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望松
【摘要】一方面是應該讀,另一方面又不能大大方方地讀,孔老夫子境地雖然有所改善,但是在當前的學校里也確實尷尬。這就涉及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經典到底怎樣讀,才能真正地落到實處又不至于受人詬病?筆者愿就這個問題談一談自己粗淺認識。
【關鍵詞】國學經典;讀經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第一高級中學前不久在孔子像前舉行跪拜儀式引發社會熱議。該校規定在校學生每天6點之前以及下午大課間等兩個時段組織學生誦讀《論語》《道德經》《孝經》等傳統經典每次誦讀30至40分鐘,該校校長稱“跪天跪地跪父母是文化傳統”,并且聲稱“讀經能上北大清華,讀完學渣變學霸,學霸上清華。”這種主張和做法確實有些不妥。
穿漢服,誦經典,跪先賢不算寶豐一中首創,在幾年前社會上的大小國學班、讀經班、孟母堂就已經以傳統文化的名義招收大量的學員,已引發過多次社會性的大討論,最終也沒有什么定論。但是寶豐一中的事例可以給我們一個提醒:我們教育界必須要重新認真思考經典在學校里到底應該怎么讀的問題,否則還會有更多的學校陷入迷惘。
該不該讀的問題是不必討論的,一陣陣國學熱,一個個國學輔導班,一場又一場的有關國學講座以及一期期相關的電視節目,還有領導人脫口而出的經典名言,國際上愈來愈多的孔子學院都在告訴我們,在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今天,應該重新發揮經典的價值。但是中小學12年間我們的教材上選了幾篇“國學文章”呢?我們大致可以數得出來:《論語十則》《寡人之於國也》《魚我所欲也》《生于安樂,死于憂患》《勸學》《逍遙游》《非攻》……這些數量實在太少,并且所選文章被分散在中小學12年間。這種零敲碎打式的學習充其量使學生達到應付考試的程度,大多數的學生只是知道一些而已,根本不能形成傳統文化基礎。社會上的各種國學班和國學熱,實際上反映了學校在國學教育上的缺失,也反映了社會對于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不滿。
一、讀經典的目的指向應該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傳統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士子的健全人格。傳統經典中所包含的自強不息精神、勇于擔當的精神、兼容并蓄的精神早已成為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求索精神,孟子的“舍我其誰”的勇于擔當與大丈夫的自信,老子的“無為無不為”大智慧,莊子“與天地精神獨往來”的自由……學生誦讀經典時如能深刻領會經典中的這些偉大的人格魅力,用這些精神品質來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將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健全自己的人格,為一生的成長奠定基礎。但是,我們又必須明白一點,讀經不是萬能的!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絕不能僅僅依靠簡單的誦讀經典。章士釗當年就提倡讀經救國也沒有什么結果,董仲舒獨尊儒術乃至唐宋明清以來的讀書人哪個不讀經,但是還是有那么多的讀書人“滿嘴的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讀經典本身不應該成為目的,讀經典的目的應指向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教學內容和方式的選擇都應該圍繞這一目的。
二、讀經典的內容和方式應該符合時代要求
教師要有批判精神,傳統中的一些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和人性的就一定要大膽地舍棄,比如穿漢服、跪拜禮這些早應進入博物館的禮儀絕不應該在現代學校里出現了。我們要學習的是幾千年來傳統經典的精髓,而不是外在的形式。經典的意義是“立人”,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像寶豐一中以及其他要求學生跪拜的做法能培養出學生的什么品質?是獨立的人格還是不敢仰視圣賢的奴性?這種簡單粗暴的學習方式只能表明組織者對于經典并不甚明了。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經史子集浩如煙海。僅僅局限于論、孟、老、莊,未免顯得過于狹隘,所以對于經典的選擇應該從更寬泛的范圍去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制定閱讀計劃,采用獨立閱讀、小組研討、專題研究性學習、集體講座等方式組織學生學習。開設選修課,組織對傳統經學史學等感興趣的學生深入學習。舉辦誦讀大賽、舉辦辯論會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也可以組織每日誦讀活動,但是絕不能像寶豐一中一樣走到另一個極端。
筆者曾經在學校組織學生開辦過一個國學班,最多的時候有200多人參加,學生們聚集在一起讀《論語》、議《論語》,熱鬧非凡,后來還有的老師也參與了進來。當時的盛況顯示出很多學生是很愿意認真閱讀這些經典著作的,只是我們教育者不能提供給學生更好的學習方式,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而已。
三、經典的學習應該形成科學的序列
我們發現,現在國學教育搞的最熱的是小學,初中次之,高中再次之。小學的學習方式也就是以誦讀為主,從《三字經》《弟子規》開始,到《弟子規》就基本結束了,能誦到《論語》的就很少了。我們知道,中國傳統教育有“小學、大學”之分,孩子大約在15歲就進入“大學”學習階段,而大學就要系統學習儒家經典,學習內容有一定的層遞性。而我們現在的高中生入學年齡恰恰是十四五歲,正是進入古人之“大學”時期。而我們似乎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有階梯形的,能不斷提升層次的閱讀序列。《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僅僅推薦了幾本書,當然包括《論語》之類的經典,但是怎么讀,什么階段讀卻沒有做出說明,只能憑借語文老師安排了,而實際上語文老師也只是簡單地將這些閱讀書目介紹給學生而已。讀不讀,怎么讀,只好聽天由命了。如果考試涉及這些書目的內容,學生可能會讀一讀,如果不涉及,學生可能就不會去浪費時間了。所以教育界實在是應該認真研究一下國學學習的序列問題,制定出一套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學習實施方案,不至于讓一些本來想弘揚傳統的學校再走彎路。
在經濟迅猛發展的現代中國,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需求,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然繞不開流傳了幾千年的文化經典。如何讓經典在現代發揮應有的價值,將是我們教育界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