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杏華,孫潔,湯佳,2
(1.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揚州江蘇225001;2.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江蘇 210000)
院校合作培養學生醫務社工的實踐
沈杏華1,孫潔1,湯佳1,2
(1.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揚州江蘇225001;2.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江蘇 210000)
分析了我國當前醫務社工培養的現狀及需求,以蘇北醫院與揚州大學合作培養學生醫務社工的實踐為例,以期探索醫務社工培養的新模式。并對實踐工作中碰到的問題進行總結,提出了加強學生醫務社工培養工作的相關建議。
院校合作;學生醫務社工;培養模式
醫務社會工作發展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在英美發達國家,醫務社工已成為現代健康照顧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對促進患者康復,構建現代醫學人文關懷體系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醫務社工不同于普通志愿者,他們運用專業技能,為患者提供更多心理關懷、社會服務,不僅是醫生助手,還是患者朋友。而醫務社會工作在我國起步晚,發展水平低,大量的醫務社會工作需求,在目前的地市級醫院中還未能滿足。
目前全國在崗醫務社會工作者絕大多數分布于京、滬大城市公立醫院,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只有21家醫院成立了社工部,而我國僅三級醫院就有將近2000家,社工的數量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全國范圍內極少院校專門開設醫務社工專業,有的只是開設醫務社工這門課程或者研究生中有醫務社工這個方向,或有些學校與醫院合作,設立醫務社工培養基地。據國家民政部社工調查報告顯示:到2020年全國需求專業醫務社會工作者將超過一萬人。但目前僅有首都醫科大學等3所院校開設了相關專業,且課程設置中缺乏疾病心理學等相關內容,使學生難以勝任醫務社會工作[2]。
為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不斷滿足病人“生理-心理-社會”全方位的需求,2013年以來,蘇北人民醫院(以下簡稱“醫院”)嘗試與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合作,以社工學生介入醫療服務,探索適合醫院發展現狀的醫務社工服務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將院校合作進行學生醫務社工培養的實踐報道如下。
1.1 搭建組織構架
1.1.1 基本組織構架
醫院和學院合作,成立了醫務社工管理小組,組長由醫院和學院黨委書記共同擔任,組建了“醫務社工部”分別下屬于醫院和學院團委,且在醫院行政用房很緊張的條件下,在醫院內安排了“醫務社工辦公室”,配備內外網電腦,并安裝有自主研發的志愿服務信息系統。醫務社工部主要負責醫院志愿者日常管理、協助醫院滿意度調查以及社工服務項目的開展。
1.1.2 管理及考核
①醫院為醫務社工部設立了專項活動經費,由學生社工開展項目和日常志愿者工作維護時使用,使學生社工在醫院工作起來更有歸屬感;②制定了醫務社工部工作條例,把醫務社工項目的組織、管理、考評、培訓等通過科學方法制成標準,如個案選擇的標準,為“在病房探訪的基礎上,對有明顯情緒不良、心理困擾的患者進行跟蹤服務,并制定個案服務計劃”,又如專項活動經費的使用程序及規范,“需由醫務社工部向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分管領導審核后批準使用,用于志愿者管理、調查問卷采集及各類服務項目”;③要求社工部每年有兩篇以上市級媒體的宣傳任務;④對優秀的學生社工給予外出參觀學習交流機會;⑤同時學校也會對表現優異的學生及小組給予表彰。
1.1.3 總結分析推進
每個月月底,醫院和學院聯合組織回顧性總結分析會議,老師、學生及醫院相關部門會對包括病區服務項目、個案及小組工作進展、服務規范流程、財務運行等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解決途徑及努力方向等進行探討,年終召開總結分析會議,及時修正、不斷摸索,逐步總結出適合學生社工在醫院工作的新模式(見圖1)。

