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輝 林芳珠 張任君 黃潮桐
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醫院沙溪分院,廣東 東莞 523945
在我國以往的醫院管理中未明確規定門診醫生必須對門診輸液病人實施查房的要求,因此造成許多醫療護理質量管理上的缺失[1]。該院自2010年1月實施門診醫護人員同時到輸液室查房安全服務模式制度以來,醫療質量與醫療服務效果明顯提升,觀察2010—2012年的實施效果,與2008—2009年未實施查房安全服務模式的醫療質量與醫療服務效果形成對比,現報道如下。
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該分院門診值班醫生按照常規只負責坐診看門診病人,護士巡視輸液室的病人發現有異常的才叫醫生到輸液室查看患者,醫生不主動到輸液室查房,2008年的總門診量10.8萬人次,1年來共發生醫患摩擦11例,有效投訴6例,患者綜合滿意度95%,最佳滿意度86%;2009年的工作方式未變,1年來的總門診量10.9人次,無明顯上升,1年來共發生醫患摩擦10例,有效投訴5例,患者綜合滿意度95%,最佳滿意度85%;各方面的數據維持現狀,醫護人員未見有明顯的成就感。
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分院負責人積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制定新的門診輸液室醫護查房模式,即門診醫生主動定期到輸液室查房,固定護士在輸液室巡視,與正在輸液治療的患者加強溝通。
1.2.1 巡診方法 ①輸液室護士必須堅守崗位,密切觀察每一位患者的動態,并在接瓶時實行路線巡視。②醫生對已經診療過的在輸液室輸液的患者實行主動定期查房(至少1次/h),對病情特殊的病人進行不定期查房,對病情復雜及重癥患者應及時轉入重癥觀察室由和醫生護士24 h監護[2]。要求每一位門診輸液患者的門診病歷上至少有1次查房記錄,內容包括時間、患者的情緒、心境、病情、藥物反應等等。并且在輸液室的查房記錄上記錄有特殊情況的患者,并做好交接記錄。③遇到病情變化較大或者情緒異常的患者需要立即請示上級醫師,一切治療及處理聽從上級醫生安排,上級醫師每班次應對查房質量核查并簽名。
通過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3年來患者滿意度有很大提高,最佳滿意度 99.7%,綜合滿意度100%,有效投訴明顯減少,3年來共收到有效投訴2次。來分院就診的客人逐年上升,2010年總門診量14萬人次,比較2008年上升29.6%,2011年總門診量16.5萬人次,較2009年上升28.4%。2012年總門診量165113人次,較2010年上升17.9%。

表1 2008年—2012年的醫療質量與醫療服務效果
①以往只有住院部醫生查房制度,門診系統沒有明確規定醫生需要到輸液室查房,往往都是病人看完病取藥輸液然后就回家了,第次日再來就診時才跟醫生見面述說用藥后的反應,而且再次就診遇到的還不定是前一次看病的醫生,以往的舊模式存在溝通不暢的弊端[3-4]。該文所述的實行門診輸液室醫生巡診制的方法,即要求門診醫生對接診過的患者進行病情觀察與跟蹤,對病情較重的患者進行重點觀察,對留觀和輸液的患者定時巡視,有效地解決了醫患之間的溝通不暢的問題,而且患者與醫護人員之間容易建立一種與親人或朋友之間的那種互相信任的感情,明顯提高了患者滿意度,提升了醫護人員的成就感[5]。
②對早期的藥物不良反應得到及時處理,避免了對患者身體的進一步傷害,及時發現患者存在的被這次治療誘發的一些基礎性疾病,防止不良后果的發生。通過巡視,發現了一些可能引起不良事情的征兆,杜絕了醫患糾紛的發生,保障醫療安全。
③通過實施這種新的查房模式及其他積極措施,分院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群眾的信任度大大提高,來咨詢和就診的人數越來越多,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增長明顯。
④通過以上數值對比,經過統計學數據處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這種新的查房模式非常有利于患者的健康和醫院的發展以及非常有利于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這與段麗芳等在關于該院門急診輸液室487例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分析中所研究的結果相一致,具有臨床意義[6]。
[1]余亞權.門急診輸液室護理安全隱患的探討和高效應對措施[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121-122.
[2]陳麗芳.門急診輸液室護理安全隱患原因分析及處理措施[J].齊魯護理雜志,2013(9):47-48.
[3]顧秀芹.門急診輸液室護患糾紛原因及防范[J].吉林醫學,2013(26):5454-5456.
[4]俞秀琴,劉鐵成.馬斯洛需要層次論在門急診輸液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60-161.
[5]郭亞麗,田壽春,翟兆惠,等.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在門急診輸液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11):12-15.
[6]段麗芳,梁莉,周學琴.我院門急診輸液室487例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分析[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3(10):95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