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賀英承德市竹林寺小學
親歷實踐活動感悟團結合作
——班主任工作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點滴體會
汪賀英
承德市竹林寺小學
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注重人格的完善和發展,轉變教育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主題。以主動學習為核心的教育操作策略要求教師把教育與學生認知結構中的經驗聯系起來。而小學生知識、經驗比較少,認知能力差,自我評價一般高于客觀評價。現在又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倍受寵溺,很容易導致凡事以自我為出發點的錯誤觀念和行為。為了激發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培養團結合作精神,充分體現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在教育活動中的指導、幫助和促進作用。我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小學生比較注意看到自己的優點,喜歡突出自己,嚴重者以自我為中心,往往輕視別的學生。因此,我注意把握學生心理,創造合適的機會,設計有合作的活動,讓學生置身其中,誘發其情感體驗,喚起其團結合作的意識。促進學生互相尊重,互相肯定,互相關心。比如學校舉行越野賽,我及時讓班隊干部組織召開動員會,確立“人人參與,保二爭一”的奮斗目標。“備戰”工作全面展開:體育健將組成業訓隊早晚訓練;宣傳小組做好班級金牌榜,并在板報上設置“越野賽倒記時”牌;手工小組自制了金、銀、銅牌和獎品;班級智慧點子小組創意設計了吉祥物;其余的學生組成后勤服務隊和拉拉隊。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學生群情振奮,人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活動中。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互相鼓勵,互相支持。學生火熱的激情點燃了集體創造的火花。“總分第一”和“精神文明”兩塊獎牌讓學生們的期盼和努力碩果累累,孩子們一起分享著成功的喜悅。這種做法的意義在于不但激發了學生的潛能,張揚了個性,而且促使學生開始關注別人,肯定別人,克服了以自我為中心帶來的弊端,喚起了與他人團結合作的強烈愿望。
教育實踐活動是以豐富學生的各種體驗,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的活動。只有有針對性地設計教育實踐活動,使教育實踐活動更切合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充分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更好的實現教育目的和效果。所以,我有效地利用教育資源,創新地組織教育實踐活動,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經受團結合作精神的洗禮。使團結合作觀念在體驗中生成并加強。為了向教師節獻禮,我建議學生送一份特別的、有意義的、能代表全班學生心聲的禮物。于是,孩子們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編寫了一本歌頌本校教師的《園丁頌》。那流暢的文筆、工整的字跡、精美的插圖、富有象征意義的封面設計,贏得了領導和教師的贊賞。這份禮物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團結合作的象征。它凝聚著每一個孩子的汗水,寄托著班里所有孩子的深情。在創意、采訪、創作、抄寫、繪圖、設計、裝訂等一系列活動中,為了一個共同的心愿,孩子們以極大的熱情分工合作,各盡所能,各展所長。不但顯示了自我存在的價值,而且深切地體驗到集體的溫暖和團結的力量。團結合作的觀念逐漸增強。
教育實踐活動既要有出發點還要有落腳點。所以及時捕捉、有效利用隨時出現的教育契機,有意識的強化教育目的,會使教育效果更加顯著。有一次學校要把煤運到倉庫中,由于門窄人多,進出不方便。我權利下放,讓學生們自己出點子,想辦法。最后大家排成“一”字長蛇陣,進行運煤接力。庫房里的活又臟又累,大家還實行了崗位輪換。誰都爭著要進“化裝室”做一次“美容”。同學們齊心協力、省時省力地完成了任務。“每一塊煤都是我運的,每一塊煤都是大家運的。”孩子們再一次體驗到了團結合作的樂趣,收獲了集體勞動創造的成果。隨后我抓住契機在班里搞了一次征文比賽,孩子們孩子們不但明白了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的道理,還認識到:有時要做好一件事情,在集體中互相幫助,通力協作是必不可少的。
優化育人環境,營造良好氛圍對學生團結合作觀念的形成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和感染作用。所以,我提倡樹立合作共事理念,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使學生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親其師,信其道”。首先要平等、民主的和學生相處,處理班級事物要善于傾聽,尊重孩子的正確想法和做法。不要高高在上、指手劃腳、搞一言堂,而要“趁機”和學生共同經歷、參與其中。其效果遠勝于苦口婆心的說教。記得在一次活動課上,一個同學不小心碰翻了墨水,染臟了另一個孩子新穿的白襯衣。當時一個孩子嚇傻了,一個孩子急哭了。怎么辦?“趕快洗,時間長了洗不掉!”“用洗滌靈管用。”“用饅頭和米飯揉搓,可以除去墨水的痕跡。”你一言,我一語,孩子們的辦法還真多。說干就干:換衣服的、找盆的、打水的、拿饅頭米飯的、找洗衣粉的……大家忙而不亂。當學生把煥然一新的襯衣從水中拎起高興地喊:“同學們,咱們共同勞動的成果出來了!”教室一片歡呼,仿佛大家剛剛打了一場勝仗。其次,我還注意與其他教師互相學習,團結協作,充分發揮集體教育的作用。并努力溝通與家庭、社會的聯系,形成教育合力,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隨令不從。”和諧的人際關系,團結務實的工作作風,影響感化著學生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
通過多種實踐活動,豐富了學生的各種體驗,溝通了同學之間的感情,促進了學生相互之間的了解和信賴。使團結合作的精神發乎于情,深入于心。這樣富有朝氣、富有生機的教育效果深深扎根于生活實踐中。學生只有在這種動態多維的空間里,才能把心靈的感悟轉化成精神產品,進而轉化成前進的動力。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教人做人。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多給孩子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吧!讓他們從中獲得思想的啟迪,個性的發展,人格的完善。使他們成為真正健康而豐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