圖1 院校合作探索學生醫務社工服務模式
1.2 學生社工的招募及培養
1.2.1 招募
由學院挑選自愿參與且較為優秀的社工班學生參加項目培訓,2013年第一批4名學生是從大三年級中挑選的,由成績優異且有項目管理經驗的班干部組成的團隊,要求專業知識扎實,具有很強的發展規劃、問題評估、資源整合、專業角色扮演、過程控制和引導、溝通與協調、處理突發事件、自我調節學習、專業方法運用等社工需具備的幾項能力。團隊中一人任組長,負責總體統籌協調,其他人負責具體工作開展,但由于第一批人數較少,所以大部分工作都是大家合作完成。第二批和第三批的學生也延續了這種選拔標準,人數較之前有所增加,利于辦公室排班,分工更加細致,使得醫務社工素質的源頭有了保障。
1.2.2 培養
(1)學院培養。針對醫務社會工作者首先是社會工作者的特殊性,學院開設相關課程,側重培養其社會學、心理學、法律、個案管理、政府政策溝通技巧等社會工作相關的知識。此類內容的學習,也是社工專業學生比臨床以及轉崗的護理人員相區別的地方。尤其是個案管理和小組活動的學習,結合醫院特殊情況進行授課,即搜集特定對象(可以是一個人,一個群體如病室或病區等)各方面的客觀情況,包括家庭情況、社會地位、文化水平、職業經歷、事業成就、人際關系、思想觀念等,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找出被研究對象的心理特征及其對疾病發生、進展和療效的影響的規律。
同時,增加與醫療服務工作有契合點的相關理論學習。①“復原理論”,希望人們在經過時間轉移的過程中,人們會達到預期想象的目標。醫務社工的工作終點就是尋求患者的徹底改變,達到創傷及病變前的狀態,甚至超越之前,患者的最終理想狀態就是達到完全康復,醫務社工正是作為一種“助力器”,給予患者改變的力量[3];②“賦權理論”,是引導個人、家庭、社群和社區采取樂觀的態度,積極參與決策和通過行動來改變自己的不利處境,提升自己的權力和能力,使得整個社會的權力結構更趨公正。醫務社工在應用這個理論時即是使每個患者都相信具有自我“復元”的機會,引導患者認識到生命存在的意義,讓患者自身增強生命的意識;③“危機干預理論”,適用于人格穩定和面臨暫時困境或挫折的人,以及家庭、婚姻、兒童問題、蓄意自傷、自殺或意外傷害等情況。醫務社工利用該理論,可以部分排除患者獲知診斷結果、病程惡化等的疾病或傷害引起的危機,住院期間如適應問題、功能退化、對家人以及醫護人員的依賴、自尊心受到傷害,患病期間的焦慮與失落等引起的心理危機[4]。這些相關理論為我國醫務社會工作實務提供理論指導、概念框架、分析工具、知識體系和看待問題的基本視角,各種理論從不同方面或角度看待疾病與健康的關系,為醫務社會工作者在不同健康照顧處境下處理不同的健康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2)醫院培養。學生社工每周固定時間到醫院,由醫院醫務部、門診部、護理部、團委等部門聯合對其進行相關醫療業務知識授課,如醫療糾紛處理、法律援助、臨終關懷、門診流程、志愿者禮儀等相關內容。同時還進門急診進行實地導醫導診、病區健康教育、患者情緒安撫等相關培訓。學生社工還參與學習醫院各類大小會議及相關文件,及時了解醫院最新政策。除了醫院方組織的培訓外,同時組織學生社工外出參加省級醫務社工會議或培訓,更新最新醫務社工知識。第一批學生社工的醫院培養模式在摸索中逐步開展,第二批及第三批的培養漸成體系,且形成了以老學生帶新學生的自我培養及管理格局。
1.3 開展服務
1.3.1 志愿者日常管理
由學生社工負責醫院志愿者的日常管理,包括志愿者的招募、注冊、培訓、排班、考核及評價等工作。除了院內志愿者外,每年社工還到高校進行醫院志愿者招募并培訓。如每年安排醫學院學生參與晚間急診的志愿引導工作,每年暑期志愿者的招募、培訓及管理工作。2014年醫院有院內外志愿者2200余名,總服務時長超7000小時,由學生社工統一進行管理,既節省了醫院管理人力資源,同時也讓社工介入到醫院管理中,更好地熟悉醫院各項工作流程,并提出相關建議及意見。
1.3.2 協助醫院開展滿意度調查
患者滿意度調查是醫務社會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生社工參與調查問卷的設計,并走進門診和病區對患者進行滿意度的調查,也能針對調查結果,梳理醫院服務中的問題與不足,并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出合理化建議。除了患者滿意度調查外,學生社工還參與了職工滿意度調查、后勤服務滿意度調查等相關調查問卷的設計和調研,通過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整合,為醫院管理決策提供依據。
1.3.3 具體服務項目
