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國輝
【摘要】文章從農村薄弱校初中師生教與學的態度,不同文體的口語(說話)訓練以及訓練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論述口語(說話)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逐漸滲透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重視;口語訓練;文體特點;方式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最新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培養學生能力素質的總目標有這樣的設置:“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具備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但是由于聽說能力的書面測試受到限制,因而在教學實踐中也往往出現偏向,對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致使一些初中畢業生(尤其是農村薄弱校初中學生)不能與人正常的交流甚至出現交流時語無倫次。因此,在農村薄弱校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應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決不可偏廢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這里,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培養學生口語能力的幾點體會。
一、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說”
(一)引導學生認識“說”的重要性,變“不屑說”為“積極說”
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思想觀念更新快,中學生只有具備了較高的口語表達能力,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才能擔當跨世紀的重任。而有些學生卻錯誤地把“沉默”當作成熟的標志,故作深沉不屑于“說”,課上課下三緘其口,認為上課舉手發言是小學生的自我表現,是稚氣的表現,認為只要啃會書本,考出高分就可以了。好的語言表達,不僅能融會貫通知識,而且能訓練思維的嚴密性、靈活性,明白了這個重要意義后才能促使學生變“不屑說”為“積極說”,從而帶動活躍課堂氣氛。
(二)精心組織語文課堂討論,樹立“說話”的信心
語文教學中,活躍的課堂氣氛是培養學生口語能力的良好環境。如果教師能精心、巧妙地引導學生“說”,一些口語表達能力差的同學也會在活躍的氛圍中受到感染,勇敢地“說”起來。初中語文課本中有不少自讀課文就可以采取這種探究辯論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在班集體中“心想口說”,久而久之,口語表達能力就會顯著提高。
農村薄弱校中學生自尊心強,在口語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有些同學“說”得不那么令人滿意,甚至很糟,教師千萬要理解、尊重并鼓勵他們,使這些同學從自卑的陰霾中走出來,大膽地“說”,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說錯了教師要耐心指導,千萬不可諷刺打擊。當然,口語表達跟寫文章一樣,要注意“推敲”,要一絲不茍,說得清晰明白、流暢連貫,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甚至還要高標準、層次分明地做發言或演講。這就需要養成打腹稿的習慣,長期這樣地刻苦訓練,說出來的話就跟寫出來的文章一樣思路順暢,思維有條理,主題鮮明。
二、利用不同的文章體裁進行表達教學,按照循序漸進的方法訓練口語表達能力。
(一)利用記敘文中的單元教學,加強敘述口語能力的培養
加強敘述性口語能力的培養,建立最基礎的思維模式。因為敘述的表達是對人和事進行簡單的介紹和概括的說明,寫人敘事大多以時間順序為轉移,這是一種基礎的思維方式,表達便于操作,訓練宜以課堂和課前5分鐘演講為宜。也可采用課前5分鐘講述成語故事的做法來加強敘述口語能力的訓練,每次講述成語故事都要求講出時間地點,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如此,可大大增強學生口頭表述能力。這種方式最適合七年級學生的表達和思維特點。
(二)利用說明文單元的教學,加強說明口語能力的培養
當今社會是商品信息的社會,新產品和新科技成果不斷出現,推銷新產品,宣傳新科技成果,都離不開介紹、說明。日常生活中需要口頭說明的情況更多。一般的說明順序是以空間為序,有時要輔之以邏輯順序。口頭表達時學生要抓事物的特征,采用合理的說明順序,恰當地使用說明方法,努力做到思維的條理性和完整性。
(三)利用議論文單元的教學,加強議論口語能力的培養
這項訓練主要在九年級進行。在口語能力的培養中,要求學生能用簡明準確的語言對人或事提出見解,做到觀點正確,論述條理清楚,論證方法恰當,這種訓練較前兩者難度增大。在口語能力訓練中要求學生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是非觀,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還要積累大量的事實材料和理論材料,同時還必須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能正確使用概念,合理進行判斷,嚴密加以推理,從而做到觀點正確,論據有力,論證嚴密。訓練以課堂討論和口頭作文訓練為主。
