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建光
摘 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刻苦鉆研、對技術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和獻身醫學事業、勇攀醫學高峰的奉獻精神是醫德教育的主要內容,要將課堂教育和實踐鍛煉、理論教育與行為規范相結合,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正確處理客觀需要和主觀意識、知識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以及課堂教學和全方位全過程教育之間的關系,系統進行道德活動,達到養成醫德行為習慣的教育目的,為今天的醫學生成為未來優秀醫務工作者奠定堅實的醫德基礎。
關鍵詞:醫德教育 教育內容 教育途徑 注意問題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a)-0221-01
就醫學院校而言,醫德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醫學生學習醫德理論與踐行的活動過程,是針對人的職業道德品質方面系統性培養的過程,目的明確、循序漸進。通過醫德教育,可使醫學生掌握醫德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熟悉醫德的原則和規范,了解醫德的發展歷史。在醫德教育過程中,必須遵循教育科學規律,系統進行道德活動,達到養成醫德行為習慣的教育目的。
1 醫德教育的內容
1.1 加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教育
中國衛生事業是以公益性為中心、以福利性和生產性為結構化的性質體系。醫學人道主義發展到社會主義歷史時期,要求醫學工作者更加珍愛人民大眾的生命,尊重人格尊嚴、保證病人的權利,體現出深厚的醫德情感。加強醫學生醫德教育,必須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堅持人道主義原則,滿足人民大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教育和引導醫學生形成穩固的心理特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獻身醫學事業,為病人提供高質量的衛生服務。
1.2 加強刻苦鉆研、對技術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教育
醫務人員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隨時與病人的生死問題打交道,“人命至貴、有貴千念”,把人的性命存亡放在職業責任的首位。“濟世活人”是中國優良醫德傳統的核心。醫德醫術,缺一不可。醫術要好上加好,不斷進取,努力創新,醫務人員要把提高醫療質量作為重要的醫德規范來衡量自己。可見,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直接影響醫務人員的服務質量。所以醫學生必須刻苦鉆研醫學知識,不斷提高業務能力、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成為一名優秀醫務工作者。
1.3 加強獻身醫學事業、勇攀醫學高峰的奉獻精神教育
獻身醫學事業是檢驗醫學工作者的首要標準,愛崗敬業才能“救人活命”。醫學生必須秉持獻身醫學事業和敬業奉獻的理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良好的職業道德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2 醫德教育的途徑
醫德教育要理論聯系實際,對現實醫學領域中的醫德問題,有針對性地運用基本理論,闡述醫德基本原則和規范,把書本與實際工作有機地聯系起來,當遇到實際問題能做出正確的倫理判斷,選擇道德行為。結合醫德優良傳統和典型人物事例,突出醫德的實踐意義,起到示范作用。
2.1 課堂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
教書育人是一名合格教師的重要職責。教師在向學生傳授醫學前瞻知識的同時,更要發揮育人功能,寓醫德教育于課堂教學中,更要發揮醫院良好的醫德醫風對醫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以榜樣的力量和實踐鍛煉使之樹立正確人生觀和遠大理想,自覺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醫德人格。
2.2 理論教育與行為規范相結合
寓醫德教育于各門課程理論教學中,是醫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在強化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的同時,更要開設和講好倫理學課程,針對不同的專業講授不同的內容,培養醫德情感和醫德意識,養成良好醫德風尚和習慣。
醫德教育的形式和途徑多種多樣。醫學生以課堂教育為主,臨床工作者以講座、報告多見。要不斷改進教學手段,運用電化教學、討論-辯論現場教學、請知名醫學工作者、先進典型人物的現場講演,使學習者積極發言、爭論問題,明辨倫理是非,提高道德判斷能力,發揮榜樣的示范效果。
2.3 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醫學模式的轉變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醫德教育和管理模式必須從單純灌輸轉變到教育、心里、環境文化建設上,營造適合的道德輿論氛圍和導向環境,是醫學生在文化活動中接受教育,達到知、情、行的有機統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3 醫德教育要處理好的關系
3.1 正確處理客觀需要和主觀意識之間的關系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醫療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凸顯出衛生事業的社會作用和價值。醫學生必須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滿足社會對醫務工作者的需要。
但是在某些醫學院校做得不是很到位。原因在于醫學生涉世不深,閱歷較淺,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判斷某些缺失的道德現象;同時,幾乎所有醫學院校都開設了醫德相關課程,但存在教師問題、教材問題、學時問題等,未形成應有的格局,進行醫德教育改革是必要的,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醫學生能否擔當現代醫務工作者重任與醫德教育改革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關乎我國醫療改革能否成功,關乎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各級各類醫學院校必須更新觀念,抓準方向,從歷史和戰略的高度看待改革,為提高醫德教育效果和效率奠定堅實的思想認識基礎。
3.2 正確處理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之間的關系
社會主義醫德理論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知識體系,所形成的道德體系和價值觀體系具有鮮明的特色,所以教學時必須將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作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在醫德教育過程中,并不盡人意,表現在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和知識性,追求內容的尋根朔源,沒有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內容沒有與現實社會和醫療實踐聯系起來,學生難以理解和體會現今社會中諸多非正常醫療現象,不能做到辨清是非曲直,難以根據實際制定出相應對策。
因此,將知識教育與思想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形成整體,相得益彰,是做好醫德教育的關鍵。要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重視醫德培養的社會作用,運用合理的教學模式,強化師生互動,將單純知識教育轉變為理論與實際、知識和思想性相結合的醫德課。醫德教育與醫德修養聯系密切,醫德教育把理論、規范系統地傳授給醫學工作者,通過自身的學習,理解,提高理論修養水平。
3.3 正確處理課堂教學和全方位全過程教育之間的關系
醫德教育改革必須從育人效果出發,融醫德觀念的培養和熏陶于全方位全過程的思想教育之中,融入到每一學科的課堂教育中,融入到優良校園文化的建設之中,不能僅僅局限和圍繞學科教育和課堂教育上做文章,形成醫德教育全方位全過程教育氛圍和局面。決不能把課堂教學當成醫德教育的唯一形式,要從醫學生踏進校門開始,對其進行不間斷的醫德和政治思想教育,并成為繼續醫學教育的終身課題,為今天的醫學生成為未來優秀醫務工作者奠定堅實的醫德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艷.中國古代醫德教育對現代醫學生醫德教育的啟示[J].醫學與哲學,2007,28(9):52-53.
[2] 林大靜.新時期醫學生醫德教育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09,8(5):587-589.
[3] 鐘初森.新形勢下醫學院校醫德教育存在問題的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24(4):49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