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華
【摘要】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每個語文教師應盡的職責。本文主要從預讀、熟讀、回讀整合三方面闡述閱讀教學中朗讀指導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渲染;感悟;升華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教學重在一個“讀”字,要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受,從而提高閱讀能力,“讀”是提高閱讀效果的重要途徑。困此,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還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顯然,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每個語文教師應盡的職責。古人對于評價一篇好文章歸結為六個字:鳳頭、豬肚、豹尾。其實,對于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也是很恰當的。即:預讀時應有“精”度;熟讀時應有“深”度;回歸整體時應有“力”度。
一、鳳頭——預讀求精重渲染
“預讀”是學生將原有閱讀認識水平帶入新的閱讀情境,給“教與學”埋下感情基調。這時,應充分發揮媒體及教師范讀的作用,才能讓學生“披文入情”。當然,合理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進行范讀才是成功的第一步。如《再見了,親人》《小珊迪》這樣的課文。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很快會給學生一些情緒上的感染,進而整體地把握住蘊含的感情,從而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而《第一場雪》中雪后美景的一段,教師聲情兼備地范讀作者重筆墨描繪的迷人景致,并讓學生閉著眼睛想象置身于粉妝玉砌的雪景中,眼前滿是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銀條兒,微風徐來,樹枝輕搖,玉屑飛舞的情景。學生在聽讀時,就已初步領略到了洋溢在字里行間的“瑞雪兆豐年”的喜悅,為進一步體會文字的形象感和情趣感鋪好了基石。“身教重于言教”。葉圣陶先生說:“美文尤要美讀”。語文教師美的范讀,可以喚起文中美的形象,使學生受到感染,觸動學生情感的弦。同時,也使學生在獲得美的享受中,潛移默化地體會到:原來注入情感的誦讀竟會有這樣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范讀是我們指導學生朗讀、培養學生朗讀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把金鑰匙。
二、豬肚——熟讀深思化感悟
(一)提倡自讀誦讀,使之讀有所得
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自由誦讀最能使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掌握朗讀速度,有利于邊讀邊想,真正讀有所得。尤其對于朗讀能力較差的同學,不必為“趕不上”而發愁,不會因趕速度而“囫圇吞棗”,這樣更有利于解析全文。如《金色的草地》這篇課文,文字和內容都比較淺顯,我讓學生充分自讀,學生在充分自讀后大體上能理解課文的內容。知道課文主要講了兩件事:一是哥倆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的絨毛;二是“我”發現了草地會變色及其變色的原因。此時,課文脈絡十分清楚,往后的教學就相當順利。
(二)以“思”導讀,以讀代“導”
比如,《奇怪的大石頭》一課中在理解“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決自己的疑問”這一問題時,應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抓住關鍵詞句展開探討。我設計了如下幾個步驟:
1.讓學生先小聲地讀,從老師與李四光的對話中感受李四光思考問題的過程。
2.再自由讀,找出“許多年、直到、才、專門、考察、發現”幾個關鍵詞,理解李四光執著探索的可貴品質。
3.教師再安排指名讀和齊讀。不僅避免了朗讀的“盲目性”,同時也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形式感和形象感。
總之,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課文的意境、思路、觀點、主張常能得以酣暢淋漓的體現。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惟有不忽略探究,也不忽略吟誦,那才是全而不偏。”吟誦的時候,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論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
三、豹尾——回讀整合促升華
(一)咀嚼品析
帶領學生進行體會、比較、分析語言,能引導他們體會到語言間的細微差別,積淀語感,體會其內在意蘊。在閱讀教學中,語言的品析主要采取重點句指導朗讀及比較朗讀的方法。前者如《兩只小獅子》中重點抓住獅子媽媽的話:“孩子,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你靠誰呢?你也應該學會生活的本領,做一只真正的獅子!”來進行朗讀體會;后者如《爬天都峰》中把“我奮力向峰頂爬去,一會兒攀著鐵鏈上,一會兒手腳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個樣……”與“我向峰頂爬去,一會兒攀著鐵鏈上,一會兒手腳并用向上爬。”兩個句子的比較,并指導朗讀,從而體會到爬天都峰的艱難。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時,有意識設計多種形式的想象,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也使他們得到再創造性的美的享受。
1.再造想象還原文中畫。如《清澈的湖水》一文,當學生讀到“湖水像一面鏡子,映出了藍天、白云,還有變幻的山巒。她覺得自己像在天上飛,又像在水里游。”可以問孩子們“想看看這美麗的畫面嗎?”然后告訴她們:“這美麗的畫面就在你們的腦海中,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把句子多讀幾次就能用心看到。”利用孩子們想要看到美景的心理,激起朗讀的興趣,使語言文字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形成生動的畫面。再如“喲,清澈的湖水里有許多小魚在游。一條銀白色的小魚躍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好像在給游人表演呢!”可激勵學生:“想經常欣賞小魚的表演嗎?就讓這可愛的小魚深深留在我們的腦海中吧!”這樣朗讀前先讓學生用心去想象那是怎樣一幅美麗而富于生趣的動態畫面,再讀也就了然于胸。
2.比較想象豐富文中畫。如在《風箏》一文教學任務完成后,引導學生聯系自己平時放風箏時風箏斷了線的經歷,比較文中的畫面,再指導朗讀,我想感情是會更真的。
3.推測想象揣度文外畫。例如《明明上學》一文最后一段寫的“明明看了看小文,笑了。”這里的“笑”是感激的笑,感激小文的提醒,理解這句話重點要落實到“笑”的含義上。因此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聯系上文進行默讀,再啟發學生打開思路去悟去想,猜一猜明明可能會說什么?就不難體會這兩個詞包含的兒童所特有的純真感情。
總之,回讀整合就是讓學生回過頭來把課文全面地讀一讀、理一理、聯一聯,融會貫通,并化為有感情地體會、朗讀,從而使閱讀目標全面完成,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形成優化。
其實,這樣預讀、熟讀、回讀體現了文中作者的思路,教者的“教”路,學生的“學”路,不正是閱讀教學的“三部曲”嗎?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