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平
(進賢縣統計局,江西 進賢 33170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精神的家園。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日益發展,人們從對物質文明的追求轉向更多地追求精神文明,從而催生了文化產業。文化產業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近年來,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促進文化事業繁榮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目標之一。江西文化呈現出事業欣欣向榮、產業后勁勃發的喜人局面,各項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
進賢縣“十二五”規劃中,也提出了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的目標任務。近年來,進賢縣立足本土文化資源優勢,積極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文化產業已經發展成為縣域經濟傳統特色產業之一。為加快進賢縣文化產業發展,使之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推動打造更高水平的南昌核心增長極特色展示區建設,筆者對此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近幾年,進賢縣文化產業取得了較大發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1.產業規模效益提升。2013年全縣共104家法人單位,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12 725萬元,實現增加值58 852萬元。其中,文化產業企業單位95家,實現營業收入311 946萬元,實現營業利潤18 157萬元,該年應付職工薪酬15 288萬元,該年應交增值稅1 234萬元,年末從業人員5 890人,行業整體營業收入利潤率為5.8%,創造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產業規模效益提升。
2.行業門類發展多元。按行業分,文化產品制造業83家,其中規模以上文化產品制造業工業企業10家,規模以下文化產品制造業工業企業73家;文化產品批發零售業4家,其中限額以上文化產品批零業企業1家,限額以下文化產品批零業企業3家;文化服務業17家,其中文化服務業重點企業7家,文化服務業一般企業1家,文化服務業事業單位7家,文化服務業社會團體單位兩家。
3.制造企業占據主導。2013年文化產品制造企業83家,占全部單位數104家的80%。實現營業收入307 070萬元、增加值57 942萬元,分別占全部營業收入312 725萬元的98%、占全部增加值58 852萬元的98%。
4.“三上企業”成為骨干。①“三上企業”指規模以上工業,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文化產品制造業規上工業企業10家,資產總計64 759萬元,主營業務收入275 292萬元,文化產品批零業限額以上企業1家,資產總計1 576萬元,主營業務收入3 872萬元,文化服務業重點企業7家,資產總計50萬元,主營業務收入102萬元,全部“三上企業”單位總數18家、資產總計66 385萬元、主營業務收入279 266萬元,分別占全部文化產業單位總數、資產總計、主營業務收入的19%、84%、89%。雖然全縣文化產業“三上企業”個數只占19%,但是企業資產總計、主營業務收入分別占到全縣文化產業的84%、89%,成為全縣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
5.區域分布比較集中。2013年,全縣104家文化產業集中分布于文港、李渡、民和鎮等鄉鎮。文港鎮78家、民和鎮17家、李渡鎮9家。
6.民營經濟成為主體。全縣文化產業所有基本單位中,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公有制經濟單位數22個、年末從業人員203人、主營業務收入2 565萬元、實現增加值1126萬元。非公有制經濟單位數82個、年末從業人員5 808人、主營業務收入310160萬元、實現增加值57 826萬元,分別占全部文化產業單位數的78.8%、年末從業人員的96.8%、主營業務收入99.2%、增加值98.2%。全縣文化產業中,絕大部分是個體私營經濟。
一是經濟總量偏小。2013年全縣共104家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年末從業人員為6 001人,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12 725萬元,實現增加值58 852萬元,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2.5%,產業總量偏小。
二是企業規模偏小。全縣有95家文化產業企業法人單位,其中,文化產業規模以下工業73家;文化產品批零業限額以下企業3家;文化服務業一般企業1家,所有“三下企業”單位數77家,占全部單位數的81%。全縣文化產業仍以規模以下工業、限額以下貿易業、一般服務業企業等中小企業、個體戶為主,普遍規模小。
三是科技創新能力偏弱。在全縣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投入中,文化產業企業投入不足。2014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1 134.4萬元,文化產業所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為零,創新驅動戰略實施情況不樂觀。
四是企業融資難。全縣中小企業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文化產業企業由于自身經營管理落后、財務管理不規范等原因難以達到銀行授信標準,在銀行信貸方面受到限制,融資渠道較窄,企業融資成本高,企業發展資金不足。
