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雪 王春波
摘 要 筆者以浙江大學為例,對青年大學生宅現象和閑暇教育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宅現象日趨嚴重,必須予以足夠重視。增強閑暇教育的實效性對于引導大學生出宅、減少“無效宅”,會大有裨益。
關鍵詞 大學生 宅現象 高校 閑暇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5.5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3.093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n Young Students' House
Phenomenon and Leisure Education
——Take Zhe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Dongxue, WANG Chunbo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Abstract The author takes Zhejiang University for example, the phenomenon of home and leisure education status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 students home is serious and must be sufficient attention.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leisure education to guide students out of the house, reducing the "Invalid home", will be of great benefi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house phenomenon; college; leisure education
本文的調研對象是浙江大學大一至大三本科學生,問卷以封閉性問題為主,兼有開放性問題。總計發放535份,回收問卷500份,有效問卷500份,有效率為100%。有效問卷中,男生比例占64.6%,女生比例占35.4%;學生年級比例,大一占30%,大二占30%,大三占40%。
1 當前本科生的整體生活狀態
大學生宅的主要表現為課余時間均居于室內,足不出戶,漸漸成為一種習慣性行為,本調查從睡眠時間、體育鍛煉次數、外賣寢室就餐頻率、對現實社會交往的重視程度考量宅現象的客觀體現。關于“晚上入睡有無晚于12點的經歷”,僅有2.2%的學生“從無晚于12點的晚睡經歷”,“經常及較多”合計比例高達74.6%,晚睡在大學校園已經常態化出現。關于“每周參加體育鍛煉次數”,有13.4%的學生選擇“從無體育鍛煉”,“1-2次體育鍛煉”的比例為49.2%,“5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比例僅為8.8%。“外賣寢室就餐”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從不在寢室外賣就餐”的比例為10.4%,“經常”及“較多”的比例達31.8%,“偶爾寢室外賣就餐”的比例達57.8%。關于“你認為現實社會交往重要嗎?”“一般重要到不重要”的總比例達25.8%,學生逐漸不重視社會交往。
2 關于宅現象的現狀及相關認知
2.1 宅現象的趨勢及現狀
受調查學生中,有86.4%的學生認為“宅在大學生群體中是普遍現象”,僅有13.6%的人認為“是個別現象”。對于自身是否宅的調查中,有35.8%的學生認為自己宅了,有34%的學生認為自己不完全宅,有30.2%的同學認為自己不宅。在追問“如果你是宅男/宅女,你是否想要改變現狀”時,有80%的學生樂意改變,但仍有20%不愿改變,愿意改變的學生是我們閑暇教育的重點,20%不愿改變的認為自己宅的學生,有待進一步考察其個案,并擬定有針對性的方案。在宅的時間統計中,除去正常的睡眠和上課時間,“宅”在寢室時間在3~5小時的同學有57%,超過6小時以致長時間呆在寢室的同學也有15.6%,2010年浙大學者的調研中這兩個數據分別為45.8%和15.3%。可見,當前大學生宅現象較為普遍。此次調研中,在綜合考察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宅現象可以分為幾種:技術宅,這類大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或者科研目標比較明確,宅主要是將閑暇時間用于學習或科研相關的信息收集、分類和處理,調研顯示所占比例僅為13.4%;興趣宅,接近“御宅族”的原意,這類宅的大學生主要將閑暇時間用于自身的興趣和愛好方面,如動漫、網絡小說、繪畫等方面,并且博精于興趣、愛好,調研結果顯示的比例為32.4%。處于這兩類宅現象中的大學生群體,他們有自己對于閑暇時間的實際控制,他們通過網絡用獨有的作風創造時尚、引導輿論、挖掘真相,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影響著社會,屬于“有效宅”。相反的是“無效宅”,這類宅的大學生無法真正把握自己的閑暇時間,渾渾噩噩度日,調研結果顯示的比例高達54.2%。因不重視閑暇時間的利用或者不具備閑暇素養,宅得并不健康,這足以體現高校閑暇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2 學生對于宅現象的認知
對于可以表征“宅”的特征的關鍵詞的調查中,“依賴網絡”是第一高頻詞匯,選擇率為74.2%;“懶散”位居第二,比例為59.2%;“作息不健康”的選擇比例為55.6%;“社交能力較差,不愛接觸陌生人”的比例為51.6%;“自閉、害羞、性格內向”和“專注于某種個人愛好”也各占30%左右的比例。從以上數據中我們發現,浙大學生的宅現象特征中,較多地呈現了宅的負面影響。
對于宅的影響評價,社會普遍認為,宅帶給大學生的弊遠大于利,為此,我們也請受調查學生對宅的影響進行評價:易產生惰性,身體素質下降,脫離社會、缺乏社交能力是被選擇最多的三項。總體來說,大學生也認為宅帶來的影響是負面的,對于宅影響的積極評價主要是自我提升、放松身心,與上文中“有效宅”形成呼應。
