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帥,榮光輝,楊志波(.長沙市第一醫院皮膚科,湖南40005;.六安市中醫院皮膚科,安徽7006;.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皮膚科,湖南長沙40005)
慢性蕁麻疹是皮膚科臨床上最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疾病,是由于皮膚黏膜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高所致的局限性水腫反應,病因復雜,且反復發作、頑固難治。為尋求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作者收集長沙市第一醫院皮膚科門診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使用固表祛風除濕湯聯合鹽酸左西替利嗪分散片治療慢性蕁麻疹60例,療效滿意,現將治療效果及主要不良反應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20例均來自本院皮膚科門診,確診為慢性蕁麻疹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60例患者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18~63歲,平均(33.1±16.8)歲;對照組60例患者中男 26例,女34例;年齡 18~65 歲,平均(34.1±16.2)歲。入選標準:入選患者均符合慢性蕁麻疹診斷標準[1],就診時均有風團存在,并自愿參加本研究且能執行醫囑者;治療前4周未使用糖皮質激素;1周內未使用其他抗組胺藥;無嚴重的心、肝、腎、肺、胃及自身免疫性等系統性疾病。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鹽酸左西替利嗪分散片(山東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3122712)5 mg,每天1次;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固表祛風除濕湯,方劑組成:黃芪 15 g,防風 10 g,白術 10 g,荊芥 10 g,當歸 10 g,赤芍 10 g,地骨皮 10 g,丹皮 10 g,桑白皮 10 g,白鮮皮10 g,冬瓜皮10 g,茯苓皮 10 g,大腹皮 10 g,五加皮10 g,扁豆皮10 g。采用自動煎藥機煎取中藥湯液150 mL,每天2次;兩組均用藥1個月。患者治療期間均停用其他口服及外用藥且同時注意飲食,禁忌魚蝦、蟹、牛羊肉等腥發動風、辛辣刺激的食物,戒煙酒。
1.2.2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內容評分標準見參考文獻[1-2]。療效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根據療效指數判定療效,(1)痊愈:療效指數大于或等于90%,且停藥后2周內無復發,皮膚劃痕征陰性;(2)顯效:療效指數為60%~<90%,但停藥后1~2周內復發;(3)有效:療效指數為30%~<60%;(4)無效:療效指數為小于 30%。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癥狀、體征總積分比較治療前兩組癥狀、體征指標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72,P>0.05);治療 1 個月后,均有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89,P<0.01)。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癥狀、體征總積分比較(s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癥狀、體征總積分比較(s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t=0.72,aP>0.05;t=4.89,bP<0.01。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治療前 治療后60 60 8.23±1.16a 8.34±1.32 0.89±0.34b 2.34±0.76
2.2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1個月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有效率分別為 90.0%(54/60)、71.7%(43/6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73,P<0.05)。見表 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
2.3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均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有輕度嗜睡、疲倦現象8例,其中治療組3例,對照組5例;頭痛、頭暈、口干、惡心4例(兩組各2例)。癥狀均較輕微,停藥后不良反應消失。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變是真皮毛細血管擴張及局限性水腫,風團內的膠原束以及單個纖維被水腫分離,擴張的毛細血管周圍伴有嗜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少數嗜酸性粒細胞浸潤[3-4]。中醫稱之為“癮疹”,風濕之邪易侵犯肌膚,留聚于肌膚皮毛腠理之間,致使營衛不和,且風為百病之長,其性輕揚、善行數變,最易兼夾其他病邪(如濕邪、熱邪等)等致該病,另久病體虛或平素體弱,致氣血耗傷,衛外不固,風邪等病邪乘虛而入而成該病[5]。故治療上多采用益氣固表,祛風除濕止癢,調和營衛為法則。固表祛風除濕湯是在玉屏風散和五皮湯基礎上加減而來,方中所使用黃芪、當歸、白術益氣養血固表,桑白皮、赤芍、丹皮、地骨皮清熱涼血,荊芥、防風祛風止癢而不留邪,白鮮皮、冬瓜皮、茯苓皮、大腹皮、五加皮、扁豆皮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全方共湊益氣固表,補散兼施,清熱涼血,祛風除濕止癢而病自愈[6]。鹽酸左西替利嗪片是第2代高效、高選擇性抗組胺藥,不僅具有特異性強效拮抗外周H1受體的作用,還具有穩定肥大細胞膜、減少炎癥遞質(如白三烯)的釋放、抑制黏附分子的表達以及降低白介素-6(IL-6)、IL-8產生等作用,且無明顯中樞鎮靜作用,不良反應少,服用方便,因而被廣泛應用于治療急、慢性蕁麻疹,濕疹等過敏性疾病[7-9],并有大量研究表明,左西替利嗪治療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少[10]。本研究結果顯示,固表祛風除濕湯聯合鹽酸左西替利嗪分散片治療慢性蕁麻能取得滿意療效,優于單用鹽酸左西替利嗪分散片,且復發率低。慢性蕁麻疹反復發作,纏綿難愈,臨床治療難度較大。此為中西醫結合療法,為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治療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的途徑,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
[1]沈輝,劉海琴.左旋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6,35(5):330-331.
[2]李亞玲,李俊,葉云,等.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左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觀察[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3,42(1):52-53.
[3]郝飛,李惠,魯元剛,等.左西替利嗪與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6):320-322.
[4]韓洪方,曹慧.左西替利嗪治療蕁麻疹的臨床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 (8):1136-1137.
[5]楚月英,王紹瑜.蕁麻疹的中藥治療[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56(10):122-123.
[6]李志楨,孫偉.固表祛風湯治療衛表不固型頑固性蕁麻疹[J].江西中醫藥,2001,32 (6):37.
[7]Frossard N,Strolin-Benedetti M,Purohit A,et al.Inhibition of allergeninduced wheal and flare reactions by levocetirizine and desloratadine[J].Br J Clin Pharmacol,2008,65(2):172-179.
[8]Fang SY,Perng DW,Lee JY,et al.An open-label,multicentre study of levocetiriz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and urticaria in Taiwanese patients[J].Chin J Physiol,2010,53(4):199-207.
[9]Bousquet J,Demarteau N,Mullol J,et al.Costs associated with persistent allergic rhinitis are reduced by levocetirizine[J].Allergy,2005,60(6):788-794.
[10]Augustin M,Ehrle S.Safety and efficacy of desloratadine in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 in clinical practice: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9246 patients[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9,23(3):29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