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濤 富曉麗
撫順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 撫順 113006
腎綜合征出血熱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由漢坦病毒(hantavirus,HV)引起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漢坦病毒(hantavirus,HV)屬于布尼亞病毒科漢坦病毒屬,是分節段的單股負鏈RNA病毒。主要由嚙齒動物傳播[1],主要導致腎綜合征出血熱(HFRS),目前已發現的HV至少可分為 40種血清型或基因型[2],鼠類是其致病的主要傳染源。撫順地處長白山的余脈,鼠種類多,是國家最早開展出血熱監測的哨點之一,多年來一直未間斷春秋兩季的鼠類監測。
1.1.1 監測地點和時間 撫順市的遼寧省監測點清原縣,市監測點撫順縣、新賓縣。監測時間為鼠密度高的春秋兩季,即2013年的4月和10月。
1.1.2 監測方法 采用夾夜法,在每個監測點的村內、野外布夾,無菌剖取鼠肺,并用濾紙條沾取鼠血,液氮凍存待檢。
1.2.1 鼠肺HFRS抗原檢測 將鼠肺進行冷凍切片,冷丙酮固定7min。用間接免疫熒光 (indirectfluorescentantibodytest,IFAT)方法檢測HFRS抗原。HFRS病人恢復期血清適當稀釋后作為一抗,加于切片標本上,每孔20 μL,同時做陰性和陽性對照,置濕盒內37℃孵育 30min,于 0.01 mol/L PBS(pH7.2)震洗 3 次,蒸餾水輕洗脫鹽,室溫吹干;滴加羊抗人IgG熒光抗體,每孔20 μL,置濕盒內37℃孵育30min,按上述方法洗滌、吹干;90%甘油封片,熒光顯微鏡下檢測。鏡下組織細胞內出現典型的黃綠色熒光為陽性。
1.2.2 鼠血清用ELISA法檢測 漢坦病毒(HV)特異性IgG抗體,按照ELISA試劑盒說明操作。ELISA試劑盒,由中國CDC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提供

表1 監測點鼠種構成及帶毒率
冷凍切片機;熒光顯微鏡;2010酶標儀。
2013年間共捕鼠421只,鼠種以褐家鼠、黑線姬鼠和大林鼠為主,且以褐家鼠、黑線姬鼠為優勢鼠種,撫順縣湯圖鄉湯圖村在春季監測以黑線姬鼠為優勢,高于褐家鼠(表1)。檢出IFAT陽性17份,平均帶毒率為4.04%HFRS抗原。秋季鼠帶毒率高于春季。
秋季鼠血清HFRS抗體水平高于秋季。見表2。

表2 不同監測點鼠血清HFRS抗體水平情況
在監測的褐家鼠、黑線姬鼠和大林鼠等鼠種中,褐家鼠鼠肺數為186,檢出HFRS抗原陽性數為8,帶毒率為4.3%;黑線姬鼠鼠肺數為180,檢出HFRS抗原陽性數為8,帶毒率為4.44%;大林鼠鼠肺數為29,檢出HFRS抗原陽性數為1,帶毒率為3.45%,帶毒率無顯著差別 。
見表3。

表3 2013年撫順市監測點鼠帶毒率和抗體陽性率
通過對撫順市鼠密度較高的春秋兩季的四個監測點監測,監測結果為鼠帶病毒率為4.04%,鼠血清抗體陽性率為12.59%,其潛在危險是客觀存在的,不容忽視。撫順的清原縣監測點曾經在棕背平鼠中發現普馬拉型漢坦病毒[3],但是這幾年監測非常關注棕背平鼠,但是從未在棕背平鼠中監測出漢坦病毒毒株。經瀏覽疾病監測網,撫順市近幾年的人群發病數與遼寧省人群發病基本一致。陽性毒株PCR分型結果為以SEO型漢坦病毒為主,也與遼寧省是以SEO型漢坦病毒為主的SEO和HTN混合型疫區的結論相吻合[4]。HFRS為自然疫源性疾病,嚙齒類動物及小型哺乳動物均易感染此病,在感染后一定時間內體內攜帶病毒,并從排泄物排泄病毒而成為該病動物源性傳播的基礎,HFRS呈高度散發,撫順地區全年均有病例發生,其中遼寧省的疫情尤為嚴重,最高年發病數達5431例[5]。因此,進行宿主動物定期監測,為腎綜合征出血熱疫情的預測預報及制定防制預案提供科學的依據具有重要意義。
[1]Yu XJ,Liang MF,Zhang SY,et al.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1,364(16):1523-1532.
[2]Jonsson CB,Figueiredo LT,Vapalahti O,et al.A global perspective on hantavirus ecology,epidemiology,and disease[J].Clin Microbiol Rev,2010,23(2):412-441.
[3]劉剛,李川,扈光偉,等.在中國發現普馬拉型漢坦病毒[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03,17(1):55-57.
[4]耿英芝,田疆,劉蕓,等.遼寧省漢城型漢坦病毒基因亞型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2,28(12):1594-1596.
[5]秦彩明,劉蕓,姚文清.遼寧省鼠類感染腎綜合征出血熱的病原學及分子生物學檢測比較[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0,26(6):528-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