三、采用多種形式,課內課外堅持“說”
(一)堅持課前練“說”,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1.課前練“說”每次兩人,分別上臺操練,時間控制在3-5分鐘內,主持人由學生擔任。
2.評分標準分為優、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等,評分內容包括內容、語言、表情、姿態等項。
3.練說成績作為語文科學期成績的一個組成部分,每學期評選3-5名優秀者,予以表揚鼓勵。
堅持練說效果好在每人都有機會練“說話”,培養了能力,也調動了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這對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著十分重要意義。
(二)聯系生活實際,即興針對“說”
社會生活是創作最豐富的源泉,是學生口語訓練最廣闊的素材。課前三分鐘即興命題,即興說話。如春天陰雨綿綿,就以“春雨”為題敘述一件有關雨的事。上課了,有學生眼望窗外,就以“窗外”為題,描寫一段或聯想一段。這樣既進行了思想教育又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達到了寓教于“說”的目的。
(三)結合國事天下事,比賽演“說”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中學生(即使是農村薄弱校學生)已經十分習慣于從網絡中尋找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探討。以網絡相關的話題來進行演講比賽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學習形式。學生們為了演講取得好效果和成績,反過來更加重視讀書,也能促進他們更加健康上網,從網絡中吸取有價值的東西,也能更加關心政治。在結合國事、天下事比賽說中,我實行“開放政策”:一是容許說錯;二是允許反復補充;三是可以不斷修改。這樣,使學生消除了思想顧慮,克服“懼說”的心理障礙,增強了學生在大眾場合“說話”的勇氣,從而提高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四、教師率先垂范,扎扎實實指導“說”
培養口語能力,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要率先垂范,當好學生的表率,認真學習新“大綱”、鉆研教材,明確目的、任務,精心設計課時教案,組織好課堂教學。分階段規劃,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每次訓練后盡可能作出恰當的點評,做到要言不煩,一語中的,以鼓勵為主,適當指出帶著普遍性的問題,幫助改正。一個階段后應該進行小結,以利于下一階段有新的進展。教師可從說話規律的基本原則、口頭語言的基本特征和口語的表達技巧諸方面對學生進行扎實的指導。
(一)對學生說話規律基本原則的指導
1.說話要有主旨的原則。課堂回答問題或討論,其主要目的是傳遞自己掌握的知識信息,用語力求簡明準確,有針對性。其基本要求是大膽、大聲、大方,課前三分鐘口述見聞旨在引起大家的興趣,拓展知識面。口述時站姿自然,精神放松,頭腦鎮靜,目視前方,盡量做到眉飛色舞,神形并茂。和同學、朋友交談不僅是為了傳遞信息,更重要的是取得對方的了解和信任,態度要謙恭,用語要誠懇。總之,主旨不同,口語表達也要有變化。
2.說話要因人制宜的原則。農村薄弱校初中生雖然生活范圍較窄,但說話對象和場合還是有差異的。同性格開朗的人講話可以快人快語,和性格內向的人說話就要委婉謹慎,和同齡人講話可以隨便些,和長輩老人們講話則應有禮貌等等。這些技巧和方法在實踐訓練中教師要口傳心授,做到愉悅交流的目的。
(二)對學生進行口頭語言基本特征的指導
首先要求一律使用普通話,做到語音清晰,語調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多用口語,滲透格言、俗語和警句;其次態度自然,感情飽滿,從容不迫,有條不紊,富有節奏感,教師嚴格要求,認真指導。
(三)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能力技巧的指導
1.掌握各種表達方式的要求:寫人敘事要注意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說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層次分明;闡述見解,觀點明確,旗幟鮮明;描景狀物則應生動形象,讓人身臨其境。
2.引導學生積極積累豐富的資料。如歷史的、現實的、人文的和自然的,以此充實學生口語表達的內容。
總之,加強對農村薄弱校初中學生進行口語能力的培養,既鞏固了知識,開發了智力,又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為將來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吳中.聽說訓練的重要性[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9.
[2]趙健.教育的困惑與突破[J].課堂操作手冊,2011.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