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福軍
【摘要】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在課文中找到質疑點,大膽質疑,讓學生把書讀活,把問題想透,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是很有幫助的。讓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多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質疑問題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始終能有發(fā)現(xiàn)問題的好奇心,能在語文學習之旅中流連忘返,樂不思蜀,從而豐富人文素養(yǎng),提高語文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質疑;課題;關鍵語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現(xiàn)在,我們應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即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知識共同探討、平等對話。語文閱讀課堂上對話有兩種:一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一是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對待文本不是采取“仰視”的角度,也不是采取“俯視”的角度,而是一種“我”與“你”之間平等對話和問答的關系。文本是語言,自身說話;學生有自身生活經(jīng)驗、閱讀積累。在對話中,對話雙方并不是各自陳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也不是相互征服,而是相互影響。文本不斷地向學生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學生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閱讀積累回答、消化這些問題,最終達到認同和共識。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有雙方異向的問題產(chǎn)生,這就引發(fā)了“質疑”。因此,這種“疑”不是胡思亂想、隨心所欲,而是疑而有據(jù),疑而有理,疑而有獲,是深鉆細讀、獨立思考的結果,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一種精神的相遇。有了“質疑”,就有了教師和學生間的相互導疑、釋疑,產(chǎn)生師生“對話”。質疑式教學則是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而引導學生不斷探究的教學,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質疑和學生的自主質疑及師生對問題的共同探析、解決,形成了閱讀教學追求的境界。
那么,我們在課堂上怎樣進行質疑教學呢?下面我根據(jù)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在課題處質疑
課題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內(nèi)容的縮影,是文章的靈魂,是文章的文眼。引導學生針對課題質疑,既有利于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在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時,學生通過初步閱讀課文、復述課文后,明確了課文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jīng)歷,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我引導學生思考課文為什么不用《難忘的教訓》為題目,而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課題呢?如果是你寫這篇文章,你打算用什么作課題呢?這個問題從課題入手,抓住了課文的重點,有利于文章主旨的探究,在以后學習《生命、生命》一文時,學生也就能抓住課題的特點,獨立提出以《生命、生命》為題是否重復啰嗦,換成《生命》行嗎?充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為更好地理解課文作鋪墊。
二、在貌似矛盾處質疑
課文中貌似矛盾的地方,往往是經(jīng)過了作者的深思熟慮,正是能體現(xiàn)作者的匠心獨具的地方。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在這樣的地方進行質疑探究。如在教學《生命、生命》一文時,我就課文中香瓜子在墻角磚縫中長出小苗這個事例,抓住了課文中的一句話“它僅僅活了幾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在這個貌似矛盾的句子處設疑:小瓜苗僅僅活了幾天,怎能說它具有“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呢?有了老師的示范,在后來《理想》一文教學中,學生就會提出“為什么理想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呢?”又如《行道樹》中,學生提出了課文前面曾寫:“是的,我們的命運被安排定了”,為什么后面又說“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學生還提出“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中,這“快樂”“憂愁”為什么可以同時修飾行道樹呢?這些思維交鋒問題的提出,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學生探究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時又為學生深入理解文意提供了幫助。
三、在關鍵語句上質疑
關鍵的語句對表現(xiàn)中心、突出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能引導學生學會在這些地方質疑,無疑會加深學生對課文中心的理解。還舉《行道樹》為例,我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中心哲理句:“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針對這一句,我巧妙設計問題:1.為什么說是一種神圣的事業(yè)?2.痛苦表現(xiàn)在哪里?3.為什么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4.聯(lián)系生活體驗,你能舉其他例子來說明這句話的意思嗎?學了這篇文章后,學生再閱讀《第一次真好》這篇文章時,也會抓住文章結尾處的議論部分,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說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是什么意思呢?由此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學會理解句子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四、在結論處質疑
講讀課文后,留一定時間讓學生再質疑,讓學生從“標準答案”“正確結果”的定勢化的思維模式中掙脫出來,追求答案、結論的多維性,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多角度感受文章的內(nèi)涵。如關于《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主題的思考,我引導學生在明白文章除了表現(xiàn)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外,還可質疑提出這樣的問題:1.文中的事情僅僅會在資本主義社會發(fā)生嗎?2.如果菲利普全家非常富有,他還會像文中那樣對待親弟弟嗎?讓學生明白,作品其實還體現(xiàn)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小人物的困境和悲哀,寫出了作者對純真人性回歸的渴望;又如分析《愚公移山》后,對于作品“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觀點,教師可引導學生質疑:太行、王屋兩山那么高、那么大,如果沒有天神幫助,能搬走山嗎?如果你是愚公,你會帶著全家去搬山嗎?讓學生明白,盡管作品頌揚了愚公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但是我們學習“愚公”精神還應切合實際,否則很可能犯追求不切實際、好高騖遠的錯誤。
總之,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在課文中找到質疑點,大膽質疑,讓學生把書讀活,把問題想透,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是很有幫助的。一個人只要體驗到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讓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多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質疑問題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始終能有發(fā)現(xiàn)問題的好奇心,能在語文學習之旅中流連忘返,樂不思蜀,從而豐富人文素養(yǎng),提高語文能力。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