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寶圣
【摘 要】農村初中由于多種原因導致地理課堂學習效率偏低,而采用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習能力,還能體現(xiàn)面向每位學生的教學原則。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總結了合作學習小組的組建方式,歸納了適合農村初中開展地理合作學習的幾種實用模式,從而提高農村初中地理課堂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合作學習;初中;地理教學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等新型學習方式。但長期以來,地理學科在農村初中教育處于比較劣勢的地位,學校領導不重視,地理教師數(shù)量不足,有的農村學校甚至沒有專業(yè)地理教師,再加上有的老師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依然滿堂灌,一堂課從頭講到尾,學生死記硬背,學習效率低下。
小組合作學習法是約翰遜·霍普金斯大學開發(fā)與研究的一種合作學習技術,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理論和策略。采用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還能體現(xiàn)面向每位學生的教學原則,更好地發(fā)揮學生自評互評的作用。因此,合作學習已成為實現(xiàn)農村初中地理創(chuàng)新改革教育、優(yōu)化地理教育形式、提高地理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地理合作學習小組的組建
小組是合作學習的基本構件,小組組建是應用合作學習的關鍵因素之一。
1.小組類型及組合方式
(1)異質組。混雜分組是為了讓學生與更大范圍的同學進行合作,不僅鍛煉學生與形形色色的人合作的能力,還可讓學生體會到多樣化的好處。由教師指定,根據(jù)學生地理“素養(yǎng)”基本情況進行分組。按照地理學科特點,以四人組為宜,包括好中差每組學生2男2女。組中有不同的學業(yè)水平、興趣、能力、態(tài)度、性格、性別等。這樣一來,有利于組內成員互補。同時,盡量保持組間素質平衡,有利于組間競賽。進行角色分工,設小組長,記錄員等,可輪流擔任。組內四人,分別命名為A、B、C、D者,可以讓學生自己商定。還可以對本組進行命名,如平原組、高原組、盆地組、山地組等,這樣一來可以增添趣味,激發(fā)學生捍衛(wèi)小組榮譽的興趣。
(2)同質組。主要還是以地理成績來劃分,同樣是男2女2。相近成績水平及能力水平的同學每4人組成一組。運用這樣的分組,對于分層教學十分有利。高質組能完成更深層次的任務,做更高級的工作。低質組也利于基礎知識的過關,便于牢固掌握最基本的知識,或者挑戰(zhàn)以前沒有成功的課題。但是運用此類型組的教學時,不可進行組間的競賽。
2.小組建設
小組是合作學習的基本單位。小組成員的合作度如何,將很大程度影響著合作學習的效率。因此,小組組建后,特別是運用合作學習初期,必要的小組建設是重要的。這種建設可以在地理教學中設置相應的環(huán)節(jié)或項目加以訓練,也可以設計專門的課題來加以培養(yǎng)。
(下轉第83頁)
(上接第82頁)
教師在設計合作學習的地理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個體成長,也要關注群體成長。要關注培養(yǎng)群體內聚力,并促進其發(fā)展。可以通過分配個體的角色來促進吸引小組個體成員參與欲,來促進個體責任感。可以通過設計小組共同的目標,來吸引群體協(xié)作。
二、地理小組合作學習的幾種實用模式
1.探討式
小組探討的模式設計簡單,容易操作,而且場面熱鬧,在合作學習中應用最廣泛。如果教學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綜合分析能力的,建議采用探討式。
例如在學習《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qū)——西雙版納》一節(jié),西雙版納臨近北回歸線,為什么會出現(xiàn)熱帶雨林景觀,卻沒有像其他地方一樣出現(xiàn)熱帶沙漠景觀?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呢?對于這節(jié)課的講授,如果按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舊教學模式,教學過程肯定枯燥無味,教學效果差。于是我根據(jù)教學要求設計問題,交由學生小組討論解決。我給出“西雙版納年內氣溫和降水量圖”,設計了下列問題:(1)西雙版納年內最低和最高氣溫約是多少度?(2)降水量哪幾個月較多?哪幾個月相對較少?(3)西雙版納氣候特點是什么?推究它的氣候類型是什么?形成這種氣候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通過探討上述問題,很快就探討出以下結論:由于西雙版納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并在印度洋西南季風的深刻影響作用下,使得它的水熱條件很好而形成了熱帶雨林景觀,造就了西雙版納獨特的動植物及民俗民風等豐富的旅游資源,成為中國特色的旅游區(qū),最終使旅游業(yè)成為當?shù)氐闹еa(chǎn)業(yè)。通過探討交流,學生形成了地理的邏輯思維的技能,教學的效果好。
2.互助式
小組互助合作學習更多體現(xiàn)學生一種互幫互助的精神,以及能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弘揚團隊合作精神,形成友愛互助美德。地理教學中,地圖的使用是經(jīng)常化的,在地圖中要尋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在不同的頁面中,尋找地理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時,同桌的兩位同學分別翻到不同的頁面,進行對照,可以減少頁面的翻動,而且直觀明了,還方便同桌之間討論學習。
