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 要 由于政治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差異,中美兩國高校在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路徑、方法、管理形式、培養目標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正視并研究這些差異,可以為我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 中國 美國 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3.005
On the Different Mainstream Ideological Pedagogy
in High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USA
ZHANG Hua
(School of Humanity and Law,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Abstract As a result of differe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USA in university about the contents of education, pedagogical techniques,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and culturing targets. It could be useful for our mainstream ideological pedagogy in universities to research those differences.
Key words China; USA; mainstream ideological pedagogy in high education
隨著世界各國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日趨激烈,進一步鞏固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強化大學生對本國意識形態的認同成為各國意識形態防御領域的重要堡壘。中美兩國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歷來高度重視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問題。由于政治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差異,兩國在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路徑、方法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正視并研究這些差異,可以為我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提供借鑒。
1 教育內容的差異
美國的意識形態是一個包含各種迥異思想的大熔爐,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意識有:宗教信念、個人主義、民族優越感等,美國政府一直致力于對大學生進行上述意識形態的教育,培養大學生對宗教意識、個人主義及美國資本主義制度的整體認同。具體表現在:第一,宗教教育。美國是個教派林立、競爭共存的國家,其中“基督教是美國一支強大的社會力量,每10個美國人有7個說他們是教會會員,宗教似乎無所不在。”①宗教教育是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根基。美國高校通過宗教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強大學生對宗教的理解和認識,把宗教的信仰認同與對美國的忠誠結合起來,形成公民宗教。第二,個人主義教育。重視個人價值,視個人尊嚴高于一切,是美國個人主義思想以及通過個人主義展示自我力量的思想源泉。美國高校廣泛推行資產階級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注重個人價值,重視個人自由,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不與社會盛行的習俗保持一致,認同個人利益是人類一切活動的目標。 第三,民族優越感教育。民族優越感是宗教觀念和個人主義在某種程度上的延續。美國人普遍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選民,上帝站在美利堅合眾國一邊,上帝賦予了他們注定要成為世界的領袖,成為世界高山之巔的明燈。美國高校將民族利益和“改造”世界、“拯救”人類等普世價值觀有機結合,并以此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責任意識、憂患意識教育,強化大學生頭腦中固有的美國是全世界的領導者的概念意識。
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體現,是社會主義社會意識諸形式中構成思想上層建筑的部分。當前,中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核心內容是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習教育,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2 教育途徑的差異
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方式具有多樣化和滲透性的特征,主要通過課堂教育、校園文化環境、社會實踐活動等途徑實施。首先,課堂教育是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途徑。它以知識性教育為載體通過大量開設各種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他們所提倡的價值觀。這類課程統稱為綜合的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社會研究課程,它們或以某一主題為軸整合人文科學、數學和自然科學中的適當內容,呈現給學生跨學科的課程,培養綜合思維能力,或以某一學科為核心來架構社會學科的課程體系,比如以歷史發展線索為主干,盡可能構建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做好社會學科的知識綜合。由于課程涉及的知識領域廣泛,學生可以學習到專業之外的知識,比較容易受學生歡迎。其次,校園文化環境。美國1959年《基礎教育委員會的綱領》認為學校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提供道德判斷的環境,如果缺乏這種環境,思想政治教育僅僅是一種動物式的訓練。②美國大學通常以學校的價值為基礎塑造校園文化。除了大學校園整潔,大學建筑各有特色外,重視在校風、學風、學校歷史,校園建筑、校園活動等方面體現學校的核心精神和教育理念、滲透美國所提倡的價值觀念,給學生以潤物無聲、風以化人的影響。最后,社會實踐活動。美國高校通過鼓勵、支持和組織大學生參與校內外社會實踐活動,對其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滲透。“有的州專門通過法案支持甚至強行規定大學生必須參加這類活動才能畢業,有的州撥出專款支持這類計劃。同時還建立一些大學或跨地區的全國聯盟以指導、協調本校或全國的社會服務活動。”③這些措施使得美國大學生比較普遍愿意參加社會服務,大學生中約有一半以上參與了各種各樣幫助別人的服務活動。
