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飛(從化市圖書館,廣東廣州510900)
新型城鎮化戰略與基層公共圖書館均等化服務
——以從化市圖書館為例
徐杰飛
(從化市圖書館,廣東廣州510900)
[摘要]以從化市圖書館的實踐為例,闡述在新型城市化建設背景下,推動基層公共圖書館均等化服務的對策。[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公共圖書館均等化
[分類號]G258.2
“新型城鎮化”理念的提出在我國最早源于2003年黨的十六次代表大會。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 2020年)》出臺,對我國未來城鎮化的發展路徑、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作出進一步明確。作為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背景下發展新型城鎮化的重要一環,基層公共圖書館必須主動作為,迎合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需要,落實均等化服務,切實推進基層公共圖書館事業的全新發展。
新型城鎮化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舉措。過去片面追求城市大規模、大空間、大能耗的發展模式已逐步改變到以提升城市文化、提高服務能力、減少能耗排放等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在城鎮要建成適宜人居之所的社會發展大態勢下,基層公共圖書館均等化服務要融入其中。
2.1基層公共圖書館均等化服務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交融發展
“雙螺旋”是基于DNA的構象,由兩條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鏈相互纏繞具體形象化而得[1]。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有很多與其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要素,如科技、文化、教育、生態等。其中,文化的地位十分重要。文化與城鎮化是一種雙向互動、相得益彰的關系。如果城市沒有文化底蘊,沒有文化內涵,再好的城市建設就只是“硬件堆砌”,缺少“靈魂”。近年來,廣東省、廣州市兩級政府持續加大對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改革力度,基層公共圖書館首當其沖。基層公共圖書館位于“金字塔”底端,直接面對的是最廣大的群眾,體現的是群眾的最根本利益和文化需求。因此,積極推動基層公共圖書館均等化服務有助于推動當地文化的均衡發展,讓更廣泛的群眾受惠,讓城鎮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基層公共圖書館均等化服務的持續發展須在城鎮化中得到體現,而城鎮化的推進又需在文化經濟中得到彰顯,這完全體現出在新歷史條件下,兩者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雙螺旋”特性。
2.2基層公共圖書館均等化服務與城鎮化建設規模要相適應
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就要加快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為廣大農村群眾構建新的空間,包括生活空間、就業空間、文化空間等。基層公共圖書館均等化服務正是基于破解城鄉二元化、解決城鄉文化差異這一難題而做出的舉措,此舉迎合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將服務“送”下去,讓知識在最大范圍內傳播。那么“度”在哪里?參考經濟學的需求理論公式,以年為計算周期,設一個地區的財政預算為Y,基層公共圖書館投入占總預算的比值為N,每本圖書(每宗服務)的平均價格為P,群眾圖書閱讀(群眾接受服務)平均量為T,該地區人口為S,人口增加率為K,那么,Y×N=P×T×S×(1+K)。當政府投入等于當地群眾對圖書的需求(對圖書館服務的需求)時,圖書館提供服務的規模與城鎮化建設規模就相適應,基層公共圖書館的均等化服務切合實際。當政府投入大于當地群眾對圖書的需求(對圖書館服務的需求)時,圖書館提供服務的規模過大,使用人口不足,造成文化設施空置、利用率過低等情況。廣大農村群眾對于文化的需求具有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盲目以政府行為推動或干預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脫離實際,勢必適得其反,造成公共資源的浪費。因此,基層公共圖書館的均等化服務應充分考慮廣大農村群眾的利益和需求,要符合當地實際和城鎮化建設規模,不宜盲目建設。
2.3基層公共圖書館均等化服務要充分體現新型城鎮化建設特點
