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瑞雪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黨和國家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本文從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意義入手,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路徑選擇,并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需要處理的的三種關系進行了思考,旨在從理論上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
[關鍵詞]文化強國;路徑選擇;三種關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文化建設目標,這是我們黨的重大戰略決策。貫徹這一決策,就是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一、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相承接,是我們黨準確把握時代和形勢發展變化、積極回應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以黨的十八大為標志,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F在我們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還比較低。特別是隨著人民生活從溫飽達到總體小康,文化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期,人民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來越高。只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實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如期實現。
(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必然要求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重要戰略位置。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無論是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還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都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步伐,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同樣,只有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更好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重要作用,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
(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綜觀世界幾千年歷史,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綿延不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有深厚的文化傳統,有共同的精神家園。只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進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優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動力和有力支撐。
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路徑選擇
當前我國文化建設正處于一個重要發展機遇期,面臨巨大的發展空間。我們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為持續推進的過程,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才能取得質的突破和巨大的成效。
(一)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根本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們黨在思想文化建設上的重大理論創新,也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它鮮明地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用什么樣的精神旗幟團結帶領全體人民開拓前進、中華民族以什么樣的精神風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問題。現在,我們正處在一個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先進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時存在,正確思想和錯誤思想、主流意識形態和非主流意識形態相互交織。要在這樣的條件下發展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必須努力構建具有廣泛感召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以引領和整合多樣化的思想意識和社會思潮,使先進文化得到發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實現文化自身的和諧。
(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夯實文明道德風尚這個基礎
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我們要深入持久地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著力解決社會道德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力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切實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教育,營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思想文化環境,努力形成安全穩定的治安環境、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文明禮貌的社會環境。
(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營造和諧的思想輿論氛圍
堅持正確導向,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想輿論氛圍,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任務。我們要始終堅持用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引領輿論。對社會熱點問題、重大突發性事件,媒體要強化社會責任,維護群眾利益,不回避矛盾,不激化矛盾,善意表達,科學引導,在推動改進工作、解決問題、維護穩定上下功夫。要通過開展和諧創建活動,使和諧精神、和諧理念深入人心,從而大力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倡導愛國愛家、誠信禮讓等道德規范,以形成和諧社會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嶄新局面,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營造一個良好的思想輿論氛圍。
三、正確處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的三個關系
黨的十八大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了全面部署。要建設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循序漸進,當務之急要處理好以下三個關系:
(一)處理好主導文化與非主導文化的關系
在任何一個社會里,都是既有占主導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主導文化,也有不占主導地位、不起支配作用的非主導文化。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主導文化就構成了社會的主導思想,一個社會的主導思想構成了它特定的社會文化和文明的精神實質和根本性標志。我國現階段的主導文化當然是社會主義文化,它具有民族性、大眾性、科學性,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本質要求是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我們必須加強主導文化建設,使之有利于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的存在、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在錯綜復雜的非主導文化中,就其性質而言,大體有兩大類:一類是某些“后進文化”;另一類是某些“落后文化”與腐朽文化?!昂筮M文化”是與先進文化相比較而存在、相濡染而發展的,可以說是與先進文化“共存、共生、共榮、共茂”的,先進文化不僅要給予引導、幫助,還要汲取其合理因素加以升華、提高。對于“落后文化”與腐朽文化,要區別對待,某些“落后文化”有它存在滋生的社會歷史因素,要寬容對待、加以改造。而對于腐朽文化,只能采取抵制、批評的態度,但在抵制與批評時要講究方式、方法,盡量減少思想沖突,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梢哉f,主導文化越是強大,它對非主導文化就愈具有感召力、引導性。反之,如果主導文化在整個社會文化中不能健康發展與強勢推進,它就可能被非主導文化所消減,形成對主導文化的對抗。主導文化對非主導文化基本態度應該是鼓勵百花齊放,同時支持積極的文化、改造落后的文化、抵制腐朽的文化。
(二)處理好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的關系
人類的文化,從總體上講是多樣的,是豐富多彩的。多種文化的自我張揚與凸顯,必然造成文化沖突、碰撞與摩擦。文化沖突是任何一種文明中都會出現的一種現象,當然中國也不會例外。在當代中國,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有過沖突,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有過沖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也有過沖突。對文化沖突,如果不及時察覺,妥善解決,就會加劇文化沖突的強度,帶來破壞性,甚至會引發經濟動蕩、社會危機。所以,對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的文化沖突現象,不能搞“鴕鳥政策”,刻意回避或視而不見,而應本著唯物主義的態度,正視、研究并減少和避免文化沖突。
(三)處理好文化繼承與文化創新的關系
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文化繼承與創新的過程,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同時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進行適時的創新,從而推動文化的發展,引導社會發展的方向。一方面要大力發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合理與積極成分,像中國文化精典中就一直倡導“和而不同”、“和為貴”、“天人合一”等等,今天,這些理念對于我們正確處理“人與人關系”、“人與社會關系”、“人與自然關系”,都是寶貴的思想資源。另一方面在繼承的基礎上,還要特別重視文化的創新,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在思想、理念、機制、管理、技術、形式、手段等各方面居于現當代世界領先水平。正如“厚古薄今”不可取,“以今非古”亦應否定之,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毛澤東同志所說的“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傳統及現實都要求文化在現當代社會條件下進行創新,培育現當代的文化,使之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
綜上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努力方向和建設目標,無論前面有多少艱難險阻,無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訴求如何意義深遠,我們都將充滿信心地交出我們這個時代的合格答卷,完成我們這個時代所應完成的文化歷史使命,取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全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