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要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德育方面,要養成待人接物和對待工作的良好習慣;智育方面,要養成尋求知識和熟習技能的良好習慣;體育方面,要養成保護健康和促進健康的良好習慣。咱們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咱們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就是要使學生養成社會主義社會里生活的一切良好習慣。”因此,我們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學到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同時也要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本文主要就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進行探討,提出中學生有效進行語文學習習慣養成的策略。
【關鍵詞】語文學習習慣;中學生;葉圣陶;培養習慣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習慣之說,古已有之。《尚書·太甲上》云“茲乃本義,習與性成。”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道德成自于習慣。”17世紀的英國教育家洛克認為“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最成系統提出的當屬葉圣陶先生的習慣本旨論。由此可見,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都認識到了習慣的養成對教育的重要作用。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應該重視習慣。
一、習慣的內涵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由此可見習慣的重要性。所謂習慣,是由于長時間的經驗或重復在后天養成的一種比較穩固的、不易改變的行為傾向。通過定義,我們可以發現習慣的特征,習慣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后天培養或養成的;并且它并不能在短時間內養成,而是要依靠長期培養。而且習慣又對人的行為起著作用,好的習慣可以使人形成良好的品質,促進各個方面的成功;壞的習慣只能形成壞的品質,將嚴重阻礙人的前進。“養成良好習慣,從實質來說,是素質教育。從過程來說,是終身教育。”
二、學習習慣的內涵
對于學習來說,習慣既是學習和訓練的結果,又是新的學習或新的習慣形成的基礎。因此,要想有效地進行學習,就要養成學習習慣。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給學習習慣下了定義,認為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為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而形成的一種學習上的自動傾向。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習的質量,而且還能使人受益匪淺。正如葉圣陶在《中學生》雜志《復刊詞》中寫的那樣:“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
三、語文學習習慣的內涵
“語文學習習慣就是指學生為了達到學好語文的目的而形成的一種語文學習上的自動傾向。”在一些教育詞典中,并沒有發現有明確對語文學習習慣進行名詞解釋的。但在一篇論文中發現了這樣的一種論述,結合了學習習慣概念對語文學習習慣進行了定義,在我看來是比較準確的,能說明一定的問題。語文學習不光是為了應付各種語文考試,也為了將來能做好各種工作做準備。尤其是語文這個學科,語文具有工具性的特征,語文學科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掌握語言這一表情達意的工具。在學習領域處于基礎性地位,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都在掌握了語文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學好語文至關重要。要以培養語文學習習慣為學習習慣養成的基礎也尤為重要。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學要“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無論是修訂版的語文《大綱》還是《課程標準》對學生都強調“要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葉老也幾十次提出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習慣,并且作為學生“必須使一切方法化為自身的習慣,那才算貫徹了學習國文的本旨。”可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強調培養良好的語文習慣。而且,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是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四、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
我們首先要認識到習慣的養成并不是只適用于小學階段,而是要貫穿于各個教育階段乃至人的一生。進入小學之前,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語言習慣;從小學到大學甚至是研究生階段的整個教育全程中要不斷養成各種各樣的良好習慣;離開學校,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后,仍然要從種種方面接受教育,養成習慣,提升能力。
楊賢江曾在《新教育大綱》中把青年期描述成人生的“第二誕生期”和“人生改造期”。而中學生這一群體則是剛剛步入青年期,所以對他們良好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其中針對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我認為可以從課前、課上和課后三個方面入手。
(一)課前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
課前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寫字習慣的養成和使用工具書習慣養成兩個方面。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留給后輩的智慧的結晶,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字。書寫漢字的過程中不僅能體會到獨特的方塊字的魅力,還能體會到深深的民族自豪感。所以養成認真寫字的習慣對于中國人來說,至關重要。但是遺憾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計算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于文字書寫越發不重視。漢字書寫的歪歪扭扭,潦草不堪,錯字別字泛濫,提筆忘字的現象在大學生甚至是研究生中比比皆是。所以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識字與寫字提出相關的要求。俗話說:“字如其人。”自古以來人們就十分重視認真書寫習慣的培養。練習寫字時,我們不一定要做到像書圣王羲之那樣“臨池學書,池水盡墨。”但是在寫字時,必須要養成有正確的寫字姿勢,書寫規范端正整潔的習慣。
