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強
【摘要】發展語言是聾校教育教學的首要任務,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圍繞形成和發展聾兒的語言能力來進行。以聾兒已有的內部語言為出發點,立足于生活實際,重視說寫結合,讀寫結合,從低年級抓起。
【關鍵詞】聾兒;聆聽;生活;語言能力
【中圖分類號】GG760 【文獻標識碼】A
發展聾生的語言是聾校教育教學的首要任務,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圍繞形成和發展聾兒的語言能力來進行?!懊@兒沒有語言”這是淺薄的認識。即使在未入學前,聾兒也是有自己的語言的,只是他們的語言屬于內在的、個人的,其語言邏輯因聽障的關系,未能調整到合乎正常的語法規范上來而已。他們的語言往往表達得不通順,不合正常語法規則,難以讓人理解。但他們的言語在他們的群體中互相之間大體能懂。因此,我們對他們“自己的語言”要給予肯定。聾校語文學科的教學是發展聾生語言的首要陣地,作為語文老師,就要在教育教學中設法去調整和糾正聾生的內部語言,以聾兒已有的內部語言為出發點,立足于生活實際,重視說寫結合,讀寫結合。
一、堅持發音器官訓練、聽覺訓練
一個特校的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的殘余聽力,堅持發音器官訓練,為發展學生的語音打下基礎。聾生能發音,而且也能發好音。從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來看,不能發音的聾生很少見。絕大多數聾兒通過訓練后,都能發出純而響亮的聲音。只是由于開發得遲,因此不太靈活、婉轉。我們要做的,首先是相信學生——他們能說。我們要充分重視和利用他們的殘余聽力,來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聽覺訓練。怎樣進行發音器官訓練和聽覺訓練,前人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這里筆者不再去敘述。值得強調的是我們要充分做好學生家長的思想工作,讓他們重視自己孩子的語言發展,為合適的聾兒配上合適的助聽器。從而引導聾兒借助助聽器來增強聆聽的意識,養成自覺聆聽的習慣。依靠殘余聽力,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刺激源,形成和發展聾兒的語言。
二、源于生活,從低年級抓起
發展語言是我們進行聾生教育教學活動的首要目的。在低年級階段尤其重要。這一時期學生還小,易于在語言上進行搶救性的發展。教者要善于利用一切的機會去發展聾生的語言。我們的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做到生活化。對于這一點,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平時幫助學生一起觀察天氣。時值夏天,一次上課時,外面天黑了,刮起大風。這時學生都向外看。我想他們一定是在思考關于下雨的事,反正注意力已經轉移了,不如就利用這樣的機會停下原來的教學內容,來教學生說、寫一些生活當中用的句子。我在黑板上寫下了“天要下雨了?!薄跋麓笥炅??!薄坝晖A??!薄疤柍鰜砹?。”等句子。并結合當時的天氣情況教學生說和讀。當時我想這樣做可能會遭人非議。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不完成課堂的教學任務,反而去教學生這些還不懂的句子,是不對的。但事實證明,在那一時段,學生對我的做法非常配合,說得也很起勁。事后想來,這些聾兒正如同正常剛呀呀學語的孩子,他們都想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東西用語言表達出來。正常的幼兒,有父母們手把手的利用一切機會使他們從不懂到懂,從不會說到說。而此前大部分聾兒因為他們父母的原因,甚至進入校園后教師的原因,死教他們書本知識和發好聲音,而沒能發展和轉變他們的內在語言。
因此,聾校低年級的教師應轉變觀念,以發展和轉化聾兒的內在語言為首要任務,時時處處都去注重,不要以他們不認識字為理由。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用拼音來代替,盡量讓他們先說為佳,即使發音不準也沒有太大的關系。
三、說寫結合,注重運用語言的機會
語文學科教學是發展聾兒語言的主要陣地,有其學科教學的特殊性。從低年級起,聾校語文教學的課堂就應該充分做到說寫結合,為學生大力創設語言的環境,搭建語言交流的平臺,對聾兒的內部語言進行調整和外化。平時教學中,教師還要通過朗讀規范的書面語,對其內部的語言邏輯進行糾正。如我在一年級的語文課上,讓學生看一幅一群小學生在操場上跑步的圖,指導學生說句子、寫句子時,學生寫出了“小學生操場跑步”。從句子上看,學生的觀察完全正確,語言順序也完全正確,只是表述得不規范而已。通過運用課本上的知識,進行集體修改,使學生了解“在哪兒”這樣句式,并進行了規范化。最后學生都能較好地寫出“小學生在操場上跑步”這樣完整、通順的句子。
在課堂上訓練學生語言時,教者要堅持以口語為主,指語為輔,手勢語少用的原則。因為手勢語存在不完整性,概括性太強,過多地使用對學生的語言發展沒有益處。而手指語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規范的漢語。打手指語可以幫助學生練習發音,發展規范化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手指語可以使同學們互相之間形成良好的、規范化的交流,錯與對一目了然。另外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大膽的說,鼓勵他們多說多寫。這樣通過日積月累,一定能提高聾生的語言能力。
在創新教育的新形勢下,我們應轉變觀念,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使我們的教學更貼近于孩子們的生活。在他們參與的每一件事中,看到的每一個事物上都要給他們一個規范化的語言,引導他們用規范的語言來表情達意。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教學不斷取得新進展,才能為聾兒明天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