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薈清
一、前言
第十二屆中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修訂后的《環境保護法》,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深入貫徹了中央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結合了我國的實際情況,最大限度地吸納了來自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是現階段環境保護方面最有力度的法律文件。隨著我國面臨的環境保護形勢十分嚴峻,人民群眾要求嚴厲打擊破壞環境行為和改善環境質量的呼聲極高,新《環境保護法》的出臺和實施將為保護生態環境和防止環境污染注入一劑強心針。
二、環境保護法的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初期階段,法治思想在中國的大環境也仍處于萌芽階段,1978年中國修訂了憲法,其中規定的“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奠定了國家環境保護的憲法基礎。當時的中國并沒有一部以環境保護為主體的部門法,只有1979年9月13日通過的《環境保護法(試行)》。
1989年12月頒布并實施了《環境保護法》,于內頒布并實施了《海洋環境保護法》等重要法律、法規和規章。對外積極進行環境外交,參加了《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等重要國際環境公約和協定,還與日本等周邊國家簽署了《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議》等雙邊環保協定。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召開,確認了可持續發展的法律地位,會后,中國提出要建立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法體系,自1999年《憲法》采納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環境保護在立法方面多管齊下,頒布了多個綜合性立法文件與專門部門法,實現了環境犯罪立法模式的重大突破。2011年年初,環保法的修訂被列入當年的立法工作計劃中。2012年8月31日,《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公布。 2013年6月的草案第二稿公布,與第一稿相比環保法的修訂明顯進入大修大改模式。2014年1月7日,環境保護部與全國31個省(區、市)簽署了《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為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跨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具體包括明確分配了各地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和重點工作任務,明確考核PM2.5年均濃度下降指標,還包括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主要的任務措施。4月17日,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披露了歷時八年進行的全國性土壤污染情況,直接揭示了各區域較為突出的土壤污染問題。而2014年最值得關注的環保問題事件之一,新環保法頒布。于2014年4月24日通過的《環保法修訂案》是我國環境領域“基本法”25年來的首次修訂,新法已經于2015年1月1日施行。這部新法甫一出臺,就被評價為“史上最嚴環境法”,也被稱為是“長了牙齒的法律”。
三、新環境法的內涵
(一)新建立了公共監測預警機制。新版《環境保護法》規定了:國家建立及安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鼓勵和組織開展環境質量對公眾健康影響的研究,采取措施預防和控制與環境污染有關的疾病。國家建立環境污染公共檢測預警的機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環境污染公共預警機制,組織制定預警方案,環境受到污染,可能影響公眾健康和環境安全時,依法及時公布預警信息,啟動應急措施。
(二)新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生態紅線”是繼“18億畝耕地紅線”后又一條被提到國家層面的“生命線”。劃定生態紅線的本質含義首先是區域地理上的紅線,第二是環境質量的紅線,第三是資源消耗的上限,最后一個是污染物排放量的最低限。
(三)擴大了環境公益訴訟主體。對于環境公益訴訟的訴訟主體,尤其是起訴人,一直都有所爭議。起訴人是否能有直接利益相關性?起訴結果受惠益是否具有公共性?到底有哪些條件的個人或組織有法定的起訴權?國際上對訴訟主體的要求是由環境公益訴訟的性質和作用來決定的,要求起訴主體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和訴訟能力與較好的社會公信力,或是一些旨在專門致力于從事公益性環境保護工作,不謀求經濟利益的社會組織,才具有提起公益訴訟的資格。新法開放了起訴限制,很好地回應了全社會的熱切關注。
(四)設立按日計罰無上限。在中國現行的行政法規體系中,如此按日計罰無上限的罰款方式是一個創新性的行政處罰方式,針對的就是違規企業曾經“取暴利舍小罰”的不法心理。按日計罰的目的首先在于消除違法帶來的非法收益,建立起正確地激勵導向,有利于促進全社會首發氛圍的形成,其次維護了法律尊嚴,對違法行為的罰即是對守法行為的賞,實現了“賞罰平衡”,最后維護了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可在保證環境標準得到遵守的前提下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環保部門今后在決定罰款時,要考慮企業污染防治設施的運行成本、違法行為造成的危害后果及違法所得等因素,加大違法成本,才能從本質層面上解決企業拒不改正超標問題等較為常見的違法問題。
(五)明確政府管理的新職責。新法第二十四條與舊法相比,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對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職責,規定了政府的權利與義務,第六十八條也針對履職缺位和不到位的官員,對于領導干部虛報、謊報、瞞報污染情況,將會引咎辭職。出現環境違法事件,造成嚴重后果的,地方政府分管領導、環保部門等監管部門主要負責人,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新法不僅動員了公眾的力量,從根本上治理了違規企業,也從政府層面上加以約束,確立層層遞進多重的監督機制,明確了政府的保護監督管理職責,從官方的角度表明了立場,上下一心貫徹落實新法主旨,讓官方和民間站在同一立場上共同抗擊環境污染,讓手中有實權的人有權利有義務真正運用實權,就能使環境污染的治理方案更有效率更有威懾力。
四、新環境法的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環境法理論體系的完善。環保需要學者們的跨界研
究,不僅要精通自己領域的專業知識,還要廣泛涉獵,民法、商法、刑法等部門法一個都不能落下。而跨界的環保問題不僅帶給學者們對自己要求的提高,更在法律層面為他們出了一道難題,那就是如何使環境法跨界與其他法律相配套,以及完善環保專業法律體系和提高環保法地位。環保法中涉及到得環保問題,絕不可能只由這部法就能解決,大多數情況都與民法、商法、刑法等其他法律有交叉。要徹底貫徹落實環保法的法律法規,需要其他法律的理論支撐,要完全體會環保法的思維理念,也需要讓環保概念也融入到其他法律的理論中去。
(二)環境法的研究要面向社會面向實際。環境研究的是現實中真正存在的環境保護與改善的問題,那就必須立足于實際,在實踐中研究。環境法學研究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理論制度研究、現實實地探究、理論與現實適配問題。要想真正推動環境法發展,就必須面向社會扎根實際,深入到作坊工廠之中,田野溝壑之間。
(三)環境的保護和治理與經濟發展的平衡。環境污染問題可以說是發展的副產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環境卻在不斷惡化,2007年中共十七大后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科學發展、生態文明、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成為衡量我國經濟和社會是否科學發展、發展是否和諧的重要判斷標準。環境污染治理需要全社會的積極響應,需要足夠的推動力,政府會對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的保護和治理發布怎樣的政策,仍牽動著全社會的心。
總結:中國的環保問題,在有中國特色的同時,其實更是世界性的問題。一個國家在工業化的進程中,難免都會碰到如環境污染這般副作用性質的阻礙,這幾乎是不可能避免的。可喜的是在如今這個環境保護新時代,我們有著非常好的環境保護大氛圍,以新環境法作為指引,建立了公共監測預警機制,新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擴大了環境公益訴訟主體,設立了按日計罰無上限的處罰方式,明確了政府管理的新職責,從各方面入手強勢實行。而新法的實施總不是一帆風順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理論研究、實踐落實都還有較大進步空間,但有了政府的支持,政策的引導與民眾的大力支持,新環境法定能帶領人民走向新的環保時代。
參考文獻:
[1] 常紀文.三十年中國環境法治的理論與實踐[A].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法學研究所.2009.
[2] 王磊磊. 新環保法立法揭秘:2次征民意4次審議創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