其次要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中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再像小學生那樣要靠老師一步步的引導才能進行學習,而是要有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習品質。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就會遇到一些不認識的字詞,不能理解的觀點想法。因此,應該強化使用工具書的意識。我們應該認識到工具書是最忠實最可靠的老師。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學習起來就不會望文生義,不會再過于依賴別人,終身受益。首先,中學生應該掌握使用工具書的方法;其次要在學習時有意識的使用工具書,加以練習,達到熟練的地步;最后在反復練習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查詢方法,自主的去研讀各種書籍資料,不斷豐富自我,完善自我。
(二)課上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語文課上,應該注重培養中學生的認真傾聽、樂于交流的習慣。葉圣陶主張應該讓學生從小就養成兩種語文的良好習慣,即憑語言文字“吸收”的好習慣和憑語言文字“發表”的好習慣,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聽和說的習慣。聽說是讀寫的基礎,直接影響讀寫能力的提高。首先,要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說“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有人統計,人們日常的信息交流,大部分靠聽,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信息要通過聽來接收。”由此可見,傾聽的重要性。傾聽不僅是獲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渠道,而且還關系到學生文明禮貌的問題。傾聽習慣應該包括良好的傾聽態度、集中的注意力、準確捕捉語言信息的能力、快速記憶并作出反應的能力。其次,是交流的習慣,也就是說的習慣的養成。在《語文課標》中提出了“口語交際”的概念,并規定學生要“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養成交流的習慣主要是指在傾聽的基礎上要敢說、愿意說、有的說。在與同學的交流中發表自己的意見,得到同學的認可或者是爭辯的過程。課堂應該是全體學生的舞臺而不是少數孩子的天下。所以,教師應該注重對所有孩子交流習慣的培養。對于說得不好的同學應予以鼓勵,從一句話到一段話,逐步培養他們的說話能力。
(三)課后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
課后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培養語文學習習慣。首先是讀,讀分為朗讀和閱讀兩個方面。自古以來,我國就十分重視朗讀。至今仍用“書聲瑯瑯”來形容良好的學習狀況。我們在語文課后,可以通過對所學課文的朗讀,把漢語的這種節律性表達出來。這樣才能更好地體會到作者所創造的意境,不辜負編者選擇課文的寓意。中學生需要培養朗讀習慣,堅持每天都能利用一點時間,放聲朗讀兩遍所學的課文、散文或詩詞。在朗讀時掌握正確的方法和要領,克服害羞心理,敢于表現自己。其次在閱讀習慣養成方面,葉圣陶在《略讀指導舉隅》中指出“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些古代教育名言,可以作為當前養成閱讀習慣的注腳。語文老師不可能一輩子跟著學生,不可能把一篇篇文章裝進學生的腦子里去,所以指導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尤為重要。要讓中學生認識到“開卷有益”,培養學生天天讀書的習慣,真正做到讀書習慣化,讀書生活化。
除了培養讀的習慣,還要鼓勵學生養成寫作習慣。可以從寫日記入手,寫日記不僅是中學生練筆的好形式,而且也是積累資料、儲存知識的有效途徑。日記不但形式靈活,內容也十分廣泛。因此不存在會不會寫的問題。最初可能寫的簡單,語言甚至不流暢,但只要堅持下去就會逐漸提高。而且這些都是為寫作積累資料的過程,真正解決“寫作難”的問題。而且每天記日記的習慣也會練就一種寫作的手感,對于寫作信手拈來也不是什么夸張的說法。作文是自我內心的真實表達,作文完成后自行修改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中學生除了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更要養成自改作文的習慣。葉圣陶說過“作文修改的權利在作者本人。”所以,應該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中提高寫作能力。
王爾德曾經說過“起初是我們造成了習慣,后來是習慣造成我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而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更是有助于成就學生的未來。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良好的習慣的形成并非一夕成功的,所以在培養中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時,我們必須從一點一滴入手,一招一式抓起,意志堅定堅持不懈,直到使學生這種行為方式固定化,形成一種傾向方可收手。習慣陪伴人的一生,影響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在養成語文學習習慣這條漫漫教學之路上我們任重道遠,需要繼續探索和鉆研!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威廉·詹姆士.心理學原理[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2009.
[3]董菊初.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8.
[4]張淵樂.中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策略新探[J].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葉圣陶.葉圣陶集[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6]佟士凡.語文學習論[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7]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文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作者簡介:王瑩,女,1992年生,遼寧省本溪市人,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學科教學(語文).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