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寧
在小學階段開展思想品德課,是對小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是一門典型的育人課程,對引導學生從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起著奠基作用。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論教育,對于小學生來講,內容顯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對小學生進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課教師應該思考也應解決好的重要問題。
1 提高認識,學校與家庭共同參與
每個人的品性如何,不是先天帶來的,這種品性主要是在家庭和社會的實踐中培養與鍛煉出來的,是在社會的生活環境中潛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家庭德育是指通過父母對子女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必要補充,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每個小學生最先接觸的是自己的家庭,作為小學生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德育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基礎方面,特別是在早期教育中起著學校和社會教育難以起到的作用,是學校德育的必要補充和助手。學校德育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在培養人才方面起主導作用。因此,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家庭理性的呵護與教育。
2 教師要充分把握,設定相應的教學要求
小學生年齡小,沒有相應的學習目標。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把握住教材的中心觀點以及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識,對教材不僅懂得,而且要熟悉,運用自如,將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溶為一體。達到這個境界,才能真正掌握教材。教學時必須在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拓寬延伸,選用最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證,使小學生的認識結構和教學結構融為一體,幫助學生走出低谷。要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方處于最佳狀態,處理好知識與能力、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與因材施教的關系,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提高教學效率。對于難點教材要采取前有孕伏、減緩坡度、螺旋上升的辦法,既重視直接感知,又注意從已知推出未知,培養良好的學習心理。
3 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做好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
小學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靈活應用,充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做好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
3.1 發揮民主,讓學生自己討論
這種方法是講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圍繞本課的主題進行討論,從而完成“激情——明理——導行”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在設計、引導討論時,要掌握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層次性原則;要注意引導學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則事理不明;要注重貫穿“激情——明理——導行”的全過程,堅持知行合一觀;要充分發揮教學民主,讓學生各抒己見,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錯誤的意見也要讓他們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民主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3.2 創設教學情境
教師要根據課本,設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情理交融,從而加深對道德觀念的理解。運用這一方法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師生的特點選擇情境類型,如畫面再現、音樂渲染、實物演示、生活顯示、語言描述等等。設計情境要有新穎性,使學生喜聞樂見或引發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當學生離開情境同樣可以有效地學習時,就沒有必要給學生創設情境進行教學了。
3.3 樹立榜樣法
小學生具有強烈的模仿意識,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根據教學目標,以領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邊的朋友同學為典型,分析他們所具有的高貴品質和產生高貴品質的原因,通過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觀念具體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學生感到可親、可信、可學。運用典型分析法必須注意選擇典型,根據教學目標來確定選擇什么樣的典型,也就是說要注意典型選擇的針對性和突出性。學習典型的目的在于見行動,引導學生的踐行。如學習邱少云是為了讓學生養成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上完課之后要經常讓學生檢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覺遵守紀律,這樣才能收到實效。
3.4 創設情境法
可根據教學目標和施教內容的要求,配合說理而創設特定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以情入理,情理交融,從而加深對道德觀念的理解。這一方法是根據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響的心理特點提出來的。對于小學生來說,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為明顯,運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為顯著。因此,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越來越多地被采用。
4 強化社會實踐,培養小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
小學思想品德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所以,教師應該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充滿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小學生在活動中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可以組織學生掃烈士墓,聽英雄事跡,以此來培養同學們為國爭光、報效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他們的斗志,使他們從小就樹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遠大的理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可組織學生到社會上去實地調查,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飛躍。如對學生進行 “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組織學生到交警大隊去進行調查,通過大量的例子使學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違反交通規則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識,從而大大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在進行社會調查時,應當注意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要事先作好準備,擬定調查的目的、內容、步驟,才能保證社會調查的成功,避免負面影響。社會是復雜的,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往往在主流的下面存在著某些負面影響,在社會調查中要注意避免負面影響,并使學生在明辨是非中獲得某種免疫力。
教學方法是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最優化的一個舉足輕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優劣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和人的素質。教學方法的價值體現在能使師生用最少的時間、空間、物質與精力的投入而獲得最大的教學效果。正如巴甫洛夫所說的:“好的方法將為人們展開更廣闊的圖景,使人們認識更深層的規律,從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從這一角度考察,我們都應當十分重視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基本方法的應用。
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既要把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學生暴露出來的思想、觀點和行為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指導,還要指出今后應怎樣用學習的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樣既能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又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的道理、觀點去聯系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析認識問題,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為小學生進一步全面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