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 要 文中通過映射的表達給出了愛情付出指數值以及厭惡指數值的定義,討論了愛情的疊加性,傳遞性與穩定性。對當代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婚戀觀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愛情 映射 模型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4.076
Love Mapping Express Theory Model and its Inspiration
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 Hua
(Department of Law,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Zhengzhou, He'nan 450015)
Abstract The paper gives the definition of pay index of love and hate index through mapping express , discussed the additivity, transitivity and stability of love. It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love; mapping; model
0 引言
愛情是個永久的話題,是男女雙方的相互吸引,相互愛慕并彼此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最高情感。它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共同關注,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1-7],陳寒,陳小異[8],研究了大學生愛情教育的理論探索問題,該研究認為,對大學生進行愛情教育是必要的,愛情教育應該走在性教育的前面;愛情教育目的在于形成健康的愛情觀;愛情教育的形式應該是非教條的,重在觀念的養成。文獻[9]討論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愛情教育觀及性教育的啟示,研究了怎樣對待愛情?怎樣陶冶愛情這個心靈的高尚情感。從教育學的角度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分析研究,對我國的性教育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文獻[10]討論了大學生戀愛心理與戀愛道德問題,認為對大學生戀愛道德要求主要是堅持戀愛的純潔性,堅持感情的彼此尊重、自主自愿,在戀愛方式上要持之以度。文獻[11]討論了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環,給出了愛情的對策。認為學生戀愛是正常現象,客觀存在,愛情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健康的愛情觀,它是人性化的教育,重在培養。王兵,蔡閣,衡艷林[12],大學生婚戀現象進行了調查分析,李蕨菡,鄭娟[13],研究了開放地區大學生的愛情道德現狀及對策,上述討論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婚戀觀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本文從數學的角度出發借助于數學中的映射概念建立了男女追求異性的求偶映射[14],并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和比較精確的運算法則,通過映射的表達給出了愛情付出指數值以及厭惡指數值的定義,討論了愛情的疊加性,傳遞性與穩定性,對當代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婚戀觀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1 基本定義與理論構建
男女有別,主要差別就表現在男女染色體不同,女性染色體為,男性染色體為,女性染色體起主要作用的就是,男性染色體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因此可以建立女性到男性的愛情映射: :→,記愛情付出指數值為 (affection),定義該女性對追求的男性的愛情付出指數值 = ?(),其中0≤≤1,定義 = ?()表示厭惡付出指數值,很顯然愛情付出指數與厭惡指數滿足: + ?= 1,如果某一女性在追求另一男性的過程中付出了70%的愛,則她的愛情付出指數值 () = 0.7,厭惡指數值則為 = 0.3,戀愛中的男女不光有愛,也會有恨,因此上述定義是比較合乎愛情規律的。 如果上述映射是可逆的則表示雙方相愛,即建立了可逆映射:→。 如果上述映射不可逆則表示女性對男性的單相思,上述定義建立了女性求偶的映射。
同理,可以建立男性求偶的映射, :→,定義該男性對追求的女性的愛情付出指數值 = ?(),0≤≤1該男性對追求的女性的厭惡指數值為 = ?()。如果上述映射是可逆的則表示雙方相愛,即建立了可逆映射,:→。如果上述映射不可逆則表示男性對女性的一廂情愿。
同樣可以建立映射 :→或者 :→,這種映射稱為自映射,代表女性或男性具有自戀情結。此時定義自己對自己的相愛指數值 = ?(),這里的 ()值代表著自戀的程度,人都有兩面性,即使是自己有的時候也有討厭自己的一面,因此厭惡指數值定義為 = ?(),作為上述情況的特例自映射是可逆映射。
而 :→,則表示一個女性喜歡另外一個女性,此時愛情付出指數值定義為 = ?(),厭惡指數 = ?(),如果上述映射是可逆的則表示雙方相愛,即建立了可逆映射, :→。 如果上述映射不可逆則表示女性對另一女性的單相思,而 :→則表示一個男性喜歡另外一個男性,此時愛情付出指數值定義為 = ?(),厭惡指數 = ?()。如果上述映射是可逆的則表示雙方相愛,即建立了可逆映射, :→。 如果上述映射不可逆則表示男性對另一男性的一廂情愿。
