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摘 要:面對一群語文基礎較差、上課無精打采、一問三不知的中職學生,中職語文如果仍按照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來進行授課,就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很難讓學生真正的有所收獲。語文教師只有根據學生自身特點,不斷的思考創新,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學有所獲。
關鍵詞:語文教學;中職;實用性
2008年12月24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一篇名為《寂靜錢鐘書》的文章。不料被選為福建省2009年高考語文閱讀題,作為作者的周南(化名)自己試做了一遍題,總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尤為荒謬的是,一個被作者認為“說出了我內心最真實意圖”的選項,參考答案卻是錯的。無獨有偶,“80后”作家韓寒也曾“細心地完成”了針對自己文章《求醫》一節的中學語文閱讀題,8道題只做對了3道。那么,傳統的語文教學理念,尤其是運用到中職教育中,到底是否實用?
語文基礎較差、缺乏一定進取心、上課昏昏欲睡幾乎是所有老師對中職學生的印象。面對這樣一個群體,如果依然遵照傳統的語文教學理念來完成教學,恐怕很難讓學生有所收獲。那么該如何去上好中職語文課呢?我認為應以著力提高語文教學的實用性為核心目標。
1 轉變中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觀念
目前,中職的生源主要來源于沒有上普高分數線的初中學生,甚至不用參加中考的學生都可以進入中職學習,所以絕大部分學生基礎相當薄弱,對許多事物都缺乏應有的興趣,談到學習就心生厭倦,甚至有不少中職學生迫于家長的壓力上學,沒有學習目標,沒有學習壓力,沒有學習動力,不能回答“我為什么來學習?”、“我為什么要學這個專業?”等一系列問題。在這樣一個前提下,學生自然厭學語文,甚至有學生說出“語文還用學嗎?”這樣的話。
那么學習語文到底有沒有必要?葉圣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雖然幾乎沒有一個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是直接靠“語文”吃飯的,但事實上,所有學科的學習都是建立在語文學科的基礎之上,而且每個專業的畢業生在踏上社會門檻之前,都要用到“語文”,包括求職信及應聘應答等。所以我們首先要轉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觀念,讓他們知道我們為什么要學習語文。
2 提高中職語文教學的實用性
我們學校選用的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版語文教材。在拓展模塊的文言文單元中,包括《鴻門宴》、《蘭亭集序》等課文,我們的學生基礎薄弱,對文言文知之甚少,讓他們在兩三個星期內一直學《屈原列傳》這樣艱澀的文言文,就很容易對學習,甚至對語文這門課程產生厭煩情緒,如果我們的教師仍然按照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來實施教學的話,可能導致學生剛剛燃起的學習興趣被瞬間澆熄。與此同時,這樣的學習我認為也并不能給學生帶來多大的收益。那么我們改如何提高中職語文教學的實用性呢?
2.1 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特點
當拿到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們首先做的應該是發揮其工具性,教會學生識字、寫字。這一點聽起來似乎層次比較低,而事實上,當今的中職生比較薄弱也是最不該出現的現象就是錯字連篇、字跡潦草。雖然如今的企業多半已經實現現代化辦公,大部分時候手寫已經被電腦代替,但需要手寫的地方還是很多,比如企業車間的填單及辦公室職員等,這些工作隨機性、靈活性和偶然性都很大,手寫就占了很大的優勢。然而由于中職學生對書寫這類基礎性技能普遍沒有重視,以致如今中職生普遍書寫能力低下。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首當其沖的應該是發揮其工具性。
2.2 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 審美是一種主動的價值取向活動或者說價值實現活動,其內涵是領會事物或藝術品的美。人的審美是一種精神的需要,是對美的事物和現象的期望與追求,是對美的事物和現象的觀察、感知、聯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斷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因此,一個人對生活中的這些真善美如果都無法感知,那將失去多少樂趣。”而語文教學恰恰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當接觸到一篇美文的時候,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創設情境、渲染氣氛,以情動情,寓教于樂,對學生進行情感遷移。
例如老舍的《我的母親》這篇文章。該篇文章語言樸素,情感濃烈,向我們呈現了一位普通勞動婦女勤勞困苦的一生,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之情。那么在授課的過程中,我認為應該注重的是對處于生理、心理不穩定的中職學生的情感的洗禮。在學習文本的同時注重情感遷移。作者筆下是一個非常感人的母親形象:她勤勞誠實而且做事認真仔細,她熱情好客而且樂于助人不怕吃虧,她處事有度軟中有硬,她善良堅強對子女的感情內斂而深厚……那么我會讓學生探討“你的母親與作者筆下的母親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在我們出生之前,我們的父母并非像他們現在這樣乏味。他們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是因為這些年來一直在為我們張羅,為我們的生活、學習承受著在我們眼中看來理所當然的一切,并在不斷接受我們因不滿生活所發出的嘮叨、牢騷。但,血濃于水,正是這濃得化不開的親情,成就了今天的我們。通過這樣的引導來讓學生感受無私的母愛,感悟到其他的諸如人格美、生活美等等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3 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很多老師習慣將現代文學習和寫作訓練分開進行,但是面對中職學生我覺得這種授課形式效果不是很理想,因為中職學生語文底子較差,寫作常處于被動,中職生寫作更是陷入一種簡單粗糙,籠統模糊的困境。我認為如果講寫作指導融入到每一次的現代文學習中,效果可能會更好。
每一篇課文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光要引導學生如何欣賞,同時也要學習到作者是如何構思、如何下筆的。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這篇作品獲得人們特別贊賞的原因,就在于它寫景特別工細。朱自清不象一般人那樣把荷塘月色的景象籠統寫出來,而是把這個景象剝開來看,拆穿來看。從月下的荷塘,到荷塘上的月色,再到荷塘四周的樹色,層次清晰,語言唯美。那么在講析的時候我會告訴學生在寫景的時候應該注重景物之間的關系特征。作者正是通過對這種關系特征的準確把握,寫出了荷塘之景的清晰層次。如對“月下荷塘”的描摹:放眼荷塘,“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所以先從葉子寫起;而葉子中“零星點綴”的是一些白花,故而很自然地由葉及花,這在視覺上也很自然的轉換;這是微風送來“縷縷清香”,一同送來的還有“荷波”,又由“荷波”自然寫到葉下流水,這都是空間關系的使然。如此寫來,荷塘之景的脈絡自然就清晰了。那么我們在描寫景物的時候是否也可以借鑒這樣的寫法呢?然后再讓學生仿照此段的描摹手法任意仿寫一段景物描寫,這樣將寫作指導融入到課堂中,可以更簡單直接的讓學生接受。
3 結語
在職教語文教學中,提高語文教學的實用性,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是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的探索和實踐。教師要運用更多種恰當的方法,從各個方面去感染學生,讓他們發現語文教育的實用性,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郝允龍.《語言-語文教學的核心》.淮海職業教育,2007年第二期,(19-20)
[2]竇良云.《對技校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職教探討,2008年第一期,(47-48)
[3]宋興元 趙珊珊.《明確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淮海職業教育,2007年第二期,(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