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立玲?李艷華
摘 要:中國文化在漫長的地方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方言體系,成為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傳統的語言載體。但是在20世紀以來的現代化轉型中,由于社交形式和規模的變化,教育的普及和規范,作為中國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載者的眾多方言系統在公共傳播中逐漸萎縮甚至消亡。但最近許多城市在挖掘城市深層文化根基時都不約而同地找到了方言這個利器,方言電視節目也在走出本土的同時走進了全國人民的視野。那么方言到底有多大能量改變或提升城市在全國范圍內的形象?在創建文明城市的推進中又起到多大的作用?筆者在大量搜集材料的基礎上,通過調查問卷、實地考察、個別訪談等形式對青島方言區進行了深入的調查,擬以青島方言為例來探索、論證方言對于城市文化形象建設的重要性。
關鍵詞:方言;城市建設;文化
該論文為作者校內課題《方言對于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作用研究——以青島方言為例》(編號QDGW2014S07)的階段性成果。
方言是一個地區人們相互交際的最重要的工具,承擔著當地人們溝通情感、傳遞信息的重任,方言不僅僅是一種人和人之間交流的語言,更是一種文化,是中國多元地域文化的承載者,是民間思想最樸素的表現形式。青島方言自然也不例外,青島市雖建制較晚,但整個青島地區的歷史卻非常悠久,自1891年清政府在青島設防建制起,青島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市方言,青島大學教授、市語言學會會長李行杰認為,青島方言屬于膠遼官話,其特點是只有三個聲調,與普通話相比,青島方言的聲母劃分更細,如知和支在青島方言的讀音是不一樣的,一為舌尖后音,一為舌葉音。①這都是歷史沉淀時期青島地區人們生活狀態、審美趣味、價值取向融會貫通的結果,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魅力。
調研發現,青島方言因地處膠東半島,東臨大海,其形成和傳承與海洋文化習俗、青島地域文化、地方生活習慣密切相關。
1 青島方言中的海洋文化
青島地區擁有膠州灣350多公里的海岸線,具有很豐富的海洋資源。青島地區多信奉海神娘娘,也就是媽祖,供奉媽祖的廟宇——天后宮在青島市區香火興盛,影響深遠,青島地區一直有“先有天后宮,后有青島城”說法。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青島方言中各種關于海貨產品的用語與各地方言相比也是異常豐富,較之普通話則更加細分,比如普通話中的烏賊,在青島方言中根據其形態、大小、吃法、地域等的不同,細分成了烏魚、鮹、筆管、八帶、魷魚等。②
青島在黃海,事實上是較淺的大陸架海岸,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過大陸架淺海的海水總是不那么藍而呈現一種調和的碧藍,所以青島城市的旅游宣傳標語就是“碧海藍天”,而這種顏色也因其不是那么純粹的湛藍湛藍似乎顯得更溫和更平易近人,就像青島本地的大媽們。很有意思的是,一口方言的青島大媽是青島地域文化的宣傳和傳承者,青島本地年輕人個性張揚,青春氣息濃烈,是青島現代化的名片;但是青島大媽們卻溫和沖淡,樂于助人,也體現出海邊長大的青島本地人相互扶持、相互關照共同對抗惡劣大自然的傳統。
2 青島方言中的歷史文化
社會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城市建設的進程中,由于外來人口的激增,城市成長建設進程的加速,青島方言漸漸失去了主導地位,目前除了一些老市民還說純粹的青島話外,大多數年輕人和大量的城市外來移民在工作生活中更多選擇使用普通話作為交際和工作的語言。但在青島方言作為傳播媒介的民間傳說、方言戲曲中,方言起到重要的傳承傳播的作用。尤其是以方言說唱為基礎的茂腔、柳腔、膠州大鼓、八角鼓等在社區舞臺上,吸引了眾多市民的關注。《小姑賢》、《龍鳳面》、《王漢喜借年》等耳熟能詳的曲目,因其傳遞懲惡揚善、同情弱小的正能量而引起很大反響;而禿尾巴老李、嶗山傳說等方言為載體民間傳說中,更是因其流露的剛正、勇敢、不畏強權的正氣而在青島地區流傳甚廣。這些方言曲目、民間傳說既是青島地域文化的承載、傳承者,更是青島歷史文化的記錄者。
