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鋒河北省辛集市辛集鎮第五小學
如何優化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
劉占鋒
河北省辛集市辛集鎮第五小學
品德與社會課程在新課改中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呈現在我們面前,新課程更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兒童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受到道德品質的教育。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盡情為學生安排充實、豐富的活動,給予充分表現的機會,不斷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在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行判斷、共同評價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認識的內化,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優化品德與社會教學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教師不僅要以高尚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學生,而且要有一顆愛心。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愛心,學生才能從心底里親近你,尊敬你,有了愛心還要有耐心。這種愛心和耐心常常體現在教學上。同時責任心是一名教師的責任感,要時時刻刻想著自己肩負的責任。也許有少數教師自認為自己的責任心夠強了:我兢兢業業教好自己負責的本學科就好了,僅僅把教育看成是完全等同于傳授知識,其實教育本身的內涵是豐富的,決非僅僅是傳授知識即使不是班主任,但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不僅是班主任的責任,而且是每個教師的責任。
品德與社會課教材,不同于其它教材,它每一課都配有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的插圖,這些插圖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對課文直觀,形象地補充說明。因此,在教學時,可靈活引用這些插圖,既要學生弄清圖意,又要讓他們用流利的語言把圖的意思表達出來,最好能讓學生通過這些圖談自己的感想和體會,這樣做效果會更好。要想使品德與社會課生動活潑,寓教于樂,多媒體教學必不可少。它可以充分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激發學生的熱情,能從感情上叩擊學生的心弦,發動學生主動作用,讓品德與社會課同磁石吸鐵一樣牢牢地吸引住學生的心。
激發興趣,這給教師提出了要求,即教師在上品德與社會課時,要改進過去墨守成規“死教書,硬灌輸”,“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要想方設法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經常采取“討論法”“對話法”“讓學生說”等教學方式。教學中要想盡辦法擺脫應試教育的束,開拓創新,開展一些對話課、討論課、辯論課,多搞一些社會調查,多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闡明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實際操作,到實際中去鍛煉,在活動中理解品德與社會理論。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小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這是新課程標準對品德與社會的課程性質的定義。我們通過對教材的研究,結合新課標精神,發現這個學科具有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開放性的特點。品德與社會要重視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的心態,教師要抓住學生童年生活的價值,將德育活動滲透到兒童的生活中,實現教材與生活的有效結合,從而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學習的模型,促進能力的發展。通過對教材的研究,我們發現品德與社會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背景,通過各類和兒童生活相關的活動為載體,學生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會有親切的感受,容易和教材產生共鳴。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時,不能通過簡單的說教,單一的利用教材,而應該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將實際生活中富有教育意義的內容設計成活動教學的內容,通過搭建平臺,將教材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機結合,從而突出教材的生活性,讓低年級的學生在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方面得以發展。
對話教學就是在民主平等的教學中、尊重信任的氛圍中,通過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相互對話,在師生經驗共享中創造知識和教學意義,從而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教學形態。因此,對話是師生通過平等溝通,主動而富有個性精神地認識生活以及教材的活動。在對話中,學生被充分地視為具有獨立生活見解的個體,教學則成為真正構建道德認知的過程。這樣,學生對生活的討論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要內容,他們因此而由衷地、現實地認識生活,并提高道德認識和行為能力。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搭建開放互動的對話平臺,會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加發散,胸襟更加寬廣,創意更加涌動,參與意識也更加強烈。可以組織辯論,也可以進行模擬演練等為學生搭建對話平臺。課前預設與課中生成是師生其同完成的創造性活動,課前預設必須有很強的情景性和開放性,教師需要根據掌握的學情,加上自己的經驗進行構思。課中的“生成”不是沒有導向的自然生成,而是有方向、有目標的價值引導下的自主建構,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靈活實施預案來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的對話互動,從而構建新的認識,新的經驗,新的情感的過程。
學生生活的現實性,決定了品德與社會教學應該關注和反映學生生活的真實性。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緊扣教學目標,想方設法去創造符合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讓孩子們自主探究,合作發現,培養生活能力,提高道德水準,做適合于現代社會需要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