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瑞
從“語言相對論”角度看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寫作的語篇錯誤
孔瑞
本文從語言相對論的角度出發,闡釋了中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對大學生英語寫作中語篇組織的影響。具體分析了常見的三類語篇錯誤:篇章主題不明確、語篇不連貫及結尾主觀性強。同時,作者也提出了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英語文化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語言相對論;中西思維差異;語篇
薩丕爾-沃爾夫語言相對論是20世紀語言學界關于語言與思維關系的一個重要假說,它主張語言制約思維,思維反作用于語言,不同的語言反映不同的世界觀。這一假說從語言的多樣性角度出發詳細闡釋了語言和思維、文化之間的關系,揭示了語言與思維的相互影響與限制作用。漢英分屬于亞太與印歐兩大語系,語言的差異反映了在不同的文化熏陶下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同時,中西方思維的差異對語言的組建有很大的影響。寫作是對學生語言與思維能力的一個綜合體現,作者在幾年的大英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的英語作文在詞匯、句法、語篇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從語言相對論的角度出發,通過解析中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針對其對大學生英語寫作過程中語篇組織構建的影響做出詳細闡釋。
一、語篇錯誤分類及原因
早在1966年,Kaplan就提出了不同語言文化思維圖示的假設。他認為中西方語言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螺旋型的,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直線型的。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造成了學生在篇章寫作過程中重點信息布局的不同。我國大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由于受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征及思維方式的影響,常常寫出有中式特征的英語文章,這不僅體現在詞語搭配及句法結構上,在語篇組織及構建上也有明顯的反映,本章從主題思想、語篇連貫性及結尾句三個方面對大英教學中學生寫作所犯的語篇錯誤進行了研究。
西方國家側重于直線思維,語篇的組織結構呈直線發展。他們習慣把重要的信息放在篇章的開頭,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然后再把次要的信息一一補進。因此,他們寫文章時英語段落通常通過主題句直截了當地點明段落的中心思想,然后給出分論點,層層論述主題,證明并揭示其中的內涵,讓讀者對篇章主題一目了然。
而中國人受其整體式、直覺式傳統思想的影響,在英語寫作時習慣于用漢語的段落發展方法從側面闡述自己的觀點,迂回環繞,讓讀者意會自己索要表達的意思,注重鋪墊和渲染,不直接切入主題。由此,中國學生寫出的作文經常會在語篇開始的位置花大量筆墨來介紹事情的起因和其它相關的客觀條件,進而逐步引出關鍵內容。這樣以來,很多學生寫出的英文作文沒有主題句或者主題句放在了語篇中間或者結尾處,這種語篇結構很難被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所認可,被認為主題不明確、文理不通。
中西方思維差異對語篇銜接方式的影響是最明顯的,也是最應該引起重視的。西方人注重主體中心思維和邏輯思維,他們在組織英語語篇時注重形和,即語篇的顯性銜接,文章的語法結構及邏輯關系相當嚴謹。他們在組織語篇時往往會開篇點明主題,表明寫作意圖,用簡練卻包含作者寫作目的篇章主題句作為文章的開端;其后段落的發展緊扣主題按直線展開,層層深入進行邏輯分析,分點論證說明,段與段之間緊密銜接;最后得出結論,點明主題,形成首尾統一。由此,英語語篇實際上就是由一系列獨立的段落組織起來的,大主題分成一系列的小主題,小主題又分成一系列小論點,形成了一個樹型結構。除了句與句之間需要使用連接手段外,段落與段落間也同樣需要使用連接手段使之連貫起來。因此,他們在文中會大量的使用連詞、副詞、從句或分句使句子之間以及段落之間邏輯聯系起來。
中國人的辯證主義思維模式決定了漢語的意合性,它注重的是語言的隱性連貫,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因此,由于不清楚英文段落的組織規律,中國學生在英文寫作時較少使用連詞,語言表達往往以傳達語義為中心,主要是依靠詞序的變化、上下文語境及語言的言外之意來連接文章各個部分。如:在學生作文中很少出現first,second,third這樣表達邏輯關系的詞。這樣以來,學生寫出來的英語句子就會缺少連接詞,句子松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也相對松弛,一段話多個主題或者多段話論證同一主題,從而寫出的文章給人一種跳躍、不連貫的感覺,造成了讀者理解上的困難。
西方思維強調客觀與公正,表現在寫作上就是在內容上最大限度的追求語言的客觀性,讓讀者們相信其并未攙雜自己的主觀思想。因此,在寫作中他們喜歡擺出大量的事實與數據,讓讀者們自己推斷出結論。這樣以來,其文章結尾往往進一步突出了主題。