各地區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標準、建設理念依據不同的發展條件而定,具有“唯一”性。基層公共圖書館均等化服務應在圖書館總體規劃布局的基礎上,充分考慮當地的特色,為所在城鎮量身訂制,用人文理念引領城鎮建設,以知識海洋鑄造城鎮文化品位。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各地圖書館開拓創新,創建了許多值得借鑒的圖書館均等化服務模式,較為典型的有重慶市圖書館的“人的城鎮化”服務[2]、湖南信陽的“平橋模式”[3]、天津的“社區分館、行業分館”模式[4]、蘇州的多元化社區圖書館(室)模式[4]等。以上模式能取得成功,其重要原因是能充分考慮各群體的文化需求,將圖書館均等化服務有機融入到當地城鎮化建設中,讓農村有城市的軟硬件設施,讓城市有農村的文化、生態氣息,淡化城鄉差別。基層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有賴于自身的服務創新,有賴于城市的持續發展,更有賴于扎根于當地,與城鎮化建設的有機統一。基層公共圖書館均等化服務應用到城鎮化建設中,既要很好地發掘和保護當地的傳統文化,又要吸納和融合外來要素,塑造城鎮個性,使城鎮化成為強化乃至再造本地特色和文化的催化劑。
從化市位于廣州市的東北,面積為1974.5平方公里,是以農業、旅游產業發展為主的城市。截至2013年底,全市總人口62.3萬,轄區有221個行政村、46個居委會[5]。近幾年,從化市先后進行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農家書屋、文化室(圖書室)提升等項目建設,基層公共圖書館的設施(服務能力)大幅提升,構建起市—鎮(街)—村(居)三級圖書館服務網絡。基層公共圖書館的全覆蓋,設施設備的提檔升級,都為從化市圖書館推進均等化服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3.1從化市基層公共圖書館現狀及原因
筆者作為負責人參與了多次專題調研工作,通過采取實地和問卷調查等方式,基本摸清了從化市基層公共圖書館的實際情況。從調查中發現,從化市各鎮(街)、村(居)都建有圖書館,館內配有一定數量的圖書、電腦和報刊等設施設備(詳見表1),部分圖書館還配有管理人員。但是,基層公共圖書館普遍使用率較低,能嚴格執行開放時間的不多,原因有三:一是館舍設置不合理。基層公共圖書館,尤其是村(居)一級,大部分選址不理想,離群眾生活區較遠,不方便群眾使用,部分館舍還被長期占作他用,而基本的文化配套又很少被納入村建村改中。二是缺乏有效的人員管理。由于體制和人員編制的限制,鎮(街)、村(居)兩級基層公共圖書館管理不專業,較為松散。鎮(街)一級管理人員多為臨聘人員,沒有圖書資料專業知識,僅勉強維持粗放式開放;村(居)一級多為身兼計生、征地、維穩等數職的人員,根本無法顧及圖書館的開放。三是設施設備更新滯后。從化市基層公共圖書館都按標準配置了圖書、電腦等,但圖書總量不多,種類單一,受眾有限;電腦質量參差不齊,且無人員管理,可用的很少。近年來,從化市雖然為基層圖書館更換了部分圖書和電腦,但這根本無法滿足農村群眾的需求。
3.2從化市圖書館均等化服務的具體做法
從化是一個農業人口達7成,轄區大部分以山地、丘陵為主,南北、東西跨度都超過100公里的城市,從化市圖書館在推進均等化服務上的難度是顯而易見的。為破解困局,從化市圖書館深入實踐,在圍繞新型城鎮化建設上、在契合當地特色上做文章,成熟一處,推進一處,鞏固一處,以點帶面,以面連片,取得了顯著成效。基層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帶動了從化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全新發展,促進了地區文化氛圍、文化底蘊的形成,為從化市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做出了貢獻。
3.2.1聯合辦館模式
地區財政和重視程度的不同,造成基層公共圖書館在服務、設施、管理等方面存在差異,群眾享受到的文化資源差別較大。在目前的財政體制下,“統建統分統管”模式仍難以實現。為了填平文化“鴻溝”,從化市圖書館充分調研,創新舉措,與條件成熟的基層圖書館聯合辦館。在聯合辦館模式下,各合作館業務規范統一、活動共建共享、財產自核自統。從化市圖書館提供技術、業務指導、人員培訓、流轉圖書(共配備圖書47504種、65223冊);合作單位提供場地、管理人員、設施設備、日常館舍維護。由于該模式既減少合作館資金和場地的重復投入,又豐富合作館的館藏、群眾活動以及提升服務管理水平,適合目前的體制設置,因此得到合作館的普遍認可。目前,已有鎮(街)、村(居)、學校、企事業等25個部門圖書館成為從化市圖書館的合作館,覆蓋了轄區的五鎮三街。僅2014年,合作館借還圖書近9萬冊次,聯合開展了“相聲”“故事大王”等系列活動30余次,服務群眾達3萬余人次。聯合辦館模式是資源的有效再分配,緩解了基層圖書館資金的壓力,帶動了周邊更多群眾的參與,促進了“均等化”服務的開展。
3.2.2流動圖書車模式
從化市山多地廣,村落較為分散,老人、婦女和留守兒童較多,僅采用定點服務模式覆蓋到的農村群眾不多。流動圖書車機動靈活,非常適合從化市的地域特點。1994年,從化市圖書館就已開始流動圖書車模式的嘗試,當時年送書下鄉僅20次,但服務的農村群眾可達8000余人次,基本與鎮(街)圖書館全年的入館人數持平,“流動圖書車”服務模式在當時影響頗深。后因經費問題,該服務被迫取消。2010年,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向從化市贈送一輛南粵書香車,從化市圖書館“流動圖書車”服務得以重新啟動。通過使用手提電腦,利用VPN和移動網絡技術,整合圖創INTERLIB系統等手段,流動圖書車實現了與從化市圖書館的通借通還,為服務的開展掃清了障礙。從化市圖書館已在城郊街世紀星小學(農民工子弟學校)、消防中隊等10個地方建立了固定的流動圖書車服務點,每周一至周五固定到以上地點開展館外活動。據統計,僅2014年,從化市流動圖書車下鄉150天(次),借還圖書31000余冊次,服務群眾近7萬人次,社會反響很大。從化市圖書館“流動圖書車”模式在送書的基礎上,還同步開展送展、送影或送講座等系列活動,讓服務內容和形式更加多樣化,有效彌補部分基層圖書室設置不合理、設施陳舊、閱讀活動難以開展的弊病。2013年,從化市圖書館流動圖書車項目先后獲評廣東省和中國圖書館學會優秀閱讀推廣獎項。