說到歷史文化,恐怕我們都不能忘記青島曾經被德國占領,并在德國人的建設和改造中呈現出強烈的海洋特色、異域風情。建筑風格的北歐風、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至今吸引中外諸多游客。而青島方言中也保存著殖民地時代的各種生活氣息,如青島方言中下水道井蓋叫“古力”,是德語音譯而來;女孩子叫“嫚兒”,聽起來像山東話其實是德語“girl”的發音。青島方言中這種體現殖民地特色的發音還有不少,只不過在歷史的推衍過程中,逐漸被人們誤以為是青島方言自己的獨創而已。
3 青島方言中的生活氣息
2006年,寧浩導演,黃渤等主演的《瘋狂的石頭》,作為當年一部小成本的商業喜劇片,卻取得了票房千萬的奇跡。電影中演員們滿口地地道道的方言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重慶話、四川話、保定話、天津話、青島話……各種方言的匯聚本身就是一場喜劇的盛宴。其中黑皮的扮演者黃渤是一個地道的青島人,劇中他說的也是正宗的青島方言,他的青島話不僅體現出了人物的老實、本分,還有青島地區生活中的幽默。比如影片中頻繁出現的“俺”,“俺是青島的”,“關二爺,這票你好好保佑俺,俺只要干成了,以后我好吃好喝好好伺候你,我天天供著你”,“俺”的使用在這里不僅帶出了山東人的憨厚本分,更有一個執拗、固執的老實人形象掩映期間。還有“恁”的使用,“恁吃了?”“我告訴恁幾個,都給我老實點昂,我告訴恁,想找事是不是?”青島小哥的形象躍然紙上,青島年輕人的輕狂、蠻不在乎的性格刻畫到位。
青島的方言,因為青島啤酒的盛名,還泛著強烈的啤酒文化的豪爽,哈啤酒、吃蛤蜊,還有哪里的方言能如此和諧地調拌出海鮮的腥鮮和啤酒的市井喧鬧。吹瓶,辣炒嘎啦,油浸波螺油(牛)子……這些方言里的美味和精神在幾代人的唇齒之間流傳。
青島方言特殊的味道反映了青島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態、生活情趣、生活細節,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使得它的傳播成為可能。作為地域特色濃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青島方言是青島歷史和文化的見證,蘊涵著青島地區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了地方生活特色、習俗,聯系著鄉土鄉情的紐帶,但是在城市進步和發展過程中,青島一些方言逐漸被遺忘、一些以方言為媒介的地方曲目只局限于社區舞臺上,而青島方言也逐步因工作、交流的需要被普通話等強勢方言所替代,其研究也沒有自成一格的系統和文化特色。
事實上,青島方言是青島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和標志,在青島城市建設的進程中,在青島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上,無疑是維系和發展青島地域文化的重要力量:
4 青島方言對于城市力量的凝聚作用
據統計,目前電視媒體的傳播覆蓋率高達98%,電視作為家庭主要的娛樂媒體,是除報紙等紙媒之外受眾最多的傳播媒介,方言電視節目擁有大量的受眾群體,青島電視臺《小單拍磚》、《菲常再接觸》、《上蛤蜊》等綜合民生、新聞類節目在宣傳青島城市文化、提升青島城市形象上樹立了良好的民生口碑。
青島方言的強化和傳播,對于打破社會群體的疏離,形成地域認同的慣性,起到良好的作用,方言電視節目的傳播也有利于提升市民的心理歸宿感,形成城市心理歸宿和依賴感,使個人更加愛護自己生活的城市,關心城市的建設,把城市建設成自己的家,在這一點上,方言在營造健康有益的城市文化氛圍、弘揚社會風氣、塑造美好心靈的引導作用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肚鄭u早報》、《半島都市報》、青島電視臺的《青島全接觸》欄目、《上蛤蜊》欄目等都開設了方言板塊,講的都是家長里短的市井小事,但讓青島青島這座城市的人們打開報紙、打開電視就感受到城市就在生活中,對于凝聚市民力量、強化市民的城市認同感很有幫助。有個《青島話是咱的財富》中說:有個外國游客想表達對青島的喜愛,他說“嫩青島銀真好 !俺哈待來!”這樣的案例無疑讓青島人大為振奮。
5 青島方言對于城市形象的宣傳作用
