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航
摘 要 中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在15至20周歲,活力充沛。但是,近年來學生整體素質明顯下降,學生心理易發生變化。筆者將簡述中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現狀,并結合組織行為學的觀點加以分析,以期探析具有針對性的管理對策。
關鍵詞 中職院校 心理 學生管理 組織行為學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3.076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LI Tianhang
(Wuxi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uxi, Jiangsu 214151)
Abstract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s generally in 15-20 years old, energetic. However,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decreased in recent years, students prone to psychological changes. I will b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quo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s briefly, combined view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o be analyzed in order of targeted manage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sychology; student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 中職院校學生心理現狀
由于中職院校生源主要是初中畢業生,學生普遍處于青春期,教育缺失、引導不夠,易導致心理變化,嚴重者甚至會對心智成長產生阻礙,誘發心理疾病。
(1)自我意識較強,但自主意識較差。一方面,中職院校的學生自我意識強。以90后為主體的學生在各個方面都強調自我意識的體現: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參加各類社交活動,將置自己于核心位置,不愿意接受相左觀點等。另一方面,成績差、家庭情況特殊等會誘發負面情緒。學習主動性嚴重缺失,需要依靠監督,對學校的強制性管理產生依賴,主要體現在責任擔當。不少教師都會有類似的經歷:學生遇到麻煩時,首先想到的是尋求父母、老師的幫助,很少愿意獨自承擔。
(2)易發怒、易沖動,但性格較為懦弱。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表現為好沖動、理智性差、看待問題不全面,自控能力弱。我們的學生做事往往憑一時沖動,惹事后又懊惱、害怕。筆者將其形容為“先動手,后動腦”。由于閱歷較淺,認識問題深度不夠,學生自我評價易出現偏差,造成狂妄自大和過分謙卑兩種極端,做事缺乏考慮,不敢承擔后果。
(3)自卑情緒較為突出,抱怨過多。學生與家長同時流露明顯悲觀情緒。這種因家庭、成績等客觀原因產生的負面情緒致使學生自我評價不夠積極,在學習上表現被動;消極怠工的學習方式又導致成績的進一步下滑,無形中又刺激負面情緒增長,形成惡性循環;同時,學生放松要求、態度懶散,思維受限、推脫他因,也對情緒產生影響。
2 中職院校心理分析
針對以上心理問題,教師應該學會采取積極恰當的方式加以引導。接下來筆者試著結合組織行為學的某些觀點進行分析。
(1)學生的情感、情緒和心境。情感是一種統稱,包括人們體驗到的所有情感,可分為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包含情緒和心境兩個成分。情緒是一種強烈的情感,它直接指向某個人或某個物。心境則是一種比情緒更柔并且經常(雖然并不總是)缺乏背景刺激的情感。據此定義,我們可以把學生的不理智行為理解為釋放情緒,把自卑理解為消極的心境:部分學生長期處于以焦慮、厭倦、疲憊、失望為主要表現的消極心境之中,而此種心境就會影響到他對學校、老師的感知;偏差的感知也反向助長負面情緒。所以,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處于積極情感之中。
(2)學生動機: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當任何一種需求得到滿足后,下一層需求就會成為主導需求。所以,教師如果要想激勵學生,就需要了解他處于哪個需求層次,然后給予滿足,刺激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筆者認為,大部分學生處于社會需求和尊重需求之間。社會需求包括愛、歸屬、接納和友誼。尊重需求分為內部和外部因素。內部尊重因素,如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尊重因素,如地位、認可和關注。筆者觀察:大多數學生會主動維護自己的人際關系,看重同學情誼,此即可視為學生的社會需要。有些學生力求成為“領導者”,強調話語權,爭取核心地位,此可視為學生的社會需求。教師投其所好,滿足其現有層次需求,刺激其更高層次需求,讓學生獲得滿足感。
(3)學校群體中的“羊群效應”。我們可以把群體進一步劃分為命令型群體、任務型群體、利益型群體和友誼型群體。筆者據此定義,根據參考因素不同,將學校歸為“綜合型”。在綜合型群體中,“羊群效應”影響效果變得復雜。對于單一類型群體,控制住“頭羊”即控制住群體行為。而綜合型群體中,個體并不能簡單定性:學生思維活躍,意識獨立但不成熟,對于事物做出獨到但可能錯誤的理解與判斷;同時,閱歷偏少、思維受限、自信心不足,認知容易偏差,界定標準不清晰。如果“頭羊”觀念錯誤,或者過于強勢,那么其他“羊”會懷疑、否定自己想法,隨機被淹沒于羊群中。這是對獨立意識的抹殺,是思維成長的阻礙。另一種可能:出現了多個勢均力敵的“頭羊”,彼此否定不容,那么群體決策基本無望,決定權只能淪為絕對話語權者(比如班主任)的獨裁,管理也就機械化了。
3 與學生管理相關的激勵理論
