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
摘 要:文章以待出版的《漢語文化學習詞典》中收錄的觀念詞為研究素材,探討觀念詞的釋義理念、釋義方式,提取恰當的釋義參數,構建完整有效的釋義模式。根據基義內部義素的層級結構和框架語義學,為觀念詞設置合理的釋義參數并建立有效的釋義模式。將觀念詞進行詳細分類,按照不同的小類提取釋義參數,建立釋義模式。觀念詞的釋義要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習者對于學習漢民族文化的需求,遵循同場同模式原則,順應學習者的認知過程,以充分發揮文化詞典的工具效能。
關鍵詞:文化 觀念詞 釋義參數 釋義模式
中圖分類號:H0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2(a)-0058-02
漢語文化詞深刻體現漢語的民族文化特色。趙金銘指出,語言的詞匯系統負載著文化信息,詞匯受到民族特有的社會狀況、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觀念詞恰巧是最能體現華夏民族價值觀念的一類詞語,它反映著我們的祖先在勞動實踐中獲得的對周遭環境的認知。根據漢語文化學習詞典中收錄的觀念詞,可將詞典中的觀念詞分為以下幾個大類:
(1)思想學術觀念詞,如大同、無為、兼愛、天理等;
(2)觀念類詞語,如禮義廉恥、本本主義、門當戶對、中庸等;
(3)倫理類觀念詞,如百善孝為先、綱常、大不敬、人道等;
(4)道德人品類觀念詞,如大無畏、道義、釘子精神、風雨同舟等。
思想學術主要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提出的、在中國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學說思想;觀念則包含日常生活中對于各種行為的認識、觀點、看法等;倫理則以包括人與人之間必須遵守的社會規則為主;道德人品是人們生活在一個集體中普遍認同的、具有正面價值的社會準則與規范。觀念詞折射的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認知的集合體,因此具有主觀性、實踐性、歷史性。發展性等特點。
1 觀念詞的釋義參數及釋義模式
語言不僅承載文化,也要依靠文化而存在。我們在給觀念詞釋義時要處理好文化和語言的關系,為用戶提供更有效的文化釋義。
語義場的概念發展已百年有余,至今仍有廣義狹義上的分歧。張志毅、張慶云認為目前較為通行的說法是廣義上的概念,“語義場中的義位是以共性語義特征相聚合,以特性語義特征相區別”。這些義位彼此對立、互相影響,聚合成一個相對封閉域。根據辭書釋義的系統性,處于同一語義場的詞語,他們的釋義模式應當相同。因而在觀念詞釋義過程中,同樣要遵循同場同模式的釋義原則。
基義內部義素的層級結構和框架語義學為釋義參數及釋義模式提供了理論基礎。義素分析,首先要確定最小的語義場,即必須是處于同一語義場內的義位才能進行分析。此外是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對比找到互有聯系的共性義素和互有區別的個性義素,再將它們描述出來。運用義素分析,就可以提取出一些釋義參數,經過加工形成釋義模式。本文通過對觀念詞的義素進行分析,找到共性義素設定成參數,再將個性義素展開描述,形成更精確的文化詞釋義,對于觀念詞的釋義也會更加清晰、有條理。
張志毅指出:“義位并不是義素的簡單集合,而是由不同層次的義素組成的義素體系”。張先生把這個義素集合分為六個層級,我們可以使用他提出的層級結構義素的方法,首先掌握釋義元語言,確定底層義場及其義位,運用比較方法,掌握分析原則,再列出義位結構。在此之上,提取出觀念詞的釋義參數及釋義模式雛形。
根據框架語義學的相關理論,要理解詞語的意義,就必須先具備概念結構,從而理解詞語的意義以及在話語中使用的背景和動因。利用框架理論概括詞語的使用特征,使學生明確每個文化詞的適用范圍以及與該詞語相聯系的常用詞語的信息。
1.1 觀念詞的釋義參數
思想學術類觀念詞的釋義參數:時代特征,派別,提出者,類屬,概念內容,影響,文化闡釋,文化聯想、評價。
觀念類詞語的釋義參數:時代特征,別稱,提出者,概念內容,類屬,文化闡釋,文化聯想。
倫理類觀念詞的釋義參數:時代特征,類屬,派別,概念內容,文化闡釋。
道德人品類觀念詞的釋義參數:概念內容,文化闡釋,文化聯想。
1.2 觀念詞的釋義模式
漢語觀念詞集中反映了漢民族價值觀念,它們包含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獲得的各類認識。
1.2.1 思想學術類觀念詞的釋義模式
這部分詞主要來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家學說自由發展,產生了許多光輝的思想和理論,發人深省。在建立釋義模式時要注意各個觀念詞的源頭,即它們隸屬于哪個學派。這類詞往往有一個表面意義及深層文化內涵,在釋義時要注意發掘。
釋義模式是:
第一部分:時代特征+派別/提出者+類屬+概念內容
第二部分:文化闡釋+文化聯想+影響+評價
可嘗試編寫詞條如下:
大同:①古代政治的最高理想。天下是人們共有的,沒有階級和戰爭,人人都安居樂業(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友愛互助,并且平等和自由。這是儒家對于人類未來社會的理想。這種思想對后來的進步思想家、社會改革家,如洪秀全、康有為和孫中山等,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康有為認為在大同世界里,財產由全體人民所有,物質生活發達,政治上人人平等,人們能和諧共處,科學、文化、教育、道德都高度發達,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思想。
