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魁洲++尚志華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1.調查目的: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職高畢業生總體數量不斷增加。他們的職業生涯發展是否順利?在職業崗位上縱向發展情況及創業狀況怎么樣?需要職業學校進行哪些教學改革?等等。為掌據以上情況,我們開展了此次調查。
2.調查對象:長垣縣2006--2013年畢業的部分中職生,共涉及8 個專業835名畢業生
3.調查時間:2014年8月至2014年11月。
4.調查方式: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
二、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過程中,我們共走訪了36家民營企業和8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放了835份調查問卷(回收827份)。分析結果如下:
1.就業渠道
調查結果表明(圖1),學校成功推薦就業的占到9.79%,參加企業招聘成功就業的占14.63%,經親朋介紹就業的占73.52%,自己創業的占8.34%,其他(包括未就業)占5.80%。
2.就業工資待遇
調查表明(如圖2),畢業生的工資收入情況受行業、工種、勞動強度、個人職業技能等多方面的影響。在接受調查的827名畢業生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2.06%,2000--2500元的占10.16%,2500—3000元的占20.19%,3000—3500元的占43.89%,3500以上占23.70%。
3.職業生涯縱向發展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圖3),職高畢業學生受學歷限制,在職業生涯縱向發展方面空間有限。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們在專業技術等級提升方面困難重重。受調查的827人中,具有為初級工證書者占42.56%,中級工32.29%,高級工9.43% ,技師0.73%,高級技師為0%,無技能證書者為5.80%。另一方面,他們的職務提升空間有限,大多止步于企業中低級管理人員,進入企業中高層的確屬鳳毛麟角,受調查畢業生中僅有3名畢業生進入企業高管隊伍中。
4.就業方向
調查表明(如圖4),農村職高畢業生就業方向以民營企業為主,進入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寥寥無幾。統計顯示,民營企業就業比例占到受調查人員的78.84%,受雇于集體企業的占7.50%, 政府機關0.48%,事業單位0.85% ,國有企業1.33%,其他(含創業)占11.00%。
5.職業滿意度
在調查過程中了解到,在接受調查的畢業生中,專業對口的占38.46%,基本對口的占19.23%,畢業生對目前所從事職業滿意度較低,民營企業員工流失率普遍偏高(一些企業的員工流失率在40%左右),近半數畢業生有過轉崗經歷。調查結果顯示,愿意繼續從事目前職業崗位的占40.21%,不愿意但會堅持的占21.56% ,有轉崗意向的占38.23%。
6.創業情況
受調查畢業生中,有過創業經歷的有86人,其中創業成功的為32人,主要集中在種植和養殖專業。他們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家庭承包的耕地和政府提供的小額貸款進行創業,資產總額大多在50萬元以下。
三、調查中發現的突出問題
1.學生就業意識差,對就業市場狀況認識不足。受調查的學生普遍反映,畢業前對就業市場認識模糊,不能正確認識所面對的就業形勢,步入職場后發現對理想與現實間的差距一時難以適應。
2.職前準備不夠充分。畢業生的專業技能水平與崗位要求間存在較大差距,增加了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的難度。一些農村職業學校沒有很好地落實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就業前對所從事職業的能力要求、崗位規范了解不夠,職業生涯規劃不合理等都使得畢業生初入職場時難以適應。
3.市場監管不到位
調查中發現,一些民營企業用工不規范,主要表現如:部分經過簡單培訓的農民工無證上崗,充當了生產主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中職生的就業空間。另外,民營企業特別是一些小型企業中普遍采取生產車間分層承包的模式,企業只為產品負責,車間包工頭成了實際的雇主,存在延長勞動時間、拖欠工資等不合理現象。同時,民營企業大都為家族式管理,對員工事業發展缺乏長遠規劃,在薪酬和福利待遇方面具有較大隨意性。
4.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不強
職高畢業生初入社會既謹小慎微,又野心勃勃,忽視了家庭環境和本地產業優勢為自己創業創造的有利條件。一些畢業生憑著激情盲目闖進一個陌生的領域。例如,一名種植專業畢業的一名女生開了一家餐館,從選址、招聘員工到經營均無成熟的計劃,開業后勉強維持半年,虧損10多萬元,最后關門了之。
四、建議
1.深化校企合作,推進課程改革
此次調查表明,職業教育與就業市場對人才的實際需求脫節,學校的課程設置無法適應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企業和畢業生認為學校專業課程開設缺乏針對性、理論與實踐脫節。建議深化校企合作,讓企業在學校專業建設、教材的確定、教學過程、專業實習計劃制訂等全面參與。強化實習實訓,實訓課程要占專業課的30%左右,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培養其操作能力。
2.加強職業指導,規劃職業生涯
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不顧客觀現實,堅持尋求與自身興趣、性格、能力相符的工作而遭受挫折的情況,應幫助學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思路,掌握調整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及時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調整,對自己的發展目標進行修正,使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客觀實際相符合,實現職業生涯的縱向發展。
3.跟蹤服務,加強就業創業指導
學生畢業進入社會,不能就此萬事大吉,再與學校無關了。學校應由專門機構負責,建立畢業生就業跟蹤制度,了解畢業生在步入社會后的就業途徑和方式、走向工作崗位后的職業品德、專業技能運用能力、工作適應程度等情況,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進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對有就業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對學生中的共性問題進行統計、分析,向學校提供相關的調查報告,為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改革、實習實訓教學等提供決策依據。 (責編 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