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華安
摘 要:杭州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中心團委以爭創“創新型、生態型、學習型、服務型、公益型”五型團組織為重要目標,堅持黨建帶團建原則,搭建市校合作共建平臺,以紫金港下穿隧道為載體,以保民生促發展為目的,推進五型團組織建設,走出了一條新型合作共建道路。
關鍵詞:創新型;生態型;學習型;服務型;公益型;工地建團;市校聯動
紫金港路工程南起文一西路,北至留祥路,全長約2.65km,連通西溪濕地公園、浙大紫金港校區和三墩科技經濟園,是一條重要的交通截流道路,具有組織、疏解、分流進出城交通的作用。工程于2010年7月開工,至2014年12月底完工。工程道路以隧道的形式下穿整個浙大紫金港校區,投資概算11個億,是杭州市政府與浙江大學市校戰略合作項目、被列為杭州市重點工程項目,同時也是共建“和諧杭州示范區”的重點項目。
該工程建設單位城基中心團委始終圍繞“和諧共建,共享成果”的理念積極與浙江大學團組織開展市校聯動、合作共建,開展以青年思想引領、志愿服務和青年權益維護為主題的各類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主題活動,積極推進“百優”項目創建活動,在服務工程的同時促進“五型”—— 創新型、生態型、學習型、服務型、公益型團組織建設。
一、創新拓展——“工地建團”融入市校聯動
為進一步加強市校合作共贏,凝聚和服務工地團員青年,加強建筑工地團組織建設,中心立足工程建設實際,以建設、設計、施工和監理單位的團員青年為主體,建立了紫金港路(文一西路—留祥路)工程工地團支部。
中心黨委、團委、工地團支部與浙江大學各級團組織結對聯建,實現以塊為主、橫向互動、成果轉化、資源共享的良好局面,促進工地團組織與校園團組織的共贏發展;通過工地團支部對工地團員青年進行學習鍛煉、培養教育、管理服務,打造服務工地青年成長新平臺,建設工地團員青年溫馨家園。
同時,浙江大學建工學院團干部擔任紫金港路工程“工地團建指導員”,他們找準校園團建和工地團建工作之間的契合點,協助工地團支部開展團建工作,充分發掘校園團組織的行業優勢、組織優勢、人才優勢,將其應用于紫金港路工地團建工作,做好推動團組織建設的信息提供者、組織指導者和活動協助者;浙大團建指導員與紫金港路工地團組織之間形成定期溝通機制,及時交換團建信息和動態,做到雙向推動,優勢互補。
二、和諧共贏——市校溝通協作、優勢互補
紫金港路工程位于浙大紫金港校區內,在工程的不斷推進中,由于工程地理位置及施工工藝客觀條件的制約,也對浙大師生的生活作息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依托工地建團,中心與浙江大學加強聯系,深化市校和諧共建,舉辦浙江大學與紫金港路工程建設溝通座談會,聽取學校有關管理部門及學生代表對工程建設的意見及建議;浙江大學肯定紫金港路工程的重要性,對道路方案從最先高架方案改為入地方案,在根本上服務于浙江大學的戰略定位作了肯定。雙方通過此類座談會做到積極溝通,相互諒解,完善機制,共同創建“和諧杭州示范區”。
三、篤學尚行——市校共創學習型團組織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經濟迅猛發展,建設學習型組織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潮流。中心團委認識到只有更加重視和善于學習,才能始終跟上時代進步的潮流,科學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在激烈的競爭中掌握主動。
中心團委、紫金港路工地團支部以工程為載體,與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團委聯合組織學生進行民工講師團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播放了《讓子彈飛》、《殺破狼》、《建黨偉業》三部電影,邀請浙江大學教師及學生開展了《施工安全》、《衛生急救》、《法律常識》三場主題講座。活動以關懷青年農民工,提高幸福感,增進和諧社會主義建設為主題,內容選取盡量貼近民工生活。通過紅色電影的放映,引導團員青年全面學習科學發展觀,堅定青年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明確是非觀念;通過知識講座等各種富有趣味性、知識性的文娛活動,讓青年民工兄弟們能在業余時間放松身心,充實自我。
四、無微不至——關愛民工、加強服務
民工為城市創造了財富,為農村增加了收入,為城鄉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農民工進城后,背井離鄉,面臨勞動保障、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困難。中心團委、紫金港路工地團支部與浙大建工學院團委圍繞技能培訓、權益維護、情感關懷等方面,通過“夏日高溫送清涼”、“共建綠色菜園”等一系列的志愿服務為農民工排憂解難;通過“圖書漂流”活動向工地青年贈送書籍,舉辦拔河、團隊競賽游戲、紅歌合唱等活動,培養了團隊精神,結下了深厚友誼。
五、信息共享——市校團委工作網絡化
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網絡改變了以往的工作、生活、思維和管理方式,中心團委與浙大團組織采用微博聯網,以紫金港路工程項目為依托,及時發布工程進度、節點難點及施工質量等信息,定期交換工作意見,形成一個高效的共青團工作交流平臺。
參考文獻:
[1] 馬濤. 大力創建學習型團組織的幾點思考 [J]. 中國科技博覽, 2014, (26): 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