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從體校學生學習實際情況和心理學角度出發,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選書技巧和讀書方法。文章闡述了養成課外閱讀習慣的重要性和閱讀經典書籍的必要性,認為讓學生從小養成愛書、讀書、讀好書的習慣是有益于語文教學的。
【關鍵詞】體校生;語文教育;課外閱讀 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一門情感的藝術,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縱觀古今、海納百川,吸納人類靈魂歷史的精髓,從而提高人文道德素養。語文課本集結了大批優秀的文章,也集結了編纂者大量的心血和集體的智慧,作為精神食糧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學子。但是,語文學習不能局限在語文課本之中。“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其實語文學習最怕的就是想象力的枯竭和情感的麻木,課外閱讀就是不竭的源泉。呂叔湘先生在《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的問題》一文中談到了這種情況:“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得益于課外看書。”作為體校語文老師,我發現,有閱讀習慣的同學比沒有閱讀習慣的同學學習成績和運動成績都更突出。那么,什么樣的課外閱讀才能在語文教學中起到好作用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注意:
一、引導學生選擇什么樣的書去讀
(一)選擇喜歡的書
人有一種追求快樂的本能。愛因斯坦說過:“我認為對于一切情況,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書去讀,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閱讀興趣受年齡、閱歷、知識及愛好等因素的影響。結合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愛好,老師可以推薦一些好書給學生看,如富有冒險精神的《魯濱遜漂流記》、能引發哲理思考的《小王子》、有歷史性和故事性相結合的《史記》、兼韻律和哲理的泰戈爾詩集《飛鳥集》等等。
看一本書就是交了一個好朋友,教師需要運用多種途徑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語文課本本身也是一座通向閱讀好書的橋梁,在語文課本中我們會學到很多名家名篇,學習并了解他們的寫作風格后,就有想看看他的其他文章想法,從而去尋找他們的專著來讀。例如朱自清的《春》這篇課文,就是一篇非常優美的寫景散文,文字清麗,感情細膩。我在上這篇課文之際,對朱自清的生平簡歷作了介紹,告訴大家他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的故事,有學生就非常欽佩其高潔傲岸的品質,喜愛他細膩唯美的文風,從而變成了他的粉絲,產生了讀他專著的濃厚興趣,買來了《朱自清的散文集》看,并頗有感觸,慢慢小小少年的思想也變得比同齡人成熟得多。
(二)值得精讀的書
圖書市場的書包羅萬象、魚龍混雜,既有有益身心的精神食糧,亦有毒害心靈的毒藥,含有色情、暴力、迷信等內容的書籍我們要堅決抵制和杜絕。要鼓勵學生去正規的書店和正規的圖書室借閱、購買正版書籍,鼓勵學生多看經典名著,少看網絡流行書籍。有些網絡小說動輒幾百萬字,不是刀光劍影的武俠就是風花雪月的言情,讀起來和吃快餐一樣,既浪費時間,又沒有營養。一個人不可能讀盡天下書,學生能投入到課外閱讀的時間和精力更是有限。所以在寶貴的時間里,我們要鼓勵孩子去讀經典,在讀書的熏陶中掌握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而經典書籍,歷經時間考驗,是人類文明長河的沉淀,在文學性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哲學家叔本華指出:“我們應該把始終是相當有限的閱讀時間專門用于閱讀歷史上各個國家和民族所曾有過的偉大著作——寫出這些偉大著作的,可是出類拔萃的人,他們所享有的厚實名聲就已表明了這一點。只有這些人的著作才能給我們以熏陶和教益。”
二、指導學生如何去讀書
思想是一把天火,閱讀便是薪火承傳。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讀的書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讀書的方法有很多,每個同學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讀書要學以致用,要多思考,不能囫圇吞棗,不然也不會有所收獲。所以可以介紹學生以下幾種讀書方法:
(一)圈點批注法
偉大的詩人革命家毛澤東就喜歡在所讀之書上做圈點批注。讀到興起或是有很好的感想,就會馬上寫下來。把一本書變成了自己的東西,就像消化了食物,留下了營養。我們可以在優美的或是有深刻內容的句子上畫上波浪線,也可對精彩的描寫作出評價,或是把名句摘抄到一本專門的本子上,以做溫習回顧之用。
(二)寫讀書筆記
寫讀書筆記也是一個很好的讀書方法,美國思想家、詩人愛默生就有寫讀書筆記的習慣。他的作品是美國歷屆總統必備的枕邊書。讀書筆記可以總結我們的讀書成果。每個人對于一本書的讀后感都不會完全一致,大家可能會看到不一樣的角度。通過讀書筆記的總結,學生之間的交流,有助于我們提高寫作水平,利于思維的多維性和發散性。體校的學生競爭意識較強,老師可以把讀書筆記變成一種沙龍形式,定期展開交流討論,評比出優秀的讀書筆記,給予其榮譽,激發學生渴望成功的心理,把讀書變成一種習慣。
(三)比較閱讀法
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寫作風格和方法,魯迅筆頭犀利如劍,嫉惡如仇。冰心的散文,溫婉有愛,長讀長新,像一位慈祥的媽媽關愛著讀者。在讀小說的時候,可以把同一類型的小說擺在一起,作一個比較分析,從而得出深刻的體會。比如在歐洲文學作品中有四個出名的吝嗇鬼,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喜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國劇作家莫里哀喜劇《慳吝人》中的阿巴貢、法國作家巴爾扎克長篇小說《守財奴》的葛朗臺、俄國作家果戈理長篇小說《死魂靈》的潑留希金,這四位吝嗇鬼年齡相仿、脾氣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鮮明的個性特征。潑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兇狠、阿巴貢的多疑、葛朗臺的狡黠,比較閱讀能發現他們各自最耀眼奪目的氣質與性格。
俗話說:“開卷有益”,課外閱讀是有益于語文學習的,高爾基說過:“我不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不在面包上。”讀書是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讀書是一種精神上的莫大享受;讀書是一種生活的最大幸福。因此,讓學生從小愛書、讀書、好讀書、讀好書,享受讀書的樂趣。讓書香溢滿每一個校園,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參考文獻
[1][德]叔本華.在潮流之后—叔本華讀書隨筆[M].金城出版社,2012(10).
[2] 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3).
作者簡介:朱川,女,1983年生,湖北利川人,中學一級職稱,本科學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編輯:陳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