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楠 黃亞忠
摘 要:由于中西文化、思維和認知模式的差異,英漢句子結構在邏輯關聯和語序排列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英漢句子互譯不僅是句子意義層面的轉換,還涉及到句子邏輯關聯方式的重構和語序的重新排列。分析比較英漢句子結構的差異,可以提高翻譯的質量,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關鍵還在于可以挖掘和提升翻譯過程中的美學和文化內涵,深化翻譯教學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英漢句子 結構 差異 翻譯 影響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1(c)-0144-03
由于中西文化、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的差異,英漢句子結構在以下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首先是句子邏輯連貫的方式不同,漢語句子重意合,英語句子重形合。還有就是中英句子在語序排列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英漢句子結構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英漢句子互譯的過程不僅是句子在意義層面的轉換,更要注意邏輯連貫方式的重構,還有語序的變化。在通順達意的基礎上,英漢句子的翻譯要求譯出的句子盡量符合目的語讀者的思維特征、認知模式和閱讀習慣,使譯文更容易為人所接受,從而提高翻譯的質量,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1 “葡萄”與“竹竿”:形合與意合
關于英漢句子結構的差異,有一個著名的“葡萄”與“竹竿”的比喻。漢語句子的結構像“竹竿”,是一節接一節的;而英語句子像“葡萄”,主干很短,“掛”在上面的附加成分則很多。對于翻譯而言,漢譯英的過程,就是一個由“竹竿”轉換為“葡萄”的過程,而反過來說,英譯漢則需要變“葡萄”為“竹竿”。
例1:Behaviorists suggest that the child who is raised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 which develop his or her capacity for appropriate responses will experience greate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行為主義者認為,如果兒童的成長環境里有許多刺激因素,這些因素又有利于其適當反應能力的發展,那么兒童的智力就會發展到較高的水平。[1]
原文句子結構繁復,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譯文的句子變短,層層推進,形散而神聚,成功地將掛靠在主干上的串串“葡萄”變成了一節一節的“竹竿”。
西方哲學注重分析,強調個體,形成英語文化特有的細節分析認知模式,所以英語句子具有重“形合”的特征,即通過明顯的形態變化來體現句子內部邏輯關系,英語句子內部邏輯關系的“外化”是英語句子具有結構緊湊,邏輯嚴密的重要原因。具體來說就是英語句子的主謂機制突出,以主謂結構為主干,以謂語動詞為中心,主干結構簡短而位置醒目(句首),句子的其他成分是通過各種手法層層搭建在主干上,“呈現由中心向外擴展的空間圖式”(畢繼萬,1994:243-244),形如累累果實掛靠在樹干上。
而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系上,崇尚群體意識,強調同一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把人與自然看成渾然一體,形成了漢民族的整體思維特征和漢語文化的綜合領悟的認知模式。因此,漢語句子內部的邏輯關系在外部形式上沒有明顯的形態標志,而是注重隱性連貫,具有重“意合”的特征。漢語句子多借助動詞,按動作發生的順序或按邏輯順序,一個動作之后接著下一個動作,一個短句接一個短句的,逐層鋪開,一一交代,恰如流水般舒緩連綿,無限擴展。漢語句子在結構上顯得松散隨意,灑脫自如,句子的信息容量以“意盡為界”,可以不受語法形式的限制,富有彈性,易于聯想,呈“線性地流動、轉折,追求流動的韻律、節奏,不滯于形”(申小龍,1988:59)。
例2:接著,他繼續設想,雞又生雞,用雞賣錢,錢買母牛,母牛繁殖,賣牛得錢,用錢放債,這么一連串的發財計劃,當然也不能算是生產的計劃。
He went on indulging in wishful thinking. Chickens would breed more chickens. Selling them would bring him money. With this he could buy cows.The cows would breed too and selling oxen would make more money for him.With the money, he could become a money lender. Such a succession of steps for getting rich, of course, had nothing to do with production.[4]
中文是一個短句接一個短句,如連珠炮般一口氣敘述了一系列的事情,句中主語不斷變換,雖無連接詞,但依時間發展順序,合乎情理邏輯,語義表達酣暢淋漓,飽滿而暢快。而譯文用了7個英語句子,以主謂結構為軸心,結構完整,邏輯連貫,語義清晰。
所謂翻譯過程中“葡萄”與“竹竿”的互換,其實質是對句子的邏輯連貫方式的一種重構。中英語言、文化的差異猶存,更有類同,以類同求關聯,使譯文通順練達,圓潤通融,是翻譯應該不斷追求的最高境界。例如:
譯文1巧用漢語的關聯詞“如果”“又”“那么”,使得語義的銜接更加合理,很好地再現了原文固有的邏輯關聯,且與漢語的“意合”傳統并不違和,是神來之筆。
譯文2通過詞匯的復現來實現語義的銜接,和原文保持完全一致。整體上看,譯文的句子結構簡單,但起承轉合,銜接自然,而且語言精練,節奏緊湊,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短句相連所營造出來的那種浮想聯翩、一氣呵成的氛圍,令人叫絕。
2 “由近及遠”與“由遠及近”
世界電影史上著名的一個以長鏡頭開場的電影是奧森·威爾斯的《歷劫佳人》(Touch of Evil, 1958年)。它始于一個手握定時炸彈的特寫,隨之炸彈被放置到一輛轎車的后備箱中,然后鏡頭隨著橋車緩緩地行駛巧妙而繁復地移動著,最后結束于炸彈的砰然爆炸,就這樣,故事發生的背景在由一顆炸彈引起的令人焦慮不安的情境氣氛中變得漸漸清晰起來。
無獨有偶,中國電影也有用長鏡頭做開場的,那就是中國香港導演杜琪峰的作品《大事件》。畫面一開始是一段全景,鏡頭徐徐下移,遠處的高樓和近處的舊屋形成鮮明對比,大街上人來車往,展現了現場的空間環境,為后面即將發生的激烈槍戰做鋪墊。隨后,線索人物一一出場,由此拉開了故事發展的序幕。
在電影史上,師從《歷劫佳人》中這個被譽為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天才長鏡頭的電影有很多,《大事件》也不例外,但具有東方文化成長背景的導演貢獻給我們的是另外一番截然不同的敘述故事的方式,順序迥異,精彩程度卻毫不遜色。
