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翠蓮
摘 要:文物是人類文明的凝結物,是不可再生的寶貴文化資源,具有獨特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等特點。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又要抓住機遇,發展旅游經濟,對文物合理利用,保護——利用——保護,形成良性循環,找到文物保護和利用的平衡點,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關鍵詞:文物;不可再生;保護;利用;活起來
1 引言
文物是人類文明的凝結物,是不可再生的寶貴文化資源,具有獨特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等特點。文物本身蘊含著許多無形而真實的歷史信息,使之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受損,很難恢復原樣。文物旅游事業的科學發展必須以文物的保護為前提,在發展文物旅游事業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文物利用和保護的關系。“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是貫穿《文物保護法》的基本原則。它全面準確地揭示了文物保護與利用的關系,要求我們既要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又要抓住機遇,發展旅游經濟,對文物合理利用。
(一)保護是前提,利用是目的。文物保護是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務,也是文物開發與利用的前提。文物作為一種特殊資源,是人類在長期社會活動中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實物載體,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社會發展水平的代表性實物,它積淀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它的不可再生性直接決定了我們有義務和責任保護好它。只有以文物保護為前提,才能談得上文物的多形式合理開發與利用。所以,保護文物是前提,要以“保護為主”。
保護好文物資源,使其免遭自然損壞和人為破壞,目的是要對文物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文物作為一種資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文物有史料、借鑒、教育和旅游四大作用。
(二)合理利用是對文物的最好保護。在保護好文物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合理利用不但不會造成文物的破壞,相反還會促進文物的保護。“合理利用”是一個內容寬泛、層次豐富的概念。利用文物負載的信息(包括文物的造型、紋飾及其他文化內涵等)發展文化產業是“合理利用”的有效載體,文物的展示、展覽服務于旅游業和地區經濟的發展,兼作對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等等,是發揮文物“合理利用”的豐富內涵。從根本上說,合理利用是對文物的最好保護。
1、合理利用可以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文物是我們從事科學研究、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珍貴文化資源。對文物的合理利用可以展現文物的價值和功能,并發揚光大,啟迪世人。此類合理利用可以使人們獲得豐富的知識,喚起人們對文物的熱愛,加深對文物價值的理解,認識到文物的重要意義,增強文物的保護意識,從而直接或間接地起到有利于文物保護的作用。
2、合理利用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
毋庸置疑,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利用文物資源可以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并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定陶的仿山、巨野的金山等地,充分發揮文物優勢,既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又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不僅提高了文物資源知名度,又使相關的旅游景區獲得經濟效益。而經濟效益的提高,反過來又能更有力地支持文物保護,解決文物保護中常遇到的經費不足的問題。
(三)旅游開發是實現文物保護性開發的最佳途徑之一。基于文物保護基礎上的旅游開發,必將深入挖掘文物資源的內在價值,展現文物所代表的文化內涵,通過旅游活動使深刻的文化內涵和遺產得到傳承與發展,只有通過旅游規劃的手法和理念,才能更好的再現文物資源的深刻內涵,才能使這種保護和傳承成為大眾的自覺行為,才能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真正實現“保護性開發”。