2 疊加性,傳遞性與穩定性
如果一人對多人建立了愛情映射,:→, :→,… ,:→,其中對的愛情付出指數為 = (),則總的愛情付出指數值有加法運算: = ?= () = 1,對的厭惡指數為 = ?= ()。
如果多人對一人建立了愛情映射,:→, :→, …, :→
其中對的愛情付出指數為 = (),則總的愛情接收指數值有加法運算: = ?= () = 1,而對的厭惡指數為 = ?= ()。endprint
如果建立了下述映射,:→, :→,正所謂華箏喜歡郭靖,郭靖喜歡黃蓉,對也有一少部分被動討好的方面,但厭惡是主要方面,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宮心計》,《美人心計》等,從中也不難發現后宮中女性在爭寵當中的這種微妙的關系,兩者間的關系是既合作又斗爭,因此定義對的厭惡指數值定義為: = ()(),而合作指數定義為: =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厭惡只在中間相隔奇數個個體的人之間進行運算才有實際意義。
不難發現一一映射,即可逆映射,這種映射的元素具有唯一性和排它性,所以具有良好的穩定性,而多對一的映射以及一對多的映射則不具有穩定性,甚至經常釀成悲劇。例如:鄭州某高校一女生在網上與多人確立戀愛關系,遭到報復,同宿舍的女生多人被砍死。
3 對當代大學生的啟示
愛情是個永久的話題,是男女雙方的相互吸引,相互愛慕并彼此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最高情感。當代大學生對待戀愛漫無目的,感覺別人有對象,自己也應該有,追求的對象一定要帥,或者漂亮,至少也應該家里有錢,這樣建立起來的戀愛關系很難有深刻的感情,是一種被生活扭曲的戀愛觀。了解自我,對自己有一個穩定的、恰當的評價,這不僅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標志,而且也是給自己一個適當的愛情定位。實際上戀愛就意味著付出自己的真愛,讓她(他)知道你在乎她(他),愛不一定就意味著花前月下,如膠似漆,愛也可以化作學習的動力,生活的鼓勵與關懷。大學生對感情的追求,對異性的愛慕本身并沒有錯,存在即是合理,就像河道該疏通就要疏通,要因勢利導,導向良性的戀愛觀,清楚自己適合找一個什么樣的人,能夠找到一個什么樣的人。這不但有利于愛情取得成功,而且這樣的愛情很少具有盲目性,有利于自身素質的提高,從而使學生對愛情的追求動力也成為自我成長的動力。
再次,學生的首要任務還是學習,如果把大學四年都花在戀愛上確實這個賭注的砝碼有點大,感情的事,就像洪水,多了就會泛濫,同時腳踩幾條船的情況也屢見不鮮,遲早害了自己害了別人,因為感情喝藥的,跳樓的,也時有發生,大學生在戀愛的過程中,由于性的吸引和雙方情感的逐步加深,會無所顧忌,甚至有的對自己的性沖動不加抑制,發生了婚前性行為。建議大學生還是本著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的態度,對待感情要謹慎,不是真愛就就不要輕易對對方說“我愛你”,有時喜歡一個人不一定要擁有,喜歡她(他)為她(他)祝福,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正如有人所言,愛情需要激情,婚姻需要理性,如果能給學生在激情地追求愛情時一些理性,無疑更容易使愛情之舟安全地駛入婚姻的港灣。感情的事要講求自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切不可操之過急,沒有對象的日子里也要單身并快樂著。了解愛情的上述特點能夠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健康的戀愛觀,從而能夠早日找到自己的真愛,屬于自己的幸福。
項目基金:國家軟科學計劃項目(2010GXS5D234); 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22400420053)
參考文獻
[1] 姚利民.大學生婚戀觀的調查與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7):67-70.
[2] 胡珍.大學生性文明與性健康[M].四川民主出版社,2001.
[3] 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4] 黃希庭,邦涌等.當代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 金國華.青年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6] [日]國分康孝著.婚姻心理[M].王江,段永萍,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
[7] 瓦西列夫著.情愛論[M].趙永穆,范國恩,陳行慧,譯.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
[8] 陳寒,陳小異.對大學生愛情教育的理性思索[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3).
[9] 魏彥紅.蘇霍姆林斯基的愛情教育觀及對性教育的啟示[J].衡水師專學報,2001.
[10] 余逸群.大學生戀愛心理與戀愛道德要求[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2).
[11] 林燕青.愛情,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環[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20(5):48-50.
[12] 王兵,蔡閣,衡艷林.大學生婚戀現調查分析[J].中國性科學,2005(12):31-32.
[13] 李蕨菡,鄭娟.開放地區大學生的愛情道德現現狀及時策研究[J].黑龍江高 ? 教研究,2006(1):23-35.
[14] 趙樹嫄.經濟應用數學基礎(一)微積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