(1)心理關懷與支持。進行腫瘤患者親情陪護、老年患者心理關懷、血透患者陪伴閱讀等,疏導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壓力;協調個體與社會關系,包括因疾病引發的內疚、恐慌、失望、親人間的排斥等;開展病友會活動,促進患者間的交流,鼓勵戰勝疾病的信念。開展個案跟進,引導患者調適心理,積極治療。案例:學生在2013年暑期開展了“關愛老年患者”實踐項目,在老年科、呼吸科、消化科、腎臟科等病區對老年患者進行陪護,組織病友會,同時進行個案跟蹤。
(2)協調醫患關系,增強醫患溝通和互動。案例:2015年暑期開展了“二寶來了”實踐項目,醫院門診、病房進行了關于二胎政策的相關問卷調查,同時進產房向新晉媽媽們送上康乃馨,表達敬意,請她們在手工制作的明信片上寫下對寶寶的寄語,活動尾聲制作了愛心展板,在產科病房門口進行了展示。
(3)提供社會資源鏈接,介紹經濟援助政策、聯系媒體報道尋求援助等。案例:幫助了一對常年住院的老年夫妻拍攝了一套婚紗照,實現了他們多年的夙愿。
每年暑假學生社工還會組織暑期實踐的學生志愿者們分組參與或開展各種特色項目,實踐結束后召開總結表彰會議,分組匯報成績及心得,授予優秀志愿者及團隊表彰。這些項目的開展融洽了醫患關系,成果也在相關媒體上進行了報道,大大提升了學生社工的自信心。1.4開展服務的質量評價
兩年多以來,學生醫務社工的工作在摸索中前進,服務質量評價由患者、醫院所獲得的服務效果和所經歷的服務感受兩個方面組成,同時學院對學生在此項工作中所獲得的成長也給予了評價。
1.4.1 患者評價
每年對接受醫務社工服務的病區患者及家屬進行問卷調查,患者及家屬對開展的醫務社會工作給予較高評價,滿意率達到100%。共168人接受了問卷調查,非常滿意占72.2%,滿意占27.8%。非常希望和希望以后得到社會工作者的幫助的分別為56.2%和43.8%。接受服務后患者和家屬的心情與參加項目之前相比均有所好轉,心情好多了的占80.2%,心情有些好轉的有19.8%。很多患者和家屬認為接受服務后心里充滿希望和感恩。
1.4.2 醫院評價
蘇北人民醫院對新模式下開展的醫務社會工作給予認可和高度評價,認為社工學生將社會工作理論運用到醫院服務中來,是對醫院服務的有益補充;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醫務人員主動參與醫務社會工作,提供工作場地和醫務知識指導;同時幾年來學生以老帶新,參與醫院志愿服務管理工作,也緩解了醫院管理人力資源緊張的問題。醫務人員普遍認為開展的服務融洽了醫患關系,為將來醫院改善服務質量提供了參考,希望與高校能建立長期合作,為患者及家屬提供長期醫務社會工作服務。1.4.3學院評價
高校師生在服務過程中獲得成長,他們積累了醫務社會工作實務經驗,發展了醫務社會工作實務知識體系,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養,為學生更好地進入醫療衛生機構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三年來學生所開展的項目都能在市級媒體有所報道,體現出學生醫務社會工作的成果[5]。
院校聯合培養學生醫務社工,通過以上培養環節,經兩年多來的實踐,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還有一些問題至今較難解決。
2.1 醫務社工培養進程緩慢
學生醫務社工的嘗試主要是以醫院個體為單位緩慢推進著,其推進效率和主動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醫院內部領導層面及醫護人員對醫務社工價值和作用的認識。但在大多數高校,相較于城市社區社會工作、青少年司法矯正和殘疾人社會工作等社工方向而言,醫務社工方向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地發展。一是醫院的介入難度整體來講要大于其他領域,同時有相關經驗的老師也不多,課程開展困難。
2.2 醫務社工專業知識不夠全面
雖然學生社工能在醫院接受相關醫療服務知識培訓,但與學院的系統授課相比,沒有教學大綱、教材、評價指標,負責培訓的管理人員只是經驗傳授,所以學生社工的醫務背景知識較為淺顯,當開展項目時,無法與醫務人員深度融合,隔膜感較強,所以暫時無法開展如住院健康指導、協助醫護查房等更加深入的工作。
2.3 患者及醫務人員接納程度有待提高
當學生社工進病房開展親情陪護等項目時,因為本科學生較為稚氣,會出現被患者拒絕的情況,而醫務人員也僅僅把社工職能理解為簡單的志愿者工作,對醫務社工的工作內涵和必要性缺乏認知。同時學生社工并非是醫院本院職工,所以無論是患者還是醫務人員對學生社工的接納程度都有待提高。當某個項目需要多部門協調時,常常會出現僅憑學生社工的能力而無法協調,從而導致項目無法完成的現象。
2.4 學生社工工作持續性不能保證
