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榮
【關鍵詞】 小學;學生自主管理;理念;途徑;反思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7—0030—01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那么對于班級的管理不應只依靠于教師對學生的約束,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自我約束。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自我意識明顯增強,但還不能達到自主進行獨立思考并處理事務的程度。所以,教師作為引導者,應引領學生進行角色轉變,從“被管理者”慢慢成為“管理者”,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級,從而鍛煉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和諧班集體。
一、 學生自主管理的基本理念及構成
1. 基本理念。學生自主管理,就是由學生自己來管理班級,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中班主任為主導的管理理念,變學生被動接受管理為自主自我管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班級管理中,在管理自己的班級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培養自我意識和自主能力,發揮自身潛力,自主自覺地規劃自身發展,從而成為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人,形成學生的自我約束,進而能夠健康發展,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2. 基本構成。增加班級管理崗位,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班級管理活動中來。做到每個學生都有可做之事,每件事都有可管之人。同時,教師作為引導者進行宏觀調控,并和家長進行有效溝通,校內校外同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
二、 實施學生自主管理的途徑
1. 構建和諧班級文化,形成良好師生關系。一個有活力的班級,是學生校園生活最重要的環境。而保持班級活力的秘訣無疑是民主。構建一個良好的民主環境無論是對學生的人格養成還是對班級的凝聚力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轉變為引導者,與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作為教師應改變自身觀念,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服務學生,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與學生做朋友,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形成一種和諧民主的班級氛圍。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激發自身潛能,管理和約束自我。
2. 培養學生主體意識,調動參與管理積極性。親身參與制定的規則更容易被接受和執行。鼓勵學生共同擬定班級規章制度,激發學生自我管理和互相監督的自覺性,從而達到管理班級的目的。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翁,從“被管理者”轉變為“管理者”,充分調動學生管理班級的積極性。
3. 構建民主管理機制,給予學生足夠自主管理空間。在班級內建立民主的管理機制,舉行民主選舉,由學生來選出他們心中理想的班干部。日常的班級事務則由小組輪值來進行管理,這樣一來,班級內的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處理班級事務,制定班規、組織班級活動,參與班級建設,在這些活動中鍛煉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時創建了學生想要的班級環境。
4. 擴展班級集體活動,提高學生自主管理能力。除了班級每日的常規活動外,還可以開展各類課外活動,帶領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養成。這不僅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還是對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開展活動時,要敢于放手,多給學生鍛煉的機會,做一個旁觀者,減少對學生的束縛,有效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5. 設立多元評價機制,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建立多元的評價機制,挖掘每個學生身上不同的優勢,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并給予肯定,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個性化發展,使其各施所長,為班級增光添彩。另外,采取多種評價方式,不僅是教師評,學生自評、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更有利于班級成員相互了解。我們應該創造條件鼓勵每一個孩子,他們身上任何的優點長處都可以拿出來進行評比。時時評、事事評,肯定學生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解決問題。
三、實施學生自主管理需注意的問題
1. 學生自主管理雖初見成效,但依然面臨著一些問題需要解決。首先,學生的管理評價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學生間管理水平也參差不齊,容易造成矛盾;其次,教師工作的重心轉變需要教師時時注意,及時發現問題并做出調整。
2. 自主管理應建立在班級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依靠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能力并不足以管理好一個沒有良好運轉模式的班級,所以應在班級狀態良好的情況下,再來實施學生自主管理。
3. 實施學生自主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喚醒學生作為單獨個體的自主意識,教師應給予他們獨立思考的空間,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此同時,教師需要付出更多耐心,投入更多的關注在學生身上,給予學生空間并不是完全放任學生自己發展,而是需要教師作為向導,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方向。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