中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形式以課堂教學為主,輔之以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建設等。課堂教學方面,主要通過專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向學生正面灌輸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其特點是公開,顯性、直接。為了彌補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不足,各高校越來越重視社會實踐在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實踐教育重在結合大學生思想變化實際,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開展教學實踐、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等,在實踐中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此外,良好的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潛在的教育資源,以其特有的力量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品質和行為意識等方面,建設先進的和諧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越來越受到高校主管部門的重視。
綜上,中美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途徑由于受到現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約相對較弱,具有較明顯的共性特征。然而,由于歷史傳統和社會現實的巨大差異,其教育實效相距甚遠。
3 教育方法的差異
美國高校通常綜合運用道德兩難問題討論法、價值澄清法和社會學習法來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這些方法的共性在于教師不把價值觀直接教給學生,而是通過學生面對兩難的相互沖突的價值觀困境時的自我分析、自我評價,引導促進學生積極的道德思維,幫助學生形成適合本人的價值觀體系。美國高校普遍認為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采取個性化教育。比如注重課堂討論,重視差異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采取適合每個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尊重個體差異,適時進行個別調整。
總體而言,中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方法較為單一。除了各類高校都開設統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使用全國統一編寫的教材外,具體的教學方法上大都采取教師通過課堂講授進行灌輸式教育,不能體現多樣化。很多教師授課存在照本宣科,拘泥于書本的純理論,不深入分析深層次的理論,不會理論聯系實際,不談自己的心得體會,缺乏與學生的交流,缺乏激情的調動和渲染,缺乏真摯的情感和理性的啟發,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盡管使用多媒體,但也只停留于用投影代替板書等問題。這種“說教課”、“訓話課”容易招致學生的厭煩和抵觸情緒。
4 管理形式的差異
為了保證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順利、有效進行,中美兩國都加強了對其的領導和管理,但具體的領導和管理方式又大相徑庭,各具特色。
美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管理體制深受三權分立政治制度的影響,形成國家干預、地方分權、學區自治的三級教育管理體制,是典型的地方分權制。美國除了教育部全權負責教育外,還專門成立了教育協會(NEA)社會研究委員會,專門負責對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目標和內容提出明確的要求,從而使聯邦政府始終牢牢控制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領導權。盡管受分權體制的影響,美國沒有統一的教材和大綱,學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課程設置完全由各區、各校自主決定。各地區、各學校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不盡相同,但教育的目標、教育的服務對象、對教育的總體要求卻大致相同。④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對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領導和管理。形成了由中國共產黨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各職能部門通力合作的領導體制。教育部對全國高等院校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進行規劃領導。各高校黨委統一領導本校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具體管理機構以各高校的黨政職能部門為主,包括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教務處、團委等。
5 培養目標的差異
美國作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實施主流意識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擁護資本主義制度,遵守資本主義社會規范的美國公民。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社會秩序,鞏固資本主義制度,通過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培養擁護美國憲法,宣揚三權分立制度,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認同并捍衛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接班人。
社會主義中國受政治經濟體制、社會發展狀況和文化傳統的影響,實施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價值目標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具體而言,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所需要的創新人才,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三向”“四有”新人,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本質。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重點資助項目“中外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比較研究”(B-a/2009/01/ 008);2014年度北京建筑大學校級研究生優質課程建設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K2014003);該成果得到北京建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資助
注釋
① 劉建飛.美國與反共主義——論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外交[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34.
② 薛曉燕,王學義.管窺美國的“思想政治教育”[J].新疆社科論壇,2004(4).
③ 陳俊珂.美國大學德育的途徑與方法[J].比較教育研究,1999(1).
④ 尹鎮河.中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