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摘 要:在論證混沌學是優化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設計有效工具的基礎上,從混沌學的視角出發,試圖重新設計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結構,建立“信息處理與服務中心-主體單元網格-社會評估與監督中心”的主體網絡模式,提出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設計要更加凸顯整體性的頂層設計以避免“碎片化”管理傾向,要更加強調靈敏化的反映運行機制以避免“組織僵化”的科層化取向,要更加注重公開透明的責任機制以避免“暗箱操作”的問責困境等可行性對策建議。
關鍵詞:混沌學;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設計
一、混沌學是實現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設計優化的有效工具
混沌學(Chaos)是一個嶄新的科學領域,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混沌學,并在分析蝴蝶效應時所說:“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可能會引起一場龍卷風。”混沌學,揭示了簡單性與復雜性、規律性與隨機性之間的微妙關系;它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確定的、遵循著基本物理法則的世界,同時又是一個無序的、復雜的、不可預知的世界;它告訴我們,可預測性是罕見的;它揭示了將復雜現象簡化的可能性,而且在復雜性的各個層面,我們對未來的理解和預測有著先天的局限。[1]因此,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設計應在復雜性層面探討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不能以“網格”為“層級增量”而把問題復雜化,也不能忽略部分對整體的影響。
混沌學講究整體性考慮有利于從系統層面優化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設計。它認為,很少有事物能獨立存在,在考慮事物新用途的同時,要注重后備系統的開發和協調改進。因此,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設計要始終把網格化管理當作一個整體,充分考慮其他相關因素的影響,注重新的組織結構后備系統的開發、注重與社會管理體制機制的有效適應、與現有資源和“地方特色”的適度契合等。
混沌學注重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有利于從微觀運行層面凸顯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的無縫化、信息化和靈敏化設計。在混沌中,微小的混亂和變化都是至關重要的,混沌的本質就是系統的長期行為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這就要求,設計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也要注意“初始條件”,尤其是無縫化、信息化和靈敏化建設。
混沌學傾向于觀察和研究不穩定的非周期行為有利于從應急管理角度強化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設計的例外原則和非常規設計理念。不穩定的非周期行為非常復雜,它從不重復自身,因而也就不可能被準確地預測。
二、目前網格化管理組織設計存在的問題分析
如下圖所示,傳統的社區管理形成了“區—街道—社區”的三級層級模式,而社區網格化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范式,從各地實踐和學界研究的情況來看,逐漸形成了“區—街道—社區—網格”的四級層級模式。
(一)組織劃分標準:簡單化。在社區網格化管理具體實踐中,各地在劃分網格方面,多是以單一的如家庭、人數、區域等標準進行劃分。2007年5月,重慶市巫溪縣采取以縣城主街為網格的標準進行第一次劃分。缺乏綜合考量的劃分標準不僅會加大網格化管理難度,而且使其無法與現有體制機制有效銜接。
(二)組織性質定位:層級增量。一般意義上,社區網格化是將社區行政性地劃分成單元網格,在傳統組織結構的基礎上,將“網格”這一層級的性質定位為層級增量。但社區網格化管理并非要求創造新的層級組織。層級增量這樣的組織性質定位,將會形成一種負強化作用機制:一是層級增加,組織運行成本必然隨之相應增加;二是在“行政命令式”組織體系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層級也就增加了信息在層級之間流通的時間,將會錯過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
(三)組織功能界定:“行政化”傾向。社區網格化管理中,“四級層級”中的網格會被作為這一行政模式的運作末端,以接受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承擔政府管理部門下達的行政任務,如政府職能范圍內的治安巡防、政策宣傳等工作。社區網格化管理的“行政化”傾向,嚴重制約了網格作為社區管理單元的功能發揮。網格化管理必須處理好“行政性”與“社會性”的關系,尋找“政府治理”與“社區自治”之間有效的聯結點。
(四)組織交流溝通:單向度。一般而言,組織交流溝通分為三種,即鏈式溝通、雙向溝通、網式溝通。目前,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設計,大多是單向度溝通結構。這種依層級向上反映和溝通的結構忽略了溝通的內涵和反饋的價值所在。溝通是講求“相互”的,缺少“反應”這一環節的組織溝通,將容易流于形式、變得“畸形”。就現實情況來看,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設計最好的選擇便是網式溝通,以實現層級內部、層級與層級間的直接有效溝通。
三、運用混沌學優化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設計的對策建議
