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志龍
摘 要:雖然信息管理專業涉及學科較多,符合當前潮流趨勢的發展需要,各大高校也都競相開設該類學科,但是對于信息管理專業的定位尚不明確,專業特長也并不突出。本文主要從信息管理專業特長的概述出發,探析信息管理人才專業特長。
關鍵詞:信息管理教育;人才專業特長
前言:如今各大高校的信息管理專業都是圖書情報院系更名而來,雖然是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改革,但是在更名之后,信息管理專業的教育發展卻不太樂觀,專業定位不準,課程體系性不強是當前信息管理專業的突出問題,如何整頓信息管理專業,如何突出專業特長,更好的建設信息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特長是信息管理專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專業特長的概述
專業能力與一般能力相對,是從事某項工作的特殊能力,除了基本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之外,還要對其從事工作具備專業性知識和特殊的能力。而專業特長與專業能力相關,是指專業的特殊性,指專業人員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中有精湛的技藝和特殊的專長。
構建專業特長必須具備以下幾點特征:首先,應具有獨特性,專業特長必須要具備獨特鮮明的特性,是“別人”所不能比擬的,這樣才能更好的獲得公眾的認知。其次,專業特長應具有不可替代性,在當前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要想“獨樹一幟”,就必須要具備別人不能取代、模仿的特點,這樣才能保持較為鮮明的角色,更能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然后,專業特長還必須要具備持續發展性,專業技能雖然是對專業知識固有的嫻熟的技巧,但是也必須要“與時俱進”,要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而不斷調整、創新,這樣才能更好的立于不敗之地。最后,應具有協同性,雖然專業特長是“獨樹一幟”的,但是還要保持與其他專業和其他競爭對象的協同性,追求相關專業間的差異和互補[1]。
二、信息管理人才專業特長探析
(一)對信息環境的認知能力。信息管理專業人員必須要對信息環境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及時掌握環境的變化以及發展特點,了解信息傳播對社會以及各行業組織產生的影響。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必須要全面掌握信息資源的生成、傳播以及各類信息的特點,并篩選出有效的信息數據,對各類信息能夠做出合理的判斷和評價[2]。
(二) 信息組織能力。信息組織能力主要是指信息管理的專業人員必須要具備對各類信息資源進行感知、傳輸、處理和決策的能力。即,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遞信息以及利用信息。專業人員必須要提高信息組織能力,可以根據各類信息資源的特征以及用戶的要求利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做出合理的排序、篩選等,從而收錄有效信息,提高對信息的利用效率。
(三)信息檢索能力。信息檢索能力指的是信息管理人員需對各類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檢索,從而篩選出有用的信息數據。信息管理專業人員必須要掌握信息檢索的相關理論和方法,且需具備對各類信息的檢索能力,根據用戶的需求,提供全面而準確的檢索服務。
(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分析能力是指信息管理人員需對掌握的信息資源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斷,利用數學、統計學等相關科學方法從而對傳輸中的信息數據做出科學合理的定量描述,并揭示社會信息交流的內在特征,更好的優化信息資源的配置。信息管理人員還必須根據用戶的要求,對各類信息資源加以收集、整理、鑒別、評價等,從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數據,并加工整理成增值信息,提供優質的信息支持服務。
(五)信息系統的設計能力。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信息管理的專業人員必須要掌握現代化的信息管理技術和工具,并能高效開發信息資源。要想掌握現代化的信息管理技術,就必須要熟悉計算機各類軟件以及主要設備,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原理及其性能,還需具備數據庫的基本知識以及管理系統的安裝、維護等。信息管理人員還必須要具備設計信息系統的能力,對信息系統的開發、管理以及系統運營的狀態、安全等問題都應進行良好的掌控和管理。在信息系統運行的過程中,必須要隨時進行監控,對于出現的問題要合理解決,并提出修改意見。信息管理專業人員必須要保證信息系統運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對于出現的問題應給予正確的應對策略,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
(六)打造專業特長的獨特性。專業特長是在專業能力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精湛技藝,是別人所不能比擬的,其獨特性是提高競爭力的重要特征。因此,信息管理專業人員要想更好的發展下去,就必須要注重打造專業特長的獨特性。在打造專業特長的獨特性,要注重研究信息、人與技術之間的關系,不能只強調突出其中任何一方,應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打造信息管理專業特長的獨特性,才能更好的提高信息管理專業人員的競爭力,更好的發展信息管理專業。
結束語:綜上所述,隨著當前社會的發展潮流的趨勢,信息管理專業必須要盡快變革,注重突出信息管理的專業特長,更好的建設信息管理專業的人才特長,提高信息管理專業人員的競爭力,讓他們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良好的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 符紹宏,黃國彬.信息管理人才專業特長初探[J].信息素養與教育,2013,(1):11-12.
[2] 黃偉.基于就業導向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外企業家,2011,(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