五是產業發展環境差。文化長期以來一直被當作事業來看待,文化產業對許多人來說還是一個新鮮事物。進賢縣發展文化產業同樣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文化管理部門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沒有理順。全縣雖然制定了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但是文化產業經營仍然存在小打小鬧和短期行為普遍的現象。全縣文化產業發展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協調組織,各自為政現象比較突出。政府在政策、資金和用工等扶持方面,還不夠到位;在文化市場管理工作中,還存在協調不到位,多頭管理等現象,這些問題一定程度阻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1.找準發展定位,科學制定產業規劃。依據市場需求、資源優勢和區域發展定位,找準打造文化產業制造基地和文化產業休閑旅游基地兩個定位,明確文化產業發展重點,進行產業整體規劃,從而推動進賢縣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主要包括:(1)傳承發展文港筆文化產業。進賢縣文港鎮作為華夏筆都,遠近聞名。文港文化用品產業已成為進賢縣的特色產業,為有效傳承和發展筆文化產業,該縣應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找準市場定位,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培育一批民營龍頭文化企業和特色文化企業,從而打造文港華夏筆都的品牌效應。(2)做強李渡酒文化產業。李渡鎮擁有目前中國最古老白酒作坊。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保護“華夏祖窖”富貴遺產,進賢縣要高度重視酒文化發掘整理。將酒文化研究與企業發展、旅游產業緊密結合,打造李渡酒文化景區,興建李渡酒文化博物館、酒文化一條街或酒文化主題公園等,力爭使李渡成為酒文化旅游勝地,使李渡酒的文化魅力和經濟價值不斷提升和發展。
2.搞好協調推進,積極營造發展氛圍。盡快組建文化產業發展協調機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產業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協調文化產業發展中出現的重大問題。一是成立全縣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統一領導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工作;二是整合部門職能,重組全縣文化市場稽查大隊,對全縣文化產業發展統一協調,統一監管;三是制定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各項政策措施、目標任務落實的具體辦法,穩步加以推進;四是積極鼓勵和引導文化經濟發展。通過各種經濟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調控市場,引導文化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相關政策,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努力營造寬松的融資環境和支持發展的輿論氛圍,努力推動文化產業升級。加大行政監管力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經營行為,為促進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3.出臺優惠政策,大力扶持文化發展。出臺相應的財政投入政策、稅費政策、金融信貸、企業更新改選、技術創新、用工用地幫扶政策等,鼓勵組建股份制文化發展公司,扶持部分有潛力的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加大行政監管力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經營行為,為促進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4.加大政府資金投入,促進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多方籌資為企業注血輸血,通過企業整頓、兼并、收購、聯合等方式,逐步改變當前全縣文化產業總量小、企業規模小的局面,積極創造條件,采取強強聯合的辦法,逐步擴大企業規模,切實提高市場競爭力,有效應對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打破各自為政、資源分散的現狀,實現文化產業資源的優化組合,發展集約經營,形成規模優勢。整合資源,拓寬市場,爭取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把文化產業培育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新的支柱產業。
5.突出地方特色,大力發展文化休閑旅游業。要唱響“華夏筆都”文化招牌,努力將文化特色優勢盡快轉化為文化旅游優勢,借助旅游市場的繁榮發展,將豐富的文化資源進一步推向市場,進入商品流動領域,帶動文化制造業的發展,實現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6.加強人才培養,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發展文化產業,人才是關鍵。一方面要積極傳承發展本土華夏筆都文化,加大對本土文化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發揮他們傳承發展文化作用;培養和引進文化研發人員,鼓勵他們創新發展,提高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培養文化經營管理人員、文化企業家、文化營銷人員等各類文化人才,促進文化產品的傳播,為加快我縣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1]馮子標,焦斌龍,等.文化產業運行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范建華.文化與文化產業發展新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胡惠林.關于區域文化產業戰略與空間布局[J].山東社會科學,2006,(2).
[4]王穎.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綜述[J].經濟論壇,2009,(1).
[5]進賢縣統計局相關統計資料[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