組織設計的優化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涉及多方面綜合考慮。運用混沌學優化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設計,必須科學地把混沌學“應有”之理論觀點與當前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設計“實然”之實際問題密切結合起來。
(一)凸顯整體性的頂層設計以避免“碎片化”管理傾向。(1)利益考量的整體性。從利益考量的整體性出發,以實現和增進公共利益為鵠的,統籌協調社會公共利益、地區利益、地方政府及部門利益、單元網格利益和社區居民利益,實現多種主體的利益共享多贏;注重強調不同群體利益需要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及同一群體利益需求層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同時注意把握社區居民潛在的多樣化的利益取向;保證群眾的利益訴求表達有制度化的渠道和途徑,以及群眾利益受侵犯以后有相應的救濟和保障制度。(2)管理過程的整體性。綜觀各地近年來的創新實踐,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從行政力量的一元化管理轉向多元主體的復合治理。混沌學對具體細節和初始條件的關注,要求把社區管理主體、管理客體、參與機制等主客觀要素都納入組織設計的考量范圍之內,實現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和管理,強調充分調動和發揮管理主體、客體參與社區管理的主動性、完全性和創造性,建立健全網格對象主動參與的協商管理機制。(3)網格劃分標準的整體性。網格劃分標準的整體性,并非具體標準的完全一致性,而是一種基于整體性思維基礎上的劃分理念,要避免“爭利益”和“推麻煩”的情況,科學確定管理幅度和管理規模。此外,要充分考慮三個層次的規定性,一是物質硬件方面的規定性;二是法律制度的規定性,注重正式的制度依賴和非正式的文化習俗;三是精神文化層面的規定性,考慮心理需求、精神追求和宗教文化等差異,創新社區管理為“管理于人心的社會管理機制”,并將這三方面規定性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整體性的標準設計。
(二)強調靈敏化的反映運行機制以避免“組織僵化”的科層化取向。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設計應是縱向層級和橫向部門結構的博弈行為和結構性變遷,是縱向和橫向結構變革的有機統一,結構變革的根本性變化必然指向新模式的產生。基于混沌學的視角,我們試圖對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進行重新設計和評價,建立“信息處理與服務中心—主體單元網格—社會評估與監督中心”的主體網絡模式(如下圖3所示)。
(1)建立健全非科層化的新型治理模式。該模式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信息處理與服務中心,可以借鑒現有政務服務中心的模式和機制,結合專業項目團隊治理模式來構建社區信息集成的公共平臺;二是獨立的主體單元網格,配備具有自治功能的治理小組負責對其職責和能力范圍之內的公共事務進行綜合管理;三是社會評估與監督中心,其職能主要包括監督信息處理中心和獨立單元網格的工作,在監督評估過程中改進工作模式和提高工作效率。(2)建立健全高度靈敏化的溝通模式。這種溝通模式不同于傳統單向度的溝通模式,它要求一種基于多元、民主、平等、高效等理念之上的網式溝通,并依據網式溝通構建扁平化工作機制,減少管理層級,迅速解決問題,做到能夠解決的問題就當即解決,無法解決的問題就立即直接反映到信息處理與服務中心,由信息處理與服務中心統籌應對,快速回應社區居民需求。(3)加強社區管理信息化建設。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幾乎改變了傳統意義上時間和空間的內涵與形式。這就要求大量引進專業化的信息建設和維護人才,在有人才保證的基礎上,積極依托各類信息化平臺,形成一套具有信息采集、流程管理、動態管控、綜合研判、指揮調度等功能的的管理信息系統。同時,要構建反應靈敏的“上下銜接、上下聯動”的信息溝通反饋機制,注重收集社區居民的反饋意見。
(三)注重公開透明的責任機制以避免“暗箱操作”的問責困境。(1)科學劃分信息處理與服務中心和主體單元網格的管理權限和管理職責。信息處理與服務中心負責統籌全局、掌握全局,職能范圍一般覆蓋整合各類資源、協調各方力量等宏觀指導性的一些工作;主體單元網格則主要承擔和協助做好網格區域內的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糾紛化解、安全隱患排查、重點人員幫教、政策法規宣傳等具體的服務和管理工作,以避免出現“責任盲區”、“缺位越位”和“各自為政”等現象。(2)確定主體單元網格的負責人,把責任確定到人。在“定格、定員、定責”的運作模式下,要明確單元網格獨立的主體地位,發揮單元網格的主體精神,爭取“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一般來說,網格管理員都是從社區工作者、社區民警、大學生村官、法律工作者等人員中擇優選擇出來的。明確網格管理員的職責義務,使之“在其位謀其政”,有利于避免“一竹篙打一船人”和“只拍蒼蠅不打老虎”,保證各項責任的真正落實,問責到人。(3)以管理的信息化推進信息的公開化,以信息的公開化保障問責的透明化。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管理手段已不再適應目前社區管理面臨的新要求、新標準和新挑戰。因此,要始終堅持權責一致的原則,實行自我問責與組織問責并舉,提高問責制度的公信力,明確誰來問責和向誰負責,建立起長效機制并使之制度化,以防流于形式。說到底,就是要保證群眾的監督權,使一切公共權力的行使都處在群眾的監督之下,把“權力關進籠子”,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參考文獻:
[1] [英]扎奧丁·薩德爾,艾沃納·艾布拉姆斯.視讀混沌學[M].孫文龍譯,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2009:2-7.
[2] 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中共舟山市委宣傳部.網格化管理 組團式服務—舟山市基層社會管理模式的新探索[J].求是,2010(2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