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



壓力大對心理健康必然不利,現在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發現,壓力大對生理的各個方面也都有影響。或許我們該這么想,有時候某些不適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減輕壓力。那么,有哪些不適是壓力造成的呢?
壓力帶來的問題
體重每年增加5千克
美國“網絡醫生”網站報道,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精神病學和心理學家珍妮絲·吉科爾特·格拉澤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壓力會延緩女性的新陳代謝速度,導致體重增加。
研究人員選取了58名平均年齡為53歲的女性,詢問了她們前一天的壓力水平,然后讓她們每人吃了一頓大約含有930千卡(3.89×106焦耳)熱量和60克脂肪的飲食。研究人員隨后測量了這些女性參與者花了多長時間燃燒掉這些熱量和脂肪。平均來看,與未承受壓力的女性相比,那些在過去24小時內經歷了一個或多個壓力事件的女性,在餐后7小時內少燃燒了104千卡(4.35×105焦耳)的熱量。如果這樣的效應每天積累起來,這一差異在一年內就會導致人的體重增加近5千克。
發表在《生物精神病學期刊》上的這項研究成果還發現:壓力水平較高的女性體內胰島素含量較高,進而促成了脂肪的存儲。
這項研究成果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壓力會導致體重增加。研究人員分析稱,當人們處于壓力環境時,更有可能食用熱量和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同時,所燃燒掉的熱量減少,因而體重會上升。該研究的另一位作者、營養學家瑪莎·貝勒里教授建議,為應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壓力,人們可以在冰箱和櫥柜中準備一些健康食品,避免隨手食用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
糖尿病及自身免疫疾病
美國洛杉磯洛馬斯醫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表示,隨著時間流逝,我們機體中周期性的壓力就會誘發胰島素耐藥性的產生、高血壓以及腹部脂肪堆積。壓力是我們面對威脅時產生的一種本能的適應性反應,壓力反應可以幫助我們針對多種物理性狀況提供適應,比如,燒傷,擦傷,流血或精神創傷等。
齊格弗里德·米克爾·洛佩茲表示,當這種狀況再次周期性循環時,壓力就會誘發一些疾病,比如,糖尿病,抑郁癥,高血壓等。2型糖尿病是一種機體全身性失衡引發的疾病,一般情況下機體會處于一種自我平衡的狀態,而當這種自我平衡狀態被打破或免疫系統及激素系統被改變,機體就將不再適應當前這種非平衡狀態,就會隨機引發疾病。而以2型糖尿病為例,患者機體血糖的升高就是由壓力所引發的。
我們不去尋找疾病發病的根源,我們很難對疾病進行檢測,而當個體經歷著壓力影響自我平衡的狀況,尤其是這種失衡持續存在的話,機體就不會重新適應新狀況來達到一種新的自我平衡。研究者說道,2型糖尿病具有免疫、遺傳以及環境因素等風險因子,而且是一種多因子疾病。因此,在醫學院中不再認為糖尿病是一種疾病,而給學生們講述的是,糖尿病是一種以血糖升高為主要特點的一系列疾病,其會引發炎性過程,而這種炎性反應又會影響機體器官和免疫系統,從而損傷個體的腎臟、眼睛以及循環系統。
最后,研究者齊格弗里德·米克爾·洛佩茲教授說道:“我們發現壓力也是引發糖尿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的風險因子,后期我們將連同多個專家來進行聯合研究,闡明壓力引發疾病的分子機理,并且同時研究開發診斷疾病的策略以及治療疾病的新型療法。”
增加患牙周病風險
越來越多的牙周病研究者將注意力轉向了沉重的生活壓力,他們相信,牙周病與壓力、悲傷、焦慮等情緒問題密切聯系。
越來越多的都市人在刷牙時被“粉紅牙刷”困擾。近年來,美國的研究人員直接將壓力與牙周病掛鉤。有一種觀點認為,人們在承受較大壓力時,體內會釋放出一種皮質醇激素,這種激素水平的升高會引起牙周病,加快牙齦和腭骨受病毒破壞的速度。