宅的原因,一直以來都是社會關注和追求的問題,此次調研也進行了一定的考察。“性格因素”、“適合參與的活動較少,或認為參與相關活動意義不大”所占比例都接近60%,“個人興趣愛好”的比例為47.2%,“部分同學通過宅來逃避現實”也有20%左右的比例。這些可以為我們今后學生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進入大學校園適應不良,性格內向不善交往,于是轉向宅;校園活動未達到學生預期,無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大一積極、大二減退、大三無興趣、大四無動于衷,逐漸轉向宅。“個人興趣愛好”所占的近50%的比例,有待思政人員進一步與學生溝通,了解具體內容。還有部分同學, 由于學習壓力較大,通過宅來逃避現實,與“無效宅”形成明顯呼應。
對于宅現象是否適合長期存在,受調查學生中有69.2%的人認為“不適合,不利于大學生自我發展,亦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25.6%的人贊同“適合,宅僅是一種個人生活方式”,有5.2%的人沒有表態。
2.3 改善宅現象的措施
本次調研中,學生從自身角度出發選擇改善宅現象的措施,“社團、學生活動的進一步豐富化”是學生認為改善宅現象的重要舉措,選擇率為64.8%;“學校開設相關免費或低收費的興趣培訓班”和“家人、同學、老師的鼓勵與幫助”各占40%左右的比例,這些數據為我們改善大學生宅現象提供有益參考。
3 大學生對于閑暇時間的認知和實際利用情況
在如何看待閑暇時間的調查中顯示, “閑暇時間即用來娛樂放松的時間”的比例為28%;“閑暇時間可用以提升自身技能,發展興趣愛好”的比例為32.2%;“兼而有之”的比例為39.8%。從此項數據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對于閑暇時間利用的價值觀分布。
受調查學生在工作日中的平均每天上網時間多為3小時以上,周末多為5小時以上。這一時間與宅的時間較為接近,可以推測,學生宅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轉向電腦及網絡。
關于在寢室的閑暇時間的實際利用,調查顯示:“看電影、電視劇、動漫、綜藝節目”的比例高達72%,“瀏覽網頁、貼吧灌水、網購等”的比例為50.6%,“聊天及其它相關社交”的比例為45%,“玩游戲”的比例為42%,排名前四位的閑暇活動,均為娛樂活動,放松身心為主;而“查閱相關學術科研文獻資料、科技制作、編程等學習科研類”和“繪畫、音樂類、手工制作等興趣、愛好類”的比例較低。總體上,當前學生在寢室的閑暇時間多投注于娛樂、放松心情,很少放在學習和興趣愛好的發展上。
對于閑暇時間利用的滿意度自評中,“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的合計比例高達61.6%,可以看出,受調查學生中一半以上的同學對于自己的閑暇時間利用不滿意。
在考察提高閑暇時間利用率的措施中,“自己確立閑暇時間利用目標”比例為71.2%,是第一要務;學校可以從“校園活動、社團組織的進一步豐富與規范化”和“大力扶持文化、藝術、興趣類相關主題活動”這兩方面入手,引導學生提高閑暇時間利用率,選擇率為50%左右。家人、老師、同學的正確引導也是學生選擇的舉措之一。
4 大學生對于閑暇教育的認知及期待
對閑暇教育的整體認知,在問及“你是否知道何為‘閑暇教育?”時,有75.6%的人表示不知道,19.4%的人表示有點了解,僅有5%的學生表示知道。可見,閑暇教育在學生群體中的熟識度還比較低。
關于學生對于閑暇教育范圍的期待,結果顯示:“開設領導力培訓、興趣培訓課程”,“舉辦相關職業技能提升、職業規劃等講座”,“組織運動會等體育賽事”,“參觀企業、實驗室”“開設通識課程、博雅教育”的比例都較為接近,占50%~60%;“舉辦主題舞會等文藝活動”的比例也達41.8%。其中,“開設領導力培訓、興趣培訓課程”是學生選擇率最高的,說明浙大的該類培訓課程在學生閑暇時間利用中受關注度最高。
關于學生對于閑暇時間有效利用是否需要學校引導的考察中,我們發現有66.2%的學生支持“高校有必要參與引導,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閑暇價值觀”,有30.8%的學生認為“閑暇時間為個人自由可分配時間,高校無職能參與引導”。我們看到,大部分學生贊同學校對于學生閑暇時間利用進行引導,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閑暇價值觀。
最后,筆者調查了學生對于完善浙江大學閑暇教育體制措施的期待,得知學生對于社會體驗式實踐平臺有最高的期待,選擇比例達65%;開設閑暇教育相關課程的期待次之,達53.4%;希望將閑暇教育列入日常教育計劃的比例為45.2%;也對校園媒體正確輿論引導寄予希望,對加強師資專業化建設也有所關注。
5 對策建議
綜上,筆者建議,高校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完善閑暇教育體制,引導大學生出宅,減少無效宅,引導有效宅。首先在日常教育中明確閑暇教育的重要地位,把學校閑暇教育作為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支持,體系化地開展閑暇教育。第二,完善閑暇教育的師資隊伍。結合當前高校的教師隊伍實際,筆者認為,可以將閑暇教育作為高校輔導員群體專業化的一個重要方向,通過進修、培訓、國外交流學習等形式將素質全面且經驗豐富的輔導員引入閑暇教育方向,與專職教師配合,將閑暇教育活動課程日常化;同時,可自校外聘請閑暇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作為閑暇教育兼職教師。第三,完善高校閑暇教育的內容體系:以領導力培訓等興趣培訓課程為依托,有針對性地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并加強師資專業化建設;搭建社會體驗式實踐鍛煉平臺,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充分利用閑暇時間。通過閑暇教育的正確引導,減少“無效宅”的學生群體!
參考文獻
[1] 孫林葉.休閑理論與實踐[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2] 沈燎,張益斌,樓仁功.大學生“宅”現象調查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10(7).
[3] 許東風.淺談高校閑暇教育[J].教育探索,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