高等院校放羊式的管理模式對于尚顯稚嫩的中職院校學生顯然是不適用的,但高壓政策也會束縛住學生們的思維:流水線模式只能生產出無差別的產品,學生要么屈服,要么死磕;教師也心力交瘁,失去彼此信任。因此以激勵為主,總體正評價,恩威并施,應該是學生工作的主導方向。多多給予學生肯定、鼓勵,讓學生心悅誠服,學會反思,使心智更加成熟。
從積極組織行為學中的激勵理論來看學生管理,會更加清晰。魯森斯(Luthans)提出了其具體標準,認為目前被識別及分析出來符合積極組織行為學研究標準的概念包括信心/自我效能、希望、樂觀、快樂/主觀幸福感以及情緒智力(情商)等五個范疇。學生管理工作者就應該圍繞這五個維度開展工作。
3.1 信心(自我效能)
陳景潤曾說過:“首先應該有自信心,沒有自信心,什么事也干不成”。在校園內,學生的自信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教師的評價。一方面,教師要先學會如何客觀看待學生。你不經意流露出的批評與輕視會被學生放大,心理產生變化。明確:有教無類。同時,與家長多溝通,影響家長虎媽狼爸式的教育方式,在家庭生活中也多鼓勵、贊美孩子。另一方面,教師被學生定義為學校代表,是校園權力的象征。得到老師的肯定,就是被官方認可。因此,老師就要注意言行,不要吝惜贊美之詞;發現學生亮點,加以啟發與引導,鼓勵他們積極展現出來。學生被稱贊就有熱情、有信心去做好事情;所獲得的成就感對又會提升學生的自我評價。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3.2 希望
斯奈德(Snyder)建構的希望理論認為:希望即“個人對于目標能夠實現的所有察覺”,是一種“目標導向的認知過程”。希望即是個體在對自己、他人、環境等主客觀因素做出評估后得出的結論。所以教師應該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層級的目標,要使學生的意志力得到充分施展與體現。過高的目標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與積極性;過低的目標會使學生自大,不利于培養積極的態度。如何拿捏這個尺度,就要求學生管理者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從興趣愛好到家庭背景,再到人際關系等各個方面,綜合評價,激發學生在奮斗過程中的成就感。
3.3 樂觀
“一切的和諧與平衡、健康與健美、成功與幸福,都是由樂觀和希望的向上心理產生和造成的。”華盛頓的這句名言很好地詮釋了樂觀情緒的心理暗示作用。樂觀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他與人生閱歷、自我修養、心態調整等有關。我們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養尊處優慣了,并不太會定位、調整心態,往往錯誤地將困難等同于悲觀,容易等同于樂觀。爆炸式的信息也會對學生價值觀產生誤導。教師可以調整心態作為一種自我修養方式向學生灌輸,引導學生聯想。筆者經常教育學生:努力達到目標與失敗的苦難體驗,都是人生寶貴經驗財富;磨練心智,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就是收獲。
3.4 快樂(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是根據主體自定的標準對自己生活狀況的一種主觀上的整體評估。它是個體對于現狀的主觀評估,隨著所選取的參照物不同會發生改變。如果現在你問自己的學生:你幸福嗎?十有八九答案都是否定的。井噴式的媒體信息夾雜著合理與不合理,缺乏閱歷的學生會認定見得多即是合理正確的;感官上的刺激與過分的包裝宣傳,實際上影響著包括成年人在內的判斷力與價值觀。教師需要引導教會學生學會篩選信息,找到符合自己的衡量標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發現幸福點,提升幸福指數。
3.5 情緒智力(情商)
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換句話說,就是人在控制自己情感方面的能力。有人指出,個體在工作上能夠取得成功與情緒商數和情緒能力關系密切,其影響是智商的兩倍。從某種角度來說,情商從比智商更重要。因此,教師就應該將情商教育滲透到職業學校各專業課教學中去。職業教育課程是講科學,就得認真;做工程,就得務實,這是一種態度的教育。其次,學校還可以開設情商教育類選修課。由于情商的成長主要是依靠后天培養,學校可以設置相應的心理課程,科學提升情商指數。同時,情商培養實際上是對各種心理方法的科學掌握與應用,對于其他課程的學習也將大有促進作用。第三,還可以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強化情商培養。現在很多院校開展了不少學生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現自己,調節人際關系,釋放情緒,樹立自信心,這也不失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情商培養途徑。
綜上所述,心智發育還不是很成熟的中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是難以避免的。教師作為與學生直接接觸的學校代表,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分析,積極引導,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掌握心理調節方法,使學生能夠健康全面的成長。這同樣是學校育人的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 陳丹晨.論中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現狀與調適對策[J].民營科技,2012(12):149.
[2] 斯蒂芬·P·羅賓斯,蒂莫西·A賈奇.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62-63,84-85,172-173.
[3] 曾暉,趙黎明.組織行為學發展的新領域——積極組織行為學[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07(5):85-89.
[4] 文建龍.論加強職業學校學生的情商教育[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6):101-104.
[5] 藏懷波.試論職業學校學生情商的培養[J].科學教育論壇,2006(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