傷害大腦
壓力過大會導致皮質醇水平升高,導致煩躁、焦慮、緊張,影響身體和情緒健康,還會影響大腦。美國《赫芬頓郵報》報道說,科學研究證實了壓力影響大腦的方式。
1.引發大腦化學變化,導致煩躁。法國研究人員發現一種酶,它一旦受到壓力誘發,就會攻擊大腦海馬區負責調解神經突觸的分子,使神經細胞間信息交流變少,進而導致煩躁情緒,失去社交能力,記憶力和理解力下降。
2.慢性壓力會導致大腦萎縮,降低腦容量。研究發現,長期壓力會導致與情緒和認知功能障礙相關的大腦內側前額葉皮層容量減小,進而傷害記憶和學習能力。之前的試驗也發現,即使短期壓力也會導致與記憶有關的腦細胞之間的交流障礙。
3.一次壓力就能殺死腦細胞,使大腦變慢。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研究發現,學習新信息的時候,負責情感和記憶的大腦海馬區域會不斷地產生新的神經細胞。而持續壓力不但會阻止該大腦區域產生新的神經細胞,而且會影響其連接速度。更重要的是,僅僅一次壓力事件就可能破壞大腦海馬區新產生的神經元。
4.壓力會觸發大腦威脅反應,干擾記憶。壓力激素皮質醇既妨礙大腦海馬區正常活動,又增加負責情緒反應的大腦杏仁核區的活動。杏仁核區主要負責處理恐懼、感知威脅。該區域活動的增加,意味著我們處于應對潛在威脅的狀態。它既限制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又導致情緒反應增強。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博士舉例說,如果學生被小測驗驚慌了,那么他對驚慌的記憶遠比測試內容多。
面對壓力,有哪些新注意點?
女性工作壓力是男性的2倍
說起“工作壓力”,大家或許會覺得男性對此深有感觸,實際上,受到困擾的女性要更多一些。據調查,在日本產業顧問協會運營的“上班族電話聊天室”1025條聊天內容中,來自女性的電話聊天大約占到了6成。主要內容:“與家庭相關的煩惱”、“精神不振、疾病的煩惱”、“關于自身的煩惱”等。一看就會發現,就連“職場上的煩惱”等。通常認為男性比較多的煩惱,實際上女性占的人數卻更多。尤其在“職場上的煩惱”方面,與男性的105條內容相比,女性達到了男性2倍以上的238條。
其中大半部分是在“職場中的人際關系”方面的煩惱,男性為與“上司”之間的關系而煩惱,而女性則在“同事”之間的關系上苦惱不已。
考慮過多對身體也是不好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放松心情,與自身的煩惱“友好相處”最合適。
疲憊狀態下看電視壓力會更大
為放松去看電視,可能不會達到理想效果,反而會產生挫敗感。據美國《時代周刊》近日報道,沉迷于電視節目似乎是一種好的減壓方式,事實上,經過一天忙碌繁重的工作回到家后,打開電視機或通過網絡觀看電視節目,可以說是一種本能反應。最新研究發現,那些疲憊并帶有壓力的人,看電視會讓他們產生挫敗感,會因花費大量的時間看電視而內疚。

根據發表在《傳播學報》上的研究顯示,研究人員對471人進行調查,詢問他們前一天下班后感覺如何、看了什么傳媒節目以及感受如何。結果發現,疲憊使人們不由自主地打開電視或干其他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而事后會因為缺乏自控而感到愧疚。但是,節目內容會對人的心態有所影響,研究顯示,啟迪心智的節目,如紀錄片等,能對人們的心理狀態產生積極正面影響;看一些俗氣的節目會加重人們為減壓而看電視的負疚感。研究人員認為,雖然看電視的行為會讓有壓力的人更糟糕,但選擇有助心智的節目,少看肥皂劇和無聊的電視節目,或許能達到真正放松的效果。
走路或騎車上下班最能緩解工作壓力
英國《預防醫學》雜志刊載的一篇報告顯示,走路或者騎車上下班最能緩解工作壓力,愉悅心情,增強腦力。

東英吉利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了1.8萬余人后發現,通勤(日制漢語,指從家中到工作地點的往返過程)時,走路或騎車時間越長,壓力水平越低,心情更愉悅;搭乘公共交通也有一定減壓作用;而自駕車通勤族路上花的時間越長,壓力感越強,心情越郁悶。當然,如果通勤時間超過3小時,哪種交通方式都無所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