中英語言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描述有著不同的表達順序,這種差異明顯體現在上述長鏡頭的運用中,也廣泛存在于在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里。在觀察和描述事物時,受綜合領悟認知模式的影響,中國人習慣從整體發散,由遠及近,慢慢收攏;而英語的細節分析認知模式則是以客體思維為主導,從部分到整體,由近及遠,小中見大。
例3:Alaskas 2 A.M. sunset is still hours away and empty beer bottles full of soggy cigarettes butts are rolling across the floor of a van carrying members of Blues Traveler through the spectacular wilderness.[5]
凌晨2點是阿拉斯加的日落時分,距此還有幾個小時的時間里,在蒼茫遼闊的荒野上,一輛面包車穿行而過,“藍調旅者”樂隊的歌手們就在車上。車廂內,空啤酒瓶在地板上到處滾動,里面塞滿了濕煙頭。
另外,認知模式的不同,使得英漢句子邏輯推理的手段各異,敘事和結論的順序也是正好相反。英語語篇往往是先表態后敘事,開宗明義,點明主題,然后再做演繹推理。在主觀表態的基礎之上,具體描述客觀情況或經過,可以保持思維邏輯的嚴密性。漢語語篇則是先敘事后表態,先陳述事情緣由,再歸納總結,最后破題,這樣一來在表達個人的態度或觀點時則更顯合情。
還有,漢語句子對認知世界時空臨摹的順序一般是從已知到未知,英語句子則是從未知到已知,與漢語正好相反。英語通常是把重要信息放在句首,以示強調,而漢語則是采用句尾焦點(end-focus)的方式來加深印象。
例4:It was a keen disappointment when I had to cancel the visit which I intended to pay to Australia this year.
我原來打算在今年去一趟澳大利亞的,后來不得不取消行程,這使我非常失望。
從語序上劃分,原文是這樣的:首先表達了失望之情,然后說明失望的原因是取消行程安排,最后說明這趟出行在原來是定在今年的。譯文則首先說明了今年有出行的安排,然后說行程取消,最后是表達失望之情。譯文和原文的順序完全相反。
譯文完整傳達了原文的語義信息,但根據漢語的表達習慣改變了原文信息排列的順序,調整語序之后的譯文讀起來通順自然,沒有絲毫翻譯的痕跡。
例5:There is nothing more disappointing to a hostess who has gone to a lot of trouble or expense than to have her guest so interested in talking politics or business with her husband that he hails to notice the flavor of the coffee, the lightness of the cake, or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house, which may be her chief interest and pride.[6]
客人對女主人費心費力準備并引以為自豪的那些東西,比如香醇的咖啡、松軟的糕點、陳設考究的房間等視若無睹,只是饒有興味地與她的丈夫談政治、談生意,對她而言,簡直沒有什么事情是比這更令人失望的了。
最后,在英漢句子翻譯的過程中,狀語和定語的順序也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的。其中,對于英語句子,時間和地點狀語的排列,其順序是先小后大;具有多重狀語的句子,不同狀語的排列順序為“方式→地點→時間”。這兩條都是和漢語正好相反。
例6:他一九六五年四月十八日早晨六點三十分誕生在湖北的一個小縣城。
He was born in a small town of Hubei province at six-thirty on the morning of April 18, 1965.
例7:秋季運動會將于下月在新校址盛大開幕。
The Autumn Sports Meeting will begin ceremoniously in new campus next month.
對于含有多項定語的英語句子,其基本詞序是從小到大,從次要到重要,由弱到強,由一般到專有。意思越具體,物質性越強,越靠近中心詞。漢語句子則一般將所有定語都放在所修飾名詞的前面。
例8:山東鄒城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故里。
Zoucheng, Shandong province, is the birth place of Mencius, a well-renowned ancient Chinese thinker and teacher.
綜上所述,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存在語序排列的差異,在翻譯時調整原文的句子結構,可以使譯文更加符合目的語讀者的思維方式、認知模式和閱讀習慣,語言表達顯得自然通順,減少翻譯的痕跡。
3 結語
上述“葡萄”和“竹竿”之喻以及“遠”“近”之異形象地說明了英漢句子結構的差異,這樣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得以從句子的層面來分析、對比和鑒賞中西文化、思維和認知模式的差異,通過探討各種各樣句子翻譯的方法和策略,不僅可以提高翻譯的質量,更是為了挖掘和提升翻譯過程中的美學和文化內涵,深化翻譯教學的教育意義。
英漢句子的互譯既是我們學習和了解異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更是提升人們對母語文化認知的難得的機會,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英漢句子結構差異對翻譯的影響,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良好的審美品味。
參考文獻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4fc35a0100cn5k.html,2012.
[2] 畢繼萬.漢英句子結構與思維方式芻議[M]//胡文仲.文化與交際.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 申小龍.中國句型文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4] http://wenku.baidu.com/view/1f58681014791711cc791755.html, 2012.
[5] http://wenku.baidu.com/view/5bc91ff8700abb68a982fbca.html, 2011.
[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612/20/2809361_126490855.shtml,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