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世靜 王璇
[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媒體的發展、信息的廣泛傳播,社會輿論監督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愈發重要,然而社會監督的法制體系不完善,出現的法律問題得不到解決。這就迫切要求立法、司法、執法部門與參與社會監督的新聞媒體人的共同努力來實現。
[關鍵詞]社會輿論監督;法律保障;社會輿論監督體系
當今社會輿論監督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許多社會問題通過媒體曝光讓更多的人了解當今社會,讓一些無法解決的難題得到優先解決。甚至媒體的輿論可以影響一個法律案件的走向。
所謂輿論,即多數人的共同意見。所謂監督,中國《辭海》中的解釋是監察督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監察,二是督促。監察的目的是發現問題,督促的目的是解決問題。所以社會輿論監督就是通過新聞媒介來揭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促使其解決的一種輿論監督,就是社會各界通過廣播、影視、報刊、雜志等,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形成輿論,從而對國家、政黨、社會團體、公職人員的公務行為以及社會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為進行制約。
然而在當今社會,新聞媒體因為對政府的依托,讓新聞媒體對政府的權力機關的監督處于一種被動的情況,也讓新聞媒體的身份定位出現問題。在一些采訪中替代司法機關,行政機關的職能,在普通民眾面前以政府代言人的形象出現,從而引發一些侵權的糾紛。許多的新聞人對法律都不太了解,不懂得如何在法律的環境中進行輿論監督。因此來自權力機關跟普通民眾的雙重壓力,迫使新聞工作者對社會輿論監督出現了畏難的思想,這就有了主張以頒布相關的法律來給予新聞媒體更多的權力,來保障社會輿論監督發揮更大的作用。
社會輿論中的新聞媒體的監督權力來自社會公共利益的需求,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權利,而不是權力。權利是與生俱來的,而權力則是需要授權的。進行社會輿論的新聞媒體就是因為權力方面大于權利方面而出現了各種的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新聞采訪者的權利受到侵害,記者的采訪權、報道權與人身權力不受侵害都得不到保障。國家應該加強相關的立法首先來保障新聞采訪人的權利。
另一方面社會輿論反映的結論或觀點并不必然公正。從統計學上看,好人和壞人在社會中的分布是均衡的,因此以新聞界為代表的輿論界也并不總是公正無私的。法律是一門專門的知識,需要專門的技術,過多強調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在一定意義上是主張外行領導內行。作為特定社會、歷史時期的民意民心之表現的社會輿論傾向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流動性,以這種不確定的、流動的東西作為審判機關活動的基礎或準則,法律運行必然會表現出一種明顯的波動;而相對說來,法律審判機構的專門化和職業化以及職業規則的要求,都使審判機構相對來說可能更冷靜一些。能引起社會輿論的案件常常涉及到的是政治性的、道德性的問題,對這些案件的政治性的、道德的評價,不應指導更不應替代法律的評價。現實生活中,如果涉及司法案件,輿論界大都是依據新聞報道的事實和歷史社會背景,依據社會的道德意識以及實體法常識來評價法院的決定,并且往往是從判決的最終結果來進行評論。而司法判決所依據的必須是現行的法律,依據法律所認可的本案的事實,不僅要考慮實體法,而且要考慮程序法,因此有些司法判決不可能令輿論界滿意。由此可見,司法活動與新聞監督還是不能過于親密接觸,否則就會影響了司法活動的正常秩序。針對這一情況國家更應該出臺一些相關的法律來解決社會輿論監督的消極影響,以保障社會輿論監督健康正常地發揮作用。
以上社會監督中的問題不僅僅需要立法機關的全力配合,并且新聞媒介和新聞人也要把自由、自律和守法結合起來。言論自由是新聞輿論監督對權利的要求,而新聞媒介自律,則是權利對義務的承諾。法治對社會關系的調整功能,使監督的主客體雙方處于一種規范化的生存方式中。因此,就新聞輿論監督一方的要求來說,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新聞從業隊伍,不僅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標志,更是社會法治化狀態的必然要求。另外,政府方面也要給社會輿論空間,自覺地接受批評,不要給新聞媒體施加壓力。相信政府如果虛心接受輿論批評的話,在民眾中的公信力會更強。
社會輿論監督的法律保障問題如今隨著科技發展、各種新興媒體的出現而越來越突出。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是形成一套完整的社會輿論監督法制體系,這需要立法部門的立法,司法部門的維護,行政部門的配合,媒體人要有法治精神嚴于律己。相信在以習近平主席為核心的黨和國家機關的領導下,社會輿論監督體系會日益健全,社會輿論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關于輿論監督的解釋及現狀
[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4]《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