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妹?趙振東
摘 要:針對 “道橋測量工程”課程體系現狀,分析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給出了調整整合教學內容、合理運用教學方法、改革考核方式,認為應重視 “教”與 “學”的統一,強化過程考核,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道橋;工程測量;課程改革
課題項目名稱: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實踐教學 項目編號:JG2013020013
“道橋工程測量”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道路工程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的測量方法、技術和儀器不斷出現,并被廣泛應用于工程建設。面對新形勢, 通過 “道路工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改革, 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和創新能力,滿足市場需求,成為測量教學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近年來,我們依據工程測量課程體系情況,對理論與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給出了相應改革措施,進而展開嘗試和實踐。
1 道橋工程測量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1 教學內容層次不清、重點難點不突出
由于課程體系的調整,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內容有所增加,但教學時間被壓縮。目前,理論教學任務包括 :水準測量、角度測量、距離測量與直線定向、測量誤差基本知識、控制測量、大比例地形圖測繪、地形圖應用、地籍測量、建筑道路工程、線路測量、橋梁隧道道路工程等 ;同時,還要安排課內實習,認識和熟悉DS3型微傾式水準儀、自動安平水準儀、羅盤儀、電子數字水準儀、DJ6 級光學經緯儀、電子經緯儀、光電測距儀、全站儀等的結構和使用。測量實習項目包括:DS3型水準儀的使用及其檢驗與校正練習、普通水準測量、四等水準測量、DJ6 型光學經緯儀的使用及其檢驗與校正、水平角觀測、豎 直角觀測、鋼尺 量距、羅盤儀測量磁 方位角、經緯 儀導線測量、小平板儀的使用練習、視距法測定平距與高差練習、經緯儀測繪法測繪地形圖、解析法測定建筑物高度、道路縱橫斷面測量、
極坐標法放樣點位、激光掃平儀的練習使用等。現在,以我院土木工程專業為例,該課程安排在每學年第二學期,理論教學第 4~15周完成,共30 學時; 實踐教學第17~18周完成,共實習2周。在制定教學大綱時,雖然強調了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但是時間分配不當,導致教學內容層次不清、重點難不突出。
1.2 理論與實踐脫節
“道橋工程測量”是一門實踐性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理論教學常專注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步驟和儀器結構原理及其使用的講授,缺乏足夠的教學演示和實驗操作練習環節。學生接觸儀器和動手操作的機會少,學習測量基本原理常規感到晦澀難懂,印象也不深刻。在理論教學結束時,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常規測量儀器的操作仍非常生疏,對于如何完成一些測量項目信心不足。實踐教學則過多地強調儀器操作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對測量理論的深化理解,導致學生選擇測量方法不合理、計算功底不扎實,一些測量項目返工情況時有發生,實習報告質量不高。
1.3 教學方法運用不合理,組織教學過于呆板
在教學方法運用上,由于忽視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特點、學生實際特點、教師的自身素質、教學環境條件等因素的不同,隨意性較大。更談不上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致使教學組織顯得僵化、呆板。
2 道橋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改革措施與實踐
2.1 調整、整合教學內容
依據實用、夠用原則,理論教學內容分為重點、一般和自學三個層次。重點講授測量的基本工作、直線定線、導線測量、地形圖應用和建筑施工測量等內容,安排課內實習,堅持理論
與實踐相結合,學時分配要充分。簡單介紹控制測量基本知識、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和變形測量等一般內容,學時分配適當減少;地籍測量、線路道路工程、橋梁隧道道路工程和水利道路工程為自學內容,不分配學時。
2.2 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 “教”與 “學”的完美結合
“教”與 “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對主要矛盾,其中 “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 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常言道, “教授知識,授之以法” ,教師應把精力放在研究如何教,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學生如何“學” 。為此,我們應從 “教無定法”和 “教必有法”兩個方面著手來實現 “教”與 “學”的完美結合。前者要求教師根據自身情況、學生特點和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后者強調“教”與 “學”完美結合的方法, 即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意愿、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的方法。
(1)多樣化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效果。
采用多媒體教學,課堂容量大,教學效率高,能夠較好地滿足 “教學內容增加學時壓縮”情況下的組織教學。板書—多媒體教學法是傳統教學法和現代教學法相結合的產物,運用適當,可以實現 1加 1大于 2 的效果。在測量教學中,應該采用多樣化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避免教學方法簡單化、單一化,不要一門課講下來采用的教學方法就一種。當然,一堂課也可能采用多種教學法。例如,講授三、四等水準測量時,前面的內容 “觀測順序和測站計算及檢核” 采用傳統教學法更合適,教學循序漸進,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后面的內容 “三、四等水準觀測記錄表的計算”采用現代教學法,其效果會更好。
(2)互助式研討教學。
采用互助式研討教學法,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促進 “教”與 “學”的統一,既掌握了知識又解決了學時分配不足的難題。例如,在學習 “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時,首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最好以宿舍為單位,每組 6~8人,組長一名;其次,在 “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課之前2~3周布置學習任務,由組長利用休息時間組織學習研討該部分內容,每人都要撰寫講課稿,以備講課用;再次,在課堂上,由教師隨機從每組中選擇一位學生上講臺講授指定內容,另外,每組選派一位學生做評委, 給講課學生打分, 分值記為小組成績,學生的講稿要上交; 最后,留出30 分鐘時間,由教師負責點評,解答學生們的疑惑。小組成績和講稿成績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此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導,變 “要我學”為 “我要學” ,教會了學生如何學,增強了學生集體榮譽感。
(3)制作視頻或動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理論教學時,
學生實踐機會少,對于復雜的測量項目,學生學習起來感到不好理解和掌握,經常學過就忘。教師可以通過制作視頻錄像或動畫,演示相關測量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例如,通過制作鋼尺的精密丈量視頻錄像,演示經緯儀直線定線、精密丈量的步驟、 樁頂高差的測量等三個主要環節。該視頻直觀、 生動、易學,給人以深刻印象,學生看后能夠較好地掌握此部分內容,教學顯著。
(4)課內實習模式多樣,場地靈活安排。
課內實習的教學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熟悉儀器結構性能、熟練儀器操作,促進理論教學的順利開展。一般情況下,課內實習場地在室外,常規實習模式是 “教師演示—分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 。
3 結束語
“道橋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改革涉及的內容千頭萬緒,現在的改革和實踐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后面的路還很長。只要充分認識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堅持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之路,就能夠使道路工程測量教學課程改革不斷前進和完善。
作者簡介
孟祥妹,女 ,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測繪工程 道路與鐵道工程。
趙振東,男,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