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董仲舒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最系統深化儒家思想的杰出思想家,概括其思想主要有:以三綱為核心,以君權為最高原則;主張德主刑輔,任徳不任刑;提出引經決獄;發展秋冬行刑思想。隨著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以新儒學為特征的封建正統法律思想也開始形成,并對漢朝社會有著重要影響,同時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董仲舒;法律;思想;現實意義
1 董仲舒法律思想綜述
1.1 以三綱為核心,以君權為最高原則
為維護封建制度,董仲舒繼承和發揮了先秦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思想和仁義道德的說教,提出了“三綱五常”說。為了論證封建倫理綱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董仲舒用他的“天人感應”論給“三綱五常”披上一層神秘的外衣。在人倫關系中,也應該是君、父、夫處于主導地位,臣、子、妻處于從屬地位。在“三綱”之中,“君為臣綱”是第一綱。董仲舒說君主是“承天意以從事”,是人間的主宰者。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和典章制度全是君主按照天的意志制定的。既然封建倫理道德,慶、賞、罰、刑和典章制度都是君主按照天意制定,那么,誰要違反它,誰就是上違天意,下抗君命,國法難容。
“三綱五常”思想,不是董仲舒最先提出的,不過,經過董仲舒的加工,這種倫理綱常思想,便更加系統化、理論化了。董仲舒所說的“三綱”,也就是封建政權、族權和夫權。“三綱”又是出自天意,三權之上,又加上神權。在中國封建社會中,這四種權力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道枷鎖。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三綱”不僅是“綱常名教”的核心,也是封建立法與司法的指導原則。
1.2 主張徳主刑輔,任徳不任刑
董仲舒在先秦儒家“德主刑輔”的思想基礎上,加以發展的“陽德陰刑”、“德主刑輔”、“大德小刑”理論,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并成為封建立法、司法的重要指導原則,其影響甚為深遠。董仲舒法律思想吸收了春秋時期孔子“以刑去刑”、“德主刑輔”、戰國時期孟子“德治”、“省刑罰”、戰國后期荀子“隆禮”、“重法”、漢初賈誼的“德禮為本”、“禮法結合”、“慎刑慎殺”等思想,并最早完備而又系統地深化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董仲舒所創造的新儒學已經不同于先秦的儒學,它是儒法合流且以儒為主的產物,并吸收了道家、陰陽五行家以及殷周的天命神權等各種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因素。就董仲舒的法律思想來說,可以將其概括為:發展了自孔子“德主刑輔”的思想,突出強調以道德教化作為治國的重要工具,并用陰陽學說來加以闡述,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陽德陰刑”、“德主刑輔”、“大德小刑”的法律思想理論。
董仲舒對秦朝統治者用“獨任執法”的酷吏來治理人民的做法提出了批評,他主張以道德為主,所以他反對統治者任意傷民、殺民,濫殺無辜。同時,他還警告,如果繼續沿襲秦法,循而不改,那么勢必還會出現“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揚湯止沸,抱薪救火”的局面,弄得不可收拾。因此,他主張變更秦朝的統治方法,改弦易轍,即用儒家的道德教化完全替代法家的嚴刑峻法。
1.3 提出引經決獄
1《春秋》決獄介紹
西漢王朝自實行“獨尊儒術”,尤其是董仲舒提出“據義行禮”的主張以后,儒家學說便開始對封建立法和司法實踐產生影響。“春秋決獄”就是由董仲舒首開先河,用儒家倫理思想指導封建司法實踐的大膽嘗試。其目的是為了協調指導思想與現行法制之間的矛盾。《春秋》之所以被封建統治者選中,不是偶然的。從內容上說,《春秋》強調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制度。從文字來說,《春秋》的文字簡單而隱晦,很便于隨意引申附會。因此,用《春秋》的經義解釋法律和指導司法實踐,很符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春秋決獄” 最根本也是著名的原則是“原心論罪”,或曰“論新定罪”。