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禮軍江西省鉛山縣青溪中學
談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
劉禮軍
江西省鉛山縣青溪中學
人的內心有一種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我們每位教師,要善于誘發學生產生自我實現的需求,多給他們一些思維創造的時間和空間,為他們創設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教學關系。只有認知發展的積極活動,才能釋放創造潛能,驅動主體去發現真理。
初中數學;探究式;意識
探究式學習提倡“以學生發展為本”、“強調科學探究過程”的課程理念,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讓學生親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如何在現有條件下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以新課程的理念指導和改進我們的教學,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探究學習機會,使他們能夠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自主地獲取科學知識,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是每位教學工作者應該探索而急待解決的問題。如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我談幾點粗淺認識。
數學是思維的科學,即使不作數學研究,只是看看書與論文,要理解數學證明,也只有一步一步循著走,因為這一過程不只是確認證明沒有錯誤,還是自己重新嘗試進行思考試驗的過程,只有在這一過程中才能產生深刻的體驗。否則只看看定理而跳過證明,一冊書可能很快就能看完,但結果是幾乎一無所知。學習數學,理解數學似乎沒有其他的辦法,只有啟動心靈進行思考試驗才能實現再認識、再理解、再創造。例如,平行符號“//”的使用,讓學生做一個思想實驗,若用“=”或“‖”等其他符號,甚至不用符號表示平行,會是什么情形,從而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符號的妙處。
數學的創造性需要想象,在數學發現活動中往往是以猜想的形式呈現。想象能使人開拓嶄新的思路,開創新的探索方向和研究領域,提出新的假設和理論。眾所周知,微積分的發現是十七世紀最偉大的數學成果,它是牛頓在許多數學家長期研究求切線斜率、求瞬時速度和研究曲邊形面積求法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形成了粗糙而可貴的最初思想的。這種發現是基于幾何的直觀和物理見解,并不是邏輯推理的結果。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要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必須使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比如,在《打折銷售》這一節,如果課堂上就單純地出示例題,然后分析題意,給出解答過程,接著再模仿練習。最后幫學生總結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可能學生未必有多大興趣。但假若我們設計一個課堂活動,讓學生模擬商店的從進貨、定價、促銷到賣出的全過程,學生一定會樂于去對打折銷售的過程進行分析、計算。而且在此過程中,學生也自然會聯想到各個環節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標價與銷量的關系,進價、標價、售價與打折和利潤之間的關系,這樣需要學生鞏固、提高的知識可能自然就解決了。由此可見,創設數學問題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問題化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生融入到學習情境之后,我們還要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探索、交流的整個過程。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求的是尊重個體的差異,面向的是全體學生,且學習狀態的開放性是現代課堂教與學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課堂成為“動態的集合”,讓更多的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這樣,我們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應注意給學生提供協作交流的素材和機會。從而調動學生展現自己的積極性,加強合作交流,提高學生問題化能力。
探究性學習關注的不是探究成果的大小,探究水平的高低,而是注重探究的過程性、內容的豐富性和方法的多樣性。強調學生學會收集、分析、歸納及整理資料,學會整理反饋信息;注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標新立異。在探究過程中,充分淡化結論的正與誤,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評價實行多元化,“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教師不僅關注學生學到的知識、技能,更注重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價值觀。堅持指導性和激勵性的評價原則,使評價貫穿于整個活動過程,通過評價指導學生的探究,注意使用激勵性語言,既使學生普遍獲得成功的體驗,也使學生看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在評價標準上,體現開放性,不求結論的標準化、惟一化,激勵學生獨立思考,有所創新。采用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評價方式:如可以采用辯論會式的評價方式進行自評和互評;可以將探究成果在展覽廳中展示,并記錄進學生檔案,使學生在分享成果的同時增強榮譽感;還可以將探究成果經篩選參加青少年科學實踐活動及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的評選,讓專家、媒體等也參加評價,擴大評價活動的范圍,促進激勵機制的形成。
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要讓學生做教學活動的主人,激發學生內驅力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從根本上促進學生認識、能力、個性的發展,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鉆研與同學的合作,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為學生終生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