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代小龍 付 琳 焦永生

宋庭會巡視智能變電站設備
“有問題,找庭會!”1月14日,在許昌供電公司220千伏興國寺智能變電站,站長李宏偉告訴筆者。其所言非虛,因為在值班室,你能看到宋庭會編寫的智能電網書籍占據了書架上的多數位置。
目前,在國家電網公司系統,宋庭會已然是智能電網領域的專家,他多次到國家電網技術學院授課,有人說他是“送經驗、送學問、送技術”的“宋教授”,也有人說他是“智能人,智能站第一人”。
說到這里,可能大多數人都會疑惑,在智能電網這個新興領域,身為基層單位一線員工的宋庭會怎么會成為“專家教授”呢?答案馬上揭曉。
2010年3月,我省首座220千伏智能化變電站——興國寺智能變電站在鄢陵破土動工。新事業需要新人才,此前宋庭會是繼電保護專業技術骨干,許昌公司想把這個愛鉆研的“技術控”培養成智能變電站的專家。
此時,關于智能電網,宋庭會是地道的門外漢。“當時并不知道什么是智能電網,趕緊上網查了一些材料。”宋庭會說:“我是70后,責任感強是我們這代人的特點。既然公司相信我,我就一定把事情干好。”
智能變電站前期的設備聯調是工程建設中的第一步,宋庭會當時代表許昌公司到南京和廠家共同調試設備。天生的責任感和愛鉆研的勁頭兒讓這個37歲的男人仿佛變成了一個虛心的小學生,白天跟隨廠家技術人員現場學習,晚上又對照技術說明書自學。一個月的學習,他對智能電網開竅入門。
“一鍵順控操作,很多智能站安裝了,但是都沒有使用。”當年6月,興國寺變電站進入設備現場安裝階段,廠家一位技術人員有天說道。宋庭會聽見這句話,便詳細了解一鍵順控操作,發現使用該技術能夠使變壓器由運行轉為冷備用比傳統手動的操作方式節約近30分鐘。他便暗下決心,一定要讓興國寺變電站實現一鍵順控操作。隨后,宋庭會深入了解設備核心技術參數,熟練掌握控制程序,精心計算,反復模擬,最終編制出了準確的操作程序。“興國寺變電站是我所了解的目前唯一一個成功應用一鍵順控操作的智能變電站。”廠家技術人員說。
“我們從事的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應該多思考、多總結,這樣才能促進工作不斷進步。”宋庭會說。興國寺智能變電站投運后,他仔細記錄了每一個出現的問題,千方百計探尋問題原因和解決方案。“去年,國家電網公司通報了一起變電站事故。庭會沒有一聽了之,而是組織同事們分析這期案例故障原因,并準備以‘智能變電站檢修維護安全措施分析與探討’為題寫一篇論文。”李宏偉介紹說。
一年時間,宋庭會從智能變電站的門外漢變成了專家。
智能電網發展歷程不長,因此,智能變電站運行中出現問題,能夠迅速排除故障的運維人員很少。
“現在已經不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年代了,只有教會年輕人,我們身上的擔子才會更輕。”宋庭會說,智能電網發展需要更多的傳播者。
經驗傳授從身邊人開始,興國寺智能變電站投運后,宋庭會舉辦了多場培訓講座。在授課中,枯燥的工作原理和設備性能知識在他的口中變成了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同事們打趣說“庭會、庭會,一聽就會”。
2012年8月,宋庭會接到一份令他激動萬分的通知:到國網技術學院授課。要知道,國網技術學院是國家電網公司系統最高級別的人才培育基地,而宋庭會的最高學歷只是大專。然而,在這里他卻收獲了優秀兼職培訓師的榮譽。
無論是交流研討,還是傳播授課,一個問題長期困擾著宋庭會——關于智能變電站的書籍太少了。他就想,自己能不能編寫一些書呢?宋庭會很快就行動了起來。他首先把目光就放在興國寺變電站,圍繞該站主持編寫了《智能設備標準化作業書》《監控操作手冊》等一系列材料性書籍。隨著知識的積累和眼界的開闊,2012年年底,他準備編寫一本通用性的書籍,名字也早早地想好了,叫作《智能變電站實用知識問答》。
“就是把智能變電站常見的問題都整理起來,大家遇到問題就不用到處搜集資料。”宋庭會說。為了編寫這本書,他四處“找茬”,無論是交流還是講課,他都仔細詢問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難題。
2013年3月,該書順利出版。當他把書帶到國網技術學院時,校方負責人立即把該書定為2013年第一批新入職員工培訓教材。而這本書,也填補了我國智能變電站運行與維護技術方面的空白。
截至目前,宋庭會編寫的書籍已經有十幾本了。“最近,我又和國網技術學院合作,為職工們培訓撰寫教材,最快3月份就能和大家見面。”他說。如今,傳播知識、培養新人成了他最大的樂趣。1月8日,在省公司總經理聯絡員座談會上,作為聯絡員的他向侯清國總經理提的建議也是關于智能變電站人才培養的。
“有人說,你編這么多書,肯定是白天晚上拼命工作吧。其實我的工作時間很規律。只不過我喜歡做筆記,有問題就記下來,有時間就思考,這么多年來記的筆記都有上百萬字。再梳理一下,編寫書籍都是現成的。”宋庭會說。
每當閑暇時,除了陪孩子做作業,宋庭會最大的愛好就是散步、遛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