這就是根據犯人的動機、心理的善惡定罪量刑,而將犯罪的行為、結果放在次要地位。追究犯罪主要根據行為人的主觀方面,即犯罪的動機、目的及犯罪時的心理態度,其次看犯罪事實。“志邪”、“志惡”都是指犯罪動機不符合儒家經典的“大義”。這種以儒家所主張的倫理道德和宗法等級原則判斷犯罪者的主觀動機,并作為定罪量刑依據的做法,從董仲舒所判案例看,多屬從輕判決,但同時也為漢統治者任意出入人罪開了方便之門。“春秋決獄”,發端于漢武帝時期,后又歷經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時,隨著儒家正統法律思想法典化趨于完成,“春秋決獄”才完成其使命退出司法實踐。
2《春秋》決獄案例
《春秋》決獄,顯然是提倡在司法領域實行主觀歸罪原則,鼓勵司法者拋開法律的條文,以《春秋》等儒家經典的“微言大義”來衡量人的主觀心態的善惡。儒家經典不是法律條文,只是擷其片言只語作為依據,這就導致了“片言折獄”現象的產生。所以,《春秋》決獄與按當時法律條文決獄必然存在極大距離,甚至形成完全相反的結果。背道而馳的結果不僅不奇怪,而且是董仲舒等人刻意策劃的,他們就是希望通過這種形式,率先在司法審判領域確立儒家的主導地位,并以此作為實現法律儒家化這一最終目標的第一步。《春秋》決獄顯然會給司法審判造成一定的混亂,但由于得到了越來越倒向儒家的漢之諸帝的支持,因而很快得以推廣。
1.4 發展秋冬行刑的思想
刑罰的執行應當適應天象,合于季節的變化,這種司法時令說在先秦時代已經產生。董仲舒利用天道的四時與王道的四政相配,進一步發揮了秋冬行刑的思想,董仲舒的論述使刑罰的執行這一世俗化的政治法律問題,上升成為了一個神圣的哲學問題,既發展了先秦的天命、天罰的神權法思想,也改造了先秦儒家所倡導的德治思想。在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中,王者要做到“成德”,應當重視民眾,重視教化,少用刑罰,慎用死刑。在董仲舒的思想中,“王者之所以成德”,是要順應天意,做到慶賞罰刑都不違反天道的四時變化。
2 董仲舒法律思想的現實意義
以儒家法律思想為主要內容的正統法律思想,之所以能將在漢初統治半個世紀之久的黃老學派的法律思想取而代之,除了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即適應鞏固和發展大一統的需要外,就其內容而言,還因為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新儒家的法律思想中,如“君權神授”理論,“三綱五常”的立法、司法原則,“德主刑輔”的治國方略等內容,更能適應漢代鞏固中央集權的需要,更符合漢代這一封建社會階段的發展態勢。雖然,這一正統法律思想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受到非正統法律思想的挑戰、沖擊,如在昭帝時“鹽鐵會議”反映的正統與非正統法律思想的沖突,西漢末年及東漢時期唯物主義思想家如恒譚、王充等對正統法律思想中神學內容的批判等,但總的來說,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法律思想自漢武帝時取得的正統地位起,其“正統”的地位,歷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以至宋、元、明、清一千余年而不變,成為中國法律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大特異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封建正統法律思想,在其誕生之初,對中央集權的鞏固,對社會發展的推動,曾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在中國傳統社會鼎盛時期的隋唐以后,其積極作用逐漸被消極作用取代,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桎梏,這一點,也是我們研究正統法律思想時所不應忽視的。董仲舒的法學思想對現今中國依法治國思想的形成與完善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論基礎,我國領導人批判的繼承了其法學思想的優秀部分,并不斷的結合黨情、世情做到與時俱進,從而指導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
作者簡介
李成濤(1991-),男,河南商城人,成都理工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創新與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