前文說過,《瘋狂的石頭》在創造票房奇跡的同時讓青島話也火了,那個一口地道青島方言的小賊黑皮一開口,全國人民都笑了,青島銀(人)都“喜死了”。原來,青島方言既有巨大的娛樂價值還有更高層次的宣傳作用呢。
方言總是無法繞開地域文化的,方言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其實是對于某一地域文化的認同,也是多元文化時代的地方性表達。從一個層面上講,方言甚至是一個城市的文化氣質,是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的方式之一。城市的親和力和對外開放水平,也能通過方言的傳播力度表現出來。對于青島而言,亦是如此,青島方言通過各種途徑的傳播,無疑成為外來人員、外地人民認識了解青島的一個直觀的窗口。青島的方言電視節目對于城市形象的提升也有較大的空間。
6 青島方言對于城市價值取向的引導
我們都知道,城市是由人和外在物質環境構成的有機整體,城市形象包括城市精神形象和城市物質景觀兩個方面。城市中各種各樣人文、文化、精神、風貌、言論、道德等都反映了一個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方言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和情結,青島方言對于青島人民的精神風貌、價值取向是一個比較直觀的表達,這種表達的傳播對于一個城市的文化氛圍和市民的心理感受起到重要的作用。青島方言的傳播對于凝聚城市居民的向心力、傳遞城市正能量帶來了良好的公眾效應。
7 青島方言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媒介作用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載體,造就了地方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才使得地方文化、民間傳說和戲曲藝術呈現異彩紛呈的局面。青島地區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項:茂腔、膠州秧歌、嶗山民間故事、禿尾巴老李傳說、柳腔、嶗山道教音樂、即墨漁民開洋節和膠東大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傳承中介是方言,我們無法想象,用普通話傳唱的茂腔、柳腔?!懊耖g文學戲曲曲藝的傳播需要以共同的交際語言為基礎?!雹?/p>
青島方言的傳承,當然要靠喜愛、認同它的廣大市民的支持才能發展下去,只有如此,青島地區文化才能引起重視,贏得關注,持續傳播。近年來,青島社區組織的茂腔、柳腔演出,收到了廣大群眾的熱捧,許多年輕人甚至也喜歡上了這些古老的曲目。青島的文化遺產也只有在不斷傳承和擴大影響上才能永葆生命力,而青島方言作為其重要的載體、中介,也是維系和發展青島地域文化的沃土。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青島地區人們創造并傳承的精神文化,“方言是多元文化的承載者,方言的消失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的縮減”。④青島方言與青島地域文化遺產同樣扎根民間,“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都是地域性文化的共生體,青島方言的傳承和保護對于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方言的傳承和保護是漫長、浩大的工程,需要政府的支持、社會的協力、群眾的參與,我們相信,青島方言對于青島文化生存空間的拓展,對于保護青島文化生存空間的拓展,對于保護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必將發揮重要作用,為青島打造一幀最美的城市名片。
參考文獻
①李行杰 《青島市志.方言志》新華出版社,1998年
②鮑運昌,李國增 《青島民俗》青島出版社,1997年
③周振鶴,游汝杰 《方言和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④石汝杰 《淺議方言和地域文化》語言文字報,2005-06-01(1)
作者簡介
沙立玲(1978-),女,漢,山東諸城,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