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
摘 要:在《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這一頂層設計指引下,運行多年的高考制度終于走上了“轟轟烈烈”的改革之路。本文就以高考改革為載體,對新課改在實際運行中的利弊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提出一己之見。
關鍵詞:新課改;高考改革;實施縮水
1 新課改精神呼吁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是教育體制改革中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其方案是《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最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要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提案。
核心內容是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希望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2014年3月9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高考改革會減少全國統一高考科目,不分文理科。2014年5月,高考改革方案已經落地,2017年英語正式退出統一高考,以學生會考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按會考等級:A等100分、B等85分、C等70分),學生可以多次報考會考,最終以最好成績記錄。
此次高考的大幅改革總體來看符合了新課改中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狀況,強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等要求,但還是一如既往地堅持了語、數、英的基礎地位。
2 高考改革中的新課改優越性體現
針對新課改中“為學生提供多次機會、雙向選擇、綜合評價的考試、選拔方式”的要求,在高考改革中表現為多次選擇、自主招生等。這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與發展,避免一考定終身等確實存在著巨大的進步意義。不同科目先后進行高考、多次的機會等新舉措都有助于減少學生的應試壓力,同時加強對學生個性能力的挖掘。
高考改革也遵循著新課改中“先立后破,先實驗后推廣”的原則,在浙江和上海地區首先試行。如此步步推進可以使改革措施更容易被社會大眾所接受,若其試行成功,有這樣活生生的成功案例也會更具說服力。但萬一其中還有些不完備的環節也可以及時進行糾正,不會造成大范圍的影響。
3 新課改的弊端——“縮水實施”
伴隨著高考改革如火如荼的進行,新課改的精神也進一步深入基礎教育領域。對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習減壓、個性發展等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個人卻認為,新課改在一些細節部分上缺乏(至少在現今的條件下還缺乏)一些現實的實際可操作性,在實際運行中會被打折扣,難以全面落實,甚至會有一定負面作用。
就如新課改中提及的“教師對每位學生的考試情況做出具體指導,不得公布考試成績、按考試成績排列名次”。這固然可以使教育更加切合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學生作出個性化的指導。但是這也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大精力付出,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關注學生的人格及個體差異。要求更高一點還要對每個學生作出個體的教學計劃、指導意見以適應不同學生學習的需要。為使這一“因材施教”目標的更好實現,國家還須投入巨大的教育資金用以培養一批高素質、高能力的教師群體以及對在教育領域中表現優秀的教師給予獎勵。這又需要一套完備的教師測評體系。對此,不得不提在高考指揮棒下應運而生的“走班制度”。走班制下的行政班級,教師教室固定,學生流動性大,這又給教師的因材施教提高了難度。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處理好走班制與教師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的這對矛盾又是一道難解之題。
此外,其“改變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并按考試成績排列名次”,且不論這一做法的合理性有多少,在實際運行中就難以實行。不排名次的學校在全國各級各類中小學甚至高校中都可以說是寥寥而已。究其原因,各級學校都有來自社會和家長的壓力,尤其是升學壓力。而成績就是一個被社會大眾普遍接受的顯示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在搶占生源中的一個有力武器。不公布排名固然可以保護成績較不理想那一部分學生的自尊心,但是同樣的,另一方面也會挫傷優生的進取心,從而影響學校的升學率,這在高考中的各項指標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和重要。所以在保護后進生、發展優生或是促使學生均衡發展的單項選擇題上,絕大部分學校肯定會選擇符合其自身利益的一項——激發、培養越來越多的優生。由此,一些學習能力較差、抗壓能力弱的同學就會成為了這一選擇下的犧牲品。這一現象目前來說還是難以改變的,它需要一段較長時間的發展、變革、完善的過程。但是,伴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從學生選拔方式的根源上加以改變,相信這種現象也會有相對應的改善。
又如新課改所提出的,會考應突出水平考試的實質,減輕學生考試負擔等,其實際要求是減輕考試難度。但是,在實際生活中,考題簡單就意味著壓力的減輕嗎?這種想法應該是單純的、片面的。畢竟,學生的真正壓力來源于競爭,而非考卷上的絕對分數。這種做法的唯一好處個人認為便是增加了有競爭資格的人數,一定程度上使更大一部分人獲取信心、競爭能力。但這從另一角度看,又是不利于人才的選拔的。
言而總之,要避免中央制定的正式課程、文件要求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縮水,最后面目全非,就要增強其頂層設計的合理性、現實性與可操作性。
4 如何避免新課改“穿新鞋走老路”
盡管新課改在教育的各個環節中緩慢推進,但是它的前景卻不被很多人看好。不乏有人說其是“穿新鞋走老路”、“換湯不換藥”。即便是原本備受詬病的高考,在教育部決定對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過程中也是爭議不斷。那么要如何避免新課改走上許多人預言的“新鞋舊路”呢?
1.完善制度體系
首先,必須建立完備的課程改革體系,同時改革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完善的制度是新課改能有效運行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使其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順利解決出現的問題的保障。該體系須包括學生全面發展評價體系、教師職業評價體系以及可以促進該體系自我評價、自我審查、自我完善的環節。此外,也不能使會考成為走過場。
其次,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強調要通過實踐,增強學生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還要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初步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這也就要求有一套與之相配套的考察方式。合理的測評方式的制定可以使對學生能力的考察進行量化,也能促使學生積極的追求進步、教師和學校更好培養培養符合新課改要求的新時代人才。
2.應對改革阻力
在各項改革中必然會遭遇各種阻力。盡管多數人都認為現有教育制度存在不合理之處,但是在改革過程中卻還是會有不少守舊人士存在,尤其是一些與之直接相關的利益群體。
家長和學生都不愿意做新課改或是高考改革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因為無論是那個環節出一點差錯,他們就會成為改革中的犧牲品。更別說課程改革的背后也必然會觸及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他們必然要奮起反抗這一改革。而且他們往往就是社會中最有權勢、最有話語權的一部分群體,來自他們的阻力可想而知會是巨大的。所以,改革一定要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否則很可能真的就會導致換湯不換藥,甚至改還不如不改。這樣一來,不僅是這一改革本身的失敗,也會喪失人民的信任。又或者是一部分人在還未經過實踐證明的情況下,不認為這樣的改革方式是科學的、適應當代中國發展要求的。這種情況下,試點的推行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3.經驗借鑒
與此同時,借鑒他國的成功經驗也非常重要,如芬蘭、愛爾蘭等,經驗借鑒得好可以成為教育體系建設的一條“捷徑”。但是,在學習借鑒他國做法時也要立足本國的教育國情,不能盲目照搬照抄。
此外,新課改各項目標的落實也不宜操之過急,要一步一步穩扎穩打。切不可急功近利,走錯一步,都有可能會影響教育育人的作用。而教育是社會之根基,國家之未來,若有些許差池,其危害將是不可估量、難以挽回的!
參考文獻
[1]王娟涓、譚 菲:《新課改背景下高考改革方案的解讀》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4]夏獻平.《新課改呼喚高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