表1 從化市基層公共圖書館基本情況統計
3.2.3共建共享模式
從化市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經普查確定的文物點有175處、從化市級以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18個。文化遺產融入到新型城鎮化建設,將使城鎮更具人文特色和文化內涵。從化市圖書館充分收集資料、挖掘信息,為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底蘊的鎮、村圖書館的重新布局提供專業意見和業務指導,協助當地整合利用歷史史實和文化資源,讓圖書館成為城鎮化建設中的“亮點”,如打造了傳統文化古村落——太平鎮錢崗村、文明示范村——良口鎮溪頭村、生態文明村——溫泉鎮宣星村、美麗鄉村——城郊街西和村等一批極具特色的基層圖書館。這些圖書館有的充當資料保存室,積累保存了各類型的村創建資料,免費提供給其他地方創建借鑒之用;有的充當對外宣傳窗口,展示文物普查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為當地發展旅游經濟增添文化內涵;有的充當宗族繁衍展存廳,整理收集本族本房的族譜,供族人房人進行查閱,尋根溯源,增進宗族認同感。實踐證明,大部分使用率較高、“人氣”較足的基層圖書館,都擁有能體現自身特色并得到當地群眾認可的文化資源。
從化市圖書館還加大了與轄區內各高校資源的共建共享力度,分別于2012年10月、2013年4月與廣州城建職業學院等8所高校簽訂了合作協議和館際互借協議。在“平等、自愿、共享、互補”基礎上,整合和利用聯盟內的電子資源、師資人才力量和活動,為轄區內的群眾提供免費服務,如打造了由中大南方學院外教Mr.Azrak主講的英語外教班、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圖書館北部山區電子商務知識普及項目以及英樂維劍橋英語培訓學校公益講座等一批深受群眾喜愛的特色公益項目;推送了一批內容新穎、實用性強的電子資源到邊遠地區的村(居)、學校。在與高校的共建共享中,從化市圖書館在科研能力、信息檢索能力和專業授課水平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讓城鄉群眾享受到更高質量的資源和服務。
從化市圖書館共建共享模式,實現對人才、資源和技術的有效優化、統一,改變了目前基層公共圖書館功能單一、資源薄弱的局面,彌補了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功能缺失的不足,在打破諸多壁壘制約的同時,實現了公共服務的縱深開展,讓群眾“坐享”文化大餐。
新型城鎮化建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和城鄉均等化理念,其與文化建設是一個既開放又相互關聯的循環系統。新型城鎮化發展離不開文化基礎,文化的發展又離不開新型城鎮化建設持續發展的群眾需求。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層公共圖書館在推進均等化服務上更應充分契合城鎮發展的文化訴求,因地制宜,走出新型城鎮化與圖書館協調發展的特色之路。在新型城鎮化戰略下,從化市圖書館推動基層公共圖書館均等化服務開展的實踐所帶來的經驗,可供借鑒。各地基層公共圖書館應依托當地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挖掘和培育地方文化特色,順勢而為,避免“千篇一律”建設,讓更多的文化資源惠及群眾,真正做到服務均等化。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DNA雙螺旋[DB/OL].[2015-01-15].http://baike. baidu.com/link?url=ufFLePanoO69i2QSJN0uVeDHkBL1Cb Y2RTKtzkNFOBuXDfB_goQo_y7Y0l5kSqKi.
[2]鄧繼權,曾妍,張曉耿.“人的城鎮化”與圖書館全方位知識服務[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4(1):171-174.
[3]郁映輝.城鎮化進程中西部基層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策略[J].甘肅科技,2014(22):108-111.
[4]劉群.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策略[J].圖書情報工作,2014(13):51-55.
[5]《從化年鑒》編纂委員會.從化年鑒2014[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56-57.
徐杰飛男,1979年生。碩士,副研究館員,副館長。
收稿日期:(2015-04-14;責編:徐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