因為學生平時有課業要求,有寒暑假假期,所以不能保證持續在醫院進行醫務社工工作,同時學生熟悉工作的程序是由高年級帶低年級,當學生熟悉工作不久后就面臨著畢業離開,造成學生社工隊伍的不穩定。學生在社工部排班輪崗的工作模式,也會造成工作上的銜接不暢。
3.1 高校社工專業應重視醫務社工方向
高校應注重醫務社工方向,探索與醫院合作方式,普遍開授醫務社工課程,以便于學生進醫院實習或進行志愿工作時,能夠有章可循。
3.2 嘗試基金會形式給予支持
學生社工進醫院進行醫務社工服務,是在醫院尚無編制設立醫務社工崗位的情況下,所進行的嘗試,為了讓學生在醫院工作時有歸屬感,有利于學生以老帶新傳承代序,同時也便于各種服務項目的開展,因此醫院應積極與外界公益組織聯系,以基金會形式對學生社工的工作給予支持。
3.3 加大醫務社會工作的宣傳力度
通過新聞媒體充分宣傳醫務社會工作的特點及成效,將醫務社會工作專業理論體系以及其對醫院醫療服務的適用性向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做詳細的介紹,努力使醫務社會工作專業合法化。臺灣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經驗表明,政府認可并通過行政架構加以推廣是專業拓展生存空間的一條捷徑。如果能將醫務社會工作列入醫院管理及分級評比的標準之中,這將對其發展起到積極的、決定性的作用[6]。
[1]閆冰.醫務社工的中國探索[EB/OL].[2012-12-26]. http://www.gongyishibao.com/newdzb/html/2012-12/25/co ntent_4710.htm?div=-1
[2]李志強,魏煉.醫務社會工作者介入醫學人文關懷的基本路徑探討[J].醫學與社會,2015,28(9):51-53.
[3]劉嵐,孟群.我國醫務社會工作的理論基礎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11,30(5):63-65.
[4]張青,任小平.論社會工作理論在醫務社會工作實務中的應用[J].醫學與哲學,2014,35(2):43-46.
[5]秦安蘭,吳繼霞.醫務社會工作學校、醫院與社會合作模式[J].醫學與哲學,2014,35(2):47-50.
[6]湯佳,沈杏華,郭迎.醫院志愿者管理及服務創新初探[J].中國醫院,2011,15(11):76-77.
(本文編輯:閆云麗)
Thepracticeofcooperative trainmedicalsocialwork studentsin hospitalsand colleges
SHENXing-hua1,SUN Jie1,TANG Jia1,2
(1.Northern People’s HospitalofJiangsu Province,Yangzhou Jiangsu 225001,China
2.NangjingUniversityofChinese TraditionalMedcine,Nanjing Jiangsu210000,China)
Thispaperanalyzes thepresentsituationand demandsofmedicalsocialworkerstraining inour country.Takes thepracticeof cooperative trainmedical socialwork students in northern people’shospitaland Yang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so as to explorenewmodeofmedicalsocialworkers training.Italsosummarizessomeproblems in thepractice,and gives somesuggestionsthatstrengthenmedicalsocialwork training.
the cooperativepatternbetweenhospitalsand colleges,medicalsocialwork students,trainingmode
C916.2;R-05
B
1003-2800(2015)12-0760-04
2015-10-30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院級課題—搭建人文關懷平臺提升黨建工作實效(yzucms201329)
沈杏華(1971-),女,江蘇揚州人,研究員政工師,主要從事黨政及志愿者管理工作。
湯佳(1981-),女,江蘇揚州人,在讀博士研究生,館員,主要從事團務及志愿者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