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卿
摘 要:杭州市“村”的功能突出,而“城”的功能缺失,發展中心鎮才是較切合杭州實際的發展道路,主城區與中心鎮的基礎設施應相對接。
關鍵詞:市政基礎設施;發展中心鎮;實現城鄉統籌
一、杭州郊縣中心鎮現狀
(1)鎮村不分,品質不高。杭州郊縣中心鎮的經濟實力一般都較強,大都是由早期自然村落發展而成,“村”的功能突出,而“城”的功能缺失。鎮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順勢而為,滾動發展”,定位較低,作為中心鎮的城鎮配套設施嚴重匱乏。中心鎮不僅“城市”要素缺乏,也正在失去原本的傳統文化和美麗風貌。(2)規劃無序,建設粗放。目前的中心鎮建設狀態總體上還是一種雜亂無章的自發狀態,縱使經濟較發達,不論外地人還是本地人,年輕人大多不愿意呆在鎮上生活。主要原因是集鎮生活品質的缺失,此現象更加重了大城市的擁擠、空心村的空虛兩極分化現象。而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城市化率超過80%以后,城市人口發生了逆向流動,即人口由市區向郊區回流,稱之為“逆城市化”或“郊外化”。(3)無視資源,貽誤時機。據調研走訪,目前在各基層鄉鎮,仍然抱著“不管白貓黑貓,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這一理念的人非常普遍——重經濟,輕人文;重工業,輕生態;重眼前,輕長遠。在國家層面已在構建新型城鎮化戰略部署,市級層面已在構建中心鎮建設指導藍圖的大背景下,給人的感覺是,宏偉藍圖落地太難。很多中心鎮盲目追求經濟發展、經濟數字,而近在身旁的山水資源卻無視,也不知道挖掘,錯失杭州近郊應有的“與城互動”的可持續發展良機。
二、杭州主城區現狀
(1)規劃建設品質較高。杭州作為國際風景旅游城市,主城區的規劃建設品質定位高,公共基礎設施已較完善,在國內外有一定的美譽度,吸附了市域、省域乃至國內大量的人口集聚,但隨之而來的是擁堵、尾氣、就醫就學難等城市病的顯現。(2)基礎設施建設趨于飽和。杭州市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大的項目陸續結束,逐步進入到修補、翻建等維護狀態,無論建材產能、設備產能還是人才產能都將趨于飽和、富余、閑置狀態,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轉變戰場——由城到鄉。(3)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出現冗余。隨著主城區城市建設大型項目的陸續完工,建設步調逐步放緩,人才發揮能力的舞臺有限,有吃不飽的現象,勢必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三、中心鎮應有的理性功能定位(從基礎設施方面分析)
(1)生態功能。中心鎮承擔兵頭將尾的重要角色,所謂兵頭,就是站在廣大農村的前排,所謂將尾,就是站在城市的后排,介于城市與鄉村之間,有城市的集聚特征,更有鄉村的生態特征。可以近距離、低成本實現對生活垃圾的回收及生態化、資源化利用。(2)經濟功能。中心鎮往往是一個有限區域的經濟中心、政治中心、人口中心,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對周邊鄉村的經濟輻射帶動作用較強,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主要戰場,也是就地城市化、提高生活品質等新型城鎮化重要內涵的最佳、最經濟途徑和支點。(3)宜居功能。宜居宜游應是中心鎮建設發展的核心功能定位,其強大的動力價值及區域綜合發展協調能力,決定了其將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城的經濟功能與村的生態功能兼備正是其最大優勢,精致化的中心鎮生活可以使人不僅舒適的居住生活,還可最大自由度地掌控時間,節省時間,實現高生活品質化。
四、城與鎮的辯證博弈
(1)在城與鎮之間尋找破題。中心鎮的經濟功能吃不飽,生態功能吃不完(有富余),相反,大城市的經濟功能吃不完(有富余),生態功能吃不飽。要做好“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這道選擇題,就必須破解資源失衡分布的問題,從促進大中小城市平衡發展上找尋答案。(2)城與鎮的命運休戚與共。大城市利用自身優勢向周邊地區和廣大農村地區進行輻射,帶動郊區、農村一起發展,,我們的城鎮化不能搞成孤島式的城鎮,杭州周邊的鄉鎮可為城市空間拓展、布局優化、功能重構提供保障支撐。
五、主城的基礎設施建設模式在中心鎮延伸的必要性
(1)城鄉一體化建設需要。城鄉一體化不僅僅是城鄉發展水平上的一體化,在某一地區基礎設施領域也應實現一體化的建設品質,力求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走出杭州特色。樹立全域規劃理念,把城鄉作為整體進行統籌謀劃,推進各級各類規劃城鄉全覆蓋,實現杭州元素、符號的縣域、鎮域廣覆蓋。(2)轉變產能的需要。這包括建材的產能、建筑設備的產能、建設人才的產能,這些產能在杭州主城區都已出現過剩現象。在杭州推動主城的基礎設施建設模式向周邊中心鎮延伸轉移應該說時間已經成熟, 做好承接“規劃建設品質的轉移普及”已水到渠成。這也是為其他產業的轉移奠定基礎。(3)生態宜居的需要。優化城市框架,拓寬發展空間,完善開發功能,創建生態宜居環境,急需構建現代化城鄉基礎設施網絡。杭州地區大中小城市皆具,各類資源便于整合。樹立“環境投入是回報率最高的生產性投入”這一理念,無論城鄉,打造低碳經濟、低碳城市、低碳生活,建設“清潔、親水、清凈、綠色、無視覺污染”的生態型宜居環境,是適應新常態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