學生通過激烈的競爭脫穎而出,于2014年10月順利進入德國在華企業舍弗勒(太倉),開始了他們的企業實習課程部分。
2014年11月19日,記者跟隨北京思威普智業投資有限公司梁薇董事長一行深入德國舍弗勒集團(太倉)培訓中心進行探訪。一個月過去了,當我們再次見到這62名學生的時候,他們身上原本稚嫩的學生氣息已經漸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企業員工嶄新的精神面貌:身著工作服,腳穿安全鞋,在工作臺前進行標準化操作。雖然只有短短一個月,但令人欣慰的是,他們已經很快適應了這個遠離家鄉的地方,已經習慣了每周給父母電話報平安,已經會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學習。
當問到他們的感受時,學生們說:在這里比在家鄉的實訓條件好得多,每個人都有很多動手實踐的機會,感覺進步很快,每天都有新的收獲;就連一日三餐我們都是很有秩序地排隊就餐,工作和生活都是有章可循,可以幫助我們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因此,我們都非常珍惜在這里的學習機會!
除了感受到學生們的明顯變化,我們在與企業培訓中心老師的交談中,也了解到企業和學校間最明顯的兩大差異。
首先是質量意識。培訓教師反復強調:質量就是企業的生命,“對產品來說,不合格就是不合格”。然而剛出校門的學生一味地貪圖速度,覺得做完就好,對產品的質量毫不關心。究其原因,會有多種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學校和教師應該逐步轉變教育觀念,教育學生樹立質量意識。對于將來進入企業的學生來說,“他們手中的每一件作品,如果不是100分就等于0分”。
其次是工作態度。在標準化中德班一直強調的就是培養學生的企業屬性,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從學校向企業過渡中能夠無縫對接。然而學生從原來在老師時時刻刻的叮囑下行事,進入到一個只有工作要求,而其他方面相對獨立自主的環境中,就對其自我約束和控制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培養他們對自己和對工作高度負責的態度。
學生就業指導訪談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建立在企業與學校緊密合作的基礎之上,兩者在就業指導、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實習實訓等方面真正做到了無縫對接,為德國造就出了大批合格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這次對德國舍弗勒集團(太倉)培訓中心的探訪,河南項目負責人與培訓中心負責人關于學生的就業指導問題進行了專題探討,旨在進一步提高“標準化中德班”學生的就業質量,幫助學生從進入“標準化中德班”之初就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對其他的職業學校在培養理念上也許會有借鑒意義。
在交流中,我們了解到了企業對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理念的不同看法。目前,條件較好的職業學校已開始致力于在學校營造一種類似企業的職業氛圍,然而兩者還是存在根本的不同。主要原因在于,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往往是“專而精”,片面追求機械設備的更新,忽略了基礎技能培訓。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化的企業對員工技術的要求降低了,對綜合素質即“軟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謂“軟技能”就是個人在專業知識能力之外的社會輔助能力,包括責任心、耐心以及組織、學習、交際、管理能力等。企業認為,基礎生產能力相當于一把鑰匙,如果學生基本功扎實、知識面比較寬,那么許多崗位他都能勝任,在企業生存發展的空間也會很大。因此,企業并不要求學校對學生在專業上進行深度培訓,從現實狀況來講,學校也很難做到。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培訓方法等都要與企業用人理念充分接軌,把基礎的、通用的技能培訓做好,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就算是成功了。另外,學生的追求和發展方向與企業的匹配度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學生學的東西要在企業能用得上。其次,學生的個人職業發展方向要與企業是一致的。如果這兩點不符合的話,學生很難在企業長期存留下來。
除此之外,學校對學生的就業理念也要進行教育和指導,因為學生進入企業的初期階段,接觸的都是比較基礎的崗位,往往在二三年后員工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現代企業對硬技術要求降低、工作效率高了,重復率高了,員工的工作責任心、耐心和質量意識都會受到考驗。如何在這些看似簡單、重復的工作中得到提升,全靠“軟技能”發揮作用。否則自控能力差、抗壓能力差的學生就會輕易離職,這是非常可惜的。如果一個畢業生頻繁更換企業,不僅浪費了很好的學習機會,也不會得到好的企業的認可。因此,要讓學生明白,只有先做好自己能做的,才能最終選擇自己想做的;想做大事,要先做好小事。
(責編 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