例如在學習《氣候復雜多樣季風顯著》一節(jié),就可以經(jīng)常利用互助式合作學習,在講了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接著講授溫度帶的劃分、降水量的分布、干濕地區(qū)等知識都可以利用互助式,同桌之間一個翻開 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同桌的另一個同學翻開正講到的“溫度帶的劃分圖”,或“降水量的分布圖”,或“干濕地區(qū)圖”,比較著來看,從而輕易直觀地找出秦嶺——淮河這條重要的地理界線是800mm等降水量線大致經(jīng)過的地區(qū),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濕潤地區(qū)與半濕潤地區(qū)的分界線。又如,要查看人口的分布與地形的關系,可以同桌的兩個同學一個翻開地形圖,一個翻開人口密度圖來一起看,一起分析。這種方式在地理教學中,效果很好,大家不妨試試看。
3.競賽式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學生通過在地理課堂上競賽,能夠及時了解到其他同學學習的情況,通過對比鞭策自己,并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勢頭,有助于地理成績的提高。學習地理,經(jīng)常要求將地理事物落實在地圖上,特別是中國的山脈、大洲和大洋、中國的鐵路分布等內容。這些內容單一,要求記憶量大,單單是老師講、學生聽肯定非常枯燥。
在講授《地形復雜多樣》這節(jié)課時,課前我預先準備好空白的“中國山脈分布圖”和剪好的中國山脈的名稱,在課堂上,在把中國各種走向的山脈落實在圖上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通過競賽式合作學習來完成。先明確告訴學生活動的目的,就是將不同走向的山脈粘貼在空白的“中國山脈分布圖”,以前后兩張桌子四個同學組成的小組為單位,比一比哪個小組完成得又快又準確。活動完成之后,由老師和同學共同選出表現(xiàn)最佳的小組。還有講授《大洲和大洋》時,可以把學生分成兩大組,利用課前剪好的大洲輪廓圖,通過競賽,粘貼在小黑板上,看哪一組貼得又快又準確。就這樣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既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加深記憶,又激起了學生主動學習欲望,活躍課堂氣氛。
4.辯論式
和諧有效的合作學習,應該不斷地產(chǎn)生“不同聲音”,尤其是地理薄弱生的聲音,因為這些聲音往往能夠成為教學新的起點與生長點。所以,教師的“煽風點火”能演變成全班同學的爭論。因此,辯論式的合作學習在地理教學中就顯得格外重要。對于人文地理部分,教師以前大多采用講授法進行,考試時學生背一背了事。而初中人文地理的學科地位,重在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對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教材也相應增加了這部分內容的篇幅,因此如何加強學生對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擺在地理教師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辯論式在地理課堂的應用是很有效的。對學生分組,根據(jù)不同的觀點,課前搜集資料,課堂上進行辯論,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
如“人口的增長問題”、“計劃生育問題”、“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問題”、“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經(jīng)濟發(fā)展問題”等都是很好的辯論題目。學生通過對辯論題目進行深刻的爭論,直接促進了學生的地理分析的邏輯思維培養(yǎng),激發(fā)了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學生在地理方面也學有所成,充分感受學習地理的快樂。
合理使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的確能激發(fā)學生團結合作、學習競爭的熱情,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綜合能力。當然,合作學習的成敗,與教師的引導、參與是分不開的。教師不是更清閑了,而是擔起更大的管理調控職責。在開展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對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當場的觀察引導,合作結束后還應該及時評價,并提出合理的建議和意見,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蔡敏.試論“小組探究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01,(12)
[3]蔡育紅.合作學習在地理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地理教學,2004,(5)
[4]徐振華.合作學習與地理教學[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3,(9)
[5]黃繼蒼.小組合作學習評價的實踐與探索[J].江蘇教育研究,2010,(2)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白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