2 文物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品結構單一。文物旅游資源的精髓在于豐富深厚的文化內涵,但目前市場上,文物旅游產品的開發以游覽觀光型為主,旅游產品單一,只來源于講解員的簡單介紹,游客的參與性很弱,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被忽略,從而導致游客興趣索然,走馬觀花看完之后再不愿重游。旅游重復率和滯留時間不能隨景區景點的增多而提高和延長,導致旅游收入增長緩慢,甚至停滯不前。
(二)旅游產品和方式缺乏創新。旅游者對旅游產品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在一次旅游過程中也希望通過不同的旅游產品和方式使自己得到更多的旅游體驗,但目前的文物旅游產品多是參觀型產品,能夠讓游客參與的產品很少,且多年不變,模式陳舊僵化。旅游產品和方式的創新是解決產品結構單一的有效途徑。
(三)建設性破壞現象比較嚴重。我國不少文物古跡正面臨著商業經濟的沖擊和旅游經濟錯位開發的嚴重威脅。如諸多全國聞名的文物景點, 處處充斥著吃喝聲, 到處擺放著真膺混雜的古玩字畫, 將古老建筑區演變成一個熱鬧的商業城;許多著名的歷史街區被改造為商業街, 僥幸存留下來的古建筑孤零零地散落于現代商業群落的包圍之中, 歷史街區的格局和氛圍被破壞殆盡, 古文化遺跡名存實亡。而在景區內修修補補或精心仿建甚至拆舊建新以圖“開發出文物的本原性”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
3 文物旅游開發模式創新
(一)文物旅游資源開發的基本原則
1、始終要在保護文物的前提下開發文物旅游資源 ,充分利用現代考古學中的文物保護手段,每一次開發利用,都需要有考古界相關專家的專業指導,以保證在最大程度上確保文物旅游資源的永續性發展。
2、尊重文物旅游資源所代表的歷史剖面特點
由于過去任一時刻發生的歷史事件、存在的歷史事物不可能全部都由文獻或實物保存下來,所以我們只能依靠恢復一個個連續的時間剖面,來達到恢復過去歷史面貌的目的。人們總能找到相應的剖面和相應的時代對應。而旅游業中,每一件文物旅游資源,都是真實反映那個歷史階段(那個時間剖面上) 的社會文化特色。所以,旅游開發中需要尊重不同時代的歷史特點,突出不同時期文物旅游資源的不同特色,以期展現不同的歷史風貌特征。切不能因為短暫的眼前利益和一時方便,而隨意扭曲歷史事實。這一點,應該成為我們因時、因物、因地確定文化定位和旅游形象,以及復原各類文物相關旅游策劃的基本原則。
3、要遵循歷史文化風貌保護的一種基本理念——共生理念
這一理念,是指在承認文物和現代人文景觀這對矛盾體存在對立的前提下,尋求矛盾雙方的共存與共贏,避免簡單的折衷與調和。著眼于發展與保護之間的共同點,主張將局部的對立變成更大空間的共存,共同構筑一個統一而和諧的整體。
(二)文物旅游開發模式構建
1、歷史文物與現代景觀共生。現代景觀的建設,要遵循與歷史文物共生、相輝相映的原則。盡可能地去展現歷史文物特定歷史時空的文化內涵,努力營造歷史氛圍,使游客身處其中,并深切地感受到文物的深刻價值和歷史的滄桑變換,使其能夠有所感悟,從而主動自覺地承擔起保護歷史文物的責任。
2、抽象與具象景觀相輔相成 。歷史文物中的抽象人文景觀非常豐富,有關的故人故事俯首可拾。昔日的車馬喧囂已不復存在,除了在文字中翱翔,在神思中想象之外,夕陽中的殘垣斷壁、零磚碎瓦,述說著昔日的輝煌與滄桑。希望通過文物旅游的開發,再現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在這一過程中,也需要將上述抽象人文,附著于文物旅游資源或現代景觀之上展現。如將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與博物館相結合,在歷史凝重感之外,增添了濃郁的民俗風情。或以建筑群落等實體為依托,定期舉辦朝圣節會。或設計雕塑景觀,將人們想象中的歷史人物形象表現在人物雕塑的實體之上。
3、地下文物的地面揭示。地下文物的展現與揭示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展示考古遺址,建立現場博物館。在考古工作者正式發掘之后未回填,在地表建立保護性建筑,從而使游客親眼目睹考古發掘結果,參觀地下歷史文物原本面目。例如大型黃腸題湊漢墓定陶王墓地M2就是在原址建博物館直接展示,堅持原址原樣保護,貫徹最小干預原則,最大限度地保護墓葬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二是通過對古城址的綠化,達到輪廓和功能分區的地面揭示。使其成為直觀而宏大的特色旅游項目。
綜上所述,合理利用文物資源能夠收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無論哪種效益,都是對文物的一種保護措施。這樣,“保護——利用——保護”的良性循環一旦形成,就會形成一種雙贏的局面。合理利用與保護是不矛盾的。對于文物的保護開發,既要反對不利用,又要杜絕濫用這兩種極端觀點與舉措。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到文物利用和保護的平衡點,讓文物真正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