人和:人心歸順,上下團結。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戰爭當中,有好的氣候條件,不如占據有利的地勢,占據有利的地勢,不如君民團結、上下一心。孟子認為要想戰勝敵人,就要施行仁政使百姓歸順,取得“人和”。“人和”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
1.2.2 觀念類詞語的釋義模式
觀念類詞語與人民大中生活比較密切,也是漢民族普遍擁有的價值觀的反應。endprint
釋義模式是:
第一部分:時代特征+類屬+概念內容
第二部分:文化闡釋+文化聯想
嘗試編寫詞條如下:
革命樂觀主義:革命者對革命事業和生活充滿信心的精神。無產階級的革命樂觀主義,表現為:在認識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對實現共產主義抱著必勝的信心,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樂觀的態度。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表現之一。
八字:中國星相家把人的出生年、月、日、時,與天干地支相配,每項用兩個字代替,四項一共有八個字,根據這八個字預測人的命運的好壞。古代男女結婚,要先讓人占卜看兩人的八字是否相合。
1.2.3 倫理類觀念詞的釋義模式
倫理是中國人最為重視的一種社會規約,它反映了千年以來民族思想、民族性格的傳承。這些倫理觀念有些在今天看來有消極影響,不可否認的是它們確確實實在漢民族思想中根深蒂固地延續了千年。反映了深刻的文化內涵,與民眾生活結合緊密。
釋義模式是:
第一部分:時代特征+類屬+概念內容
第二部分:別稱+文化闡釋+影響
可嘗試編寫詞條如下:
不孝:中國古代法律中的罪名。“十惡”罪中的第七項罪。指違抗直系長輩的意愿。比如控告或辱罵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世時,子孫別籍異財分開居住;子孫不肯供養他們祖父母或父母,導致他們向官府控告;為祖父母、父母服喪期間,脫去喪服進行嫁娶或其他娛樂活動;祖父母、父母死亡,不為他舉辦喪事;騙別人說祖父母、父母死亡。漢朝法律已經有不孝罪,一般處刑比較重。唐、明、清律處刑基本相同。毆打祖父母、父母的人會被斬首,咒罵祖父母或父母的人會被絞死。
三綱五常:也叫“綱常”,封建時代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范。“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通常指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規范人際關系來統治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及政治統治。
1.2.4 道德人品類觀念詞的釋義模式
道德人品類觀念詞集中體現了漢民族對于一切事物的道德評判標準,因而在文化闡釋中會有一定的感性色彩寓于其中。
釋義模式是:
第一部分:時代特征+類屬+概念內容
第二部分:文化闡釋+文化聯想
嘗試編寫詞條如下:
肝膽相照:肝、膽是人的內臟,比喻人的內心深處;相照,互相映照。肝膽相照比喻用真心對待他人。含褒義。較為形象。
不義:古代法律中十惡罪之一。指違背仁義道德的行為。如毆打、殺死長官;官員之間互相殺害;學生殺死老師;丈夫死后,妻子不為他舉辦喪事,或是在服喪期間,不穿喪服,卻進行娛樂活動或改嫁他人。唐律規定,凡謀殺本屬府主、刺吏、縣令,及吏卒謀殺本部五品以上官長者,流放二千里;傷害別人的人受絞刑,殺害別人的人斬首。
2 結語
根據外國人學習與使用漢語情況調查研究報告顯示:外國人學習漢語的首要目的是了解中國文化。眾多學者的研究表明,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在詞語層面,尤其是文化詞語層面表現得最為明顯。觀念詞的文化意義則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環境的認知及由此產生的價值觀念,展現了深邃穩重的觀念文化特色。通過義素分析,將其中的民族文化合理地提煉出來,再融入進文化詞的釋義當中,能有效地避免詞典使用者發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研究探討觀念詞的釋義模式及釋義參數,希望能夠為漢語文化學習詞典的編纂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議,促進漢語文化詞釋義的理論探討。
參考文獻
[1] 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商務印書館,2011.
[2] 張志毅,張慶云.詞匯語義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 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4] 解海江.漢語文化詞典釋義的幾個問題[J].次數研究,2012(3):19-27.
[5] 章宜華.認知語義結構與意義驅動釋義模式的建構—兼談對外漢語雙語詞典的釋義性質與釋義結構[J].現代外語,2006(4).
[6] 鄭定鷗.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7] 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