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野,周啟扉,周繼鵬
(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88)
當今社會,職業教育已逐步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主體力量,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而相應的,職業院校學生的道德品質也成為各大職業院校非常重視的問題,尤其是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其對當今學生的巨大輻射力量是非常明顯的,他們在虛擬網絡中呈現出來的各種問題足以引起我們的反思,因此一定要充分認識到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積極采取相應措施,讓職業教育下的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棟梁之才。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國對當代大學生教育的重中之重,而網絡技術的快速普及一方面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課題、新內容,另一方面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教育方式和途徑,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網絡道德教育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環節,區別于傳統的思想道德問題,網絡道德問題具有范圍廣、傳播快、隱蔽性強、危害性大等綜合性特點,各種網絡道德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許多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是老師、家長同學中的好學生,舉止文明、行為優雅,但是到了虛擬的網絡環境中就會徹底改變,在網絡聊天、游戲中用骯臟的文字肆意發泄自己的不滿,欺詐、欺騙行為隨處可見,而且很多大學生還以黑客為崇拜對象,把不勞而獲以及侵占他人權力作為向別人炫耀的工具。這些問題比比皆是,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因此,深入了解和思考大學生網絡道德認知規律,并在其指導下,實現網上網下思想和道德行為一致,有利于提高網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和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網絡在帶給大學生各種便利的同時,他們也不經意的成為了網絡的受害者,網絡色情、賭博,各種暴力、恐怖視頻等等都成為了大學生群體不安定的因素之一,比如很多學生就因為模仿電影中的各種鏡頭而做出了很多不可理喻的行為,2007年,美國明尼蘇達州發生的一起校園槍擊案,就是因為一名學生對暴力電影的模仿,結果造成了8人當場死亡的慘劇。再比如,很多大學生的電腦受到垃圾郵件、電腦病毒的影響,泄露了個人隱私或者受騙上當,直接威脅到了他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因此,在目前我國網絡監管仍然不是很有力的情況下,我們要探索新方法,力求尋找有效的途徑及時規避和消除互聯網給校園安全帶來的不良影響,為大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大學生社會化就是從校園人到社會人的一系列轉變,著名的社會學家特拉維斯認為,自我控制能力低的人往往是網絡不道德行為的施行者,這類人因為控制能力差,所以容易出現各種出格的行為。所以在大學生社會化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對網絡道德的教育。而實際上,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其帶來的一個虛擬社會一方面有利于大學生進行轉型,而另一方面網絡上的不良思想、有毒文化也會造成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曲折理解,使其社會化轉型偏離原有的軌道,因此,我們要通過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充分發揮網絡的有利條件,確保其順利實現社會化。
各大職業院校網絡技術以及各種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快速發展,電子化校園、數字一體化校園的應用越來越廣,學生通過網絡就可以實現課程的選擇、查詢,與任課教師的溝通等各種功能,可以說目前已逐步形成了高度發達的網絡化校園。而在這個網絡化校園中,學生仍然是參與的主體,各種BBS,網絡貼吧上面的版塊都是大學中舉辦的各種活動以及大學生的喜怒哀樂,比如校園辯論會、校園舞蹈比賽,創業大賽,畢業前的依依惜別,選課的建議等等都是重要內容,所以一定要加強網絡道德教育,讓學生發布積極向上健康的網絡新聞,弘揚進取的網絡文化精神,提升校園網絡文化的內涵。
職業院校的學生是未來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才,是我國的重要人力戰略資源,是整個華夏社會的希望,而他們在網絡上的各種不道德行為會直接威脅到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對黨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危害。2002年,廣州白云機場公安局就破獲了全國民航轄區內第一起利用竊取他人銀行卡資料、在互聯網上盜竊他人存款的系列案件,而令人驚訝的使,抓獲到的竟然是長沙一所重點大學的應屆畢業大學生曾某及其同伙曹某,他們在虛榮心、貪圖享受的心理作用下從多個銀行卡中盜取了人民幣5萬余元,造成了受害人的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傷害。可以說,大學生利用互聯網技術做出的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已經觸及到了我們的底線,因此,要加強對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糾正各種網絡不文明行為,探索原因,找到源頭,采取一系列措施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最終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綜上所述,網絡道德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加強網絡道德建設不僅是教育者單方面的問題,更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以及大學生自身的綜合努力,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必須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傳統道德教育與網絡教育相結合;法制教育與網絡道德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網上教育與網下教育相結合。只有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才能幫組職業院校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價值觀,營造良好積極的網絡文化,避免網絡失德行為的發生。
[1]朱銀端.網絡道德教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鄭豫鶴.論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3]公維余,郭炳.論信息環境下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策略[J].甘肅科技,2011,(24).
[4]蔡麗華.網絡德育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