而中國人主體思維的主觀性較強,往往對讀者的判斷力持懷疑的態度,表現在寫作上是作者結尾結論化,即由作者明確點出結論。具體表現有:一、中國學生習慣在結尾處總結出個人的觀點及看法,如:I think parents should help the children to be independent.或 In my opinion, our parents love us so much…我們發現每句話都離不開“I”或“my”這樣以“我”為中心的詞,而且結尾無一例外在表達愿望,暢想未來。二、中國學生喜歡在結尾處喊口號,發出強烈的呼吁,如:Let’s work hard together and make ourselves much more competitive in the society. 或者用To find an ideal job, you should try your best to study hard.Just do it from now on.等等。實際上,這種口號式的結尾不但沒有號召力,反而削弱了文章的表現力。
此外,結尾段落中除主觀性較強外,還存在許多其它方面的問題,如:部分學生擺出論點之后,直接結束全文,沒有給出任何總結性語句或者段落,使文章看起來不完整。還有些學生在結尾處引入與主題無關的新觀點,這是不符合英文寫作的規范的。所以這就造成了中國學生文章的結尾往往讓英語為母語的讀者無法接受。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思維模式差異影響著大學生英語寫作的篇章構建。為減少中國傳統思維模式對學生英語寫作的負面影響,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兩點:
1.教師自身文化意識的提高
作為一名高校英語教師,我們的職責不僅僅在于引導學生學習西方語言文化,還要引導學生傳播中華文明的精華。我們除了要不斷豐富自已的西方語言文化知識,同時還要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內涵,只有自身清楚中西兩種文化思維的差異,才能有的放矢的進行針對性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因此,我們除了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及學習新的教學方法理論外,還要與時俱進,更新自身教育觀念,提高文化素養。只有自身有了雙重文化的理解能力才能夠更好的引導、啟發學生對比學習中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2.課堂教學中的文化導入
高校英語教學的目的并不僅在于傳授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播英語語言文化。因此,英語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層面,而是要透過語言表面,揭示西方文化的內涵,了解西方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及其反射出的西方思維習慣,進而引導學生對比漢英思維差異,以避免寫作及交際過程中母語文化的干擾。目前,許多高校大學英語教學選用了新視野或全新版大學英語兩套教材。每套教材的選文都關聯到很多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在講授文章時,教師應充分挖掘語篇中蘊涵的西方國家文化知識,進行必要而充分的文化導入。通過介紹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來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特點,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語言背后的豐富內涵。通過這種長期的文化滲透,學生會自覺發現兩種文化思維模式的差異,從而潛移默化的接受并認同對這種差異在語篇中的表現,進而形成自己的寫作模式。
綜上所述,語言與思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關系密切。中國大學生在大學英語寫作中所犯的主題不明確、語篇不連貫、結尾主觀性強等篇章錯誤主要是受漢語思維的影響。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英語文化思維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思維文化的差異,排除漢語思維的干擾,用英語思維去構建語篇,寫出高水平的英語文章。
[1]Kaplan, R.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 Language Learning,1966: 15-27.
[2]李松濤.中西方思維模式差異對大學生英語寫作中語篇組織的影響[J].外語教學,2005,(2):52-56.
[3]師曉霞,劉愛真.中西思維差異對中國學生英語作文主題句的影響[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0,(3):199-202.
[4]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 )
孔瑞,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工作單位: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研究方向: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