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嘉賓
朱長超,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思維科學學會籌委會副理事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農業人口不斷地下降,農田不斷地減少,市郊不斷地萎縮。城市里的人們要想看看一望無際的田野,看看農村的稻花、棉花、油菜花,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如今,很多都市人對于農村也有著深深的眷戀。發展都市農業,是一個有潛力的產業。
都市農業可以滿足千百萬城市人對于生態環境的向往與渴望。可以說,相當多的都市人來自農村,或者其祖輩來自農村,與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就算是祖祖輩輩生活在城市的人,其潛意識中,也存在著對于田野、樹林等鄉野景物的天然的喜愛。這是因為,人類的祖先猿猴,千百萬年進化的進程中,長期生活在森林草原田野。可以說,人類的DNA中存在著依戀自然的基因。城市是一個異化的環境,它有違人類的天性。但是,城市密集居住,社會效率高,生活方便,文化豐富。因此,人們還是喜歡居住、工作在城市。而把對農村生活的向往深深地埋在心底。建設都市農業,既滿足了人們對于文化、效率、發展的需要,又滿足了人們內心深處向往自然的需要。如果在城市中建設一塊綠油油、黃燦燦的油菜地,建設一個有蛙鳴鳥啼的稻香村,建設一個小蝌蚪游來游去的碧綠的池塘,都市人一定會喜歡得紛至沓來。
都市農業可以滿足人們對于健康生活的熱愛。現在,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加上化肥和農藥,食品的安全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如果城市居民能吃上無污染食品,那不成了特供產品了嗎?對于普通人來說,吃特供是夢想。但是,都市農業的發展,我們可以用自己的雙手來創造具有類似特供產品優良品質的有機農作物。或者可以親眼看到有機農業生產的產品。
都市農業可以創造一種優良的生活方式。現在,都市里的人閑暇時間相當多,活動相當少。許多人有精力,無事可做,只能整天坐在麻將臺前搓麻將,坐在沙發上看冗長的電視劇。這種生活方式,既不利于健康,也缺少樂趣。它讓人們腰圍越來越粗,體重越來越重。如果讓人們在陽臺上、屋頂上種種菜,澆澆花,增加點活動量,會感到更快樂,對健康也大為有益。無論是對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都大有幫助。因此,發展都市農業是有這個可能的,會受到歡迎的。
那么,都市農業怎么做呢?
首先,城市綠地、公園里,可以開辟少量土地栽種農作物。農作物也可以是園林植物,農作物也可以成為一個美麗的景觀。水稻、棉花、大豆、油菜、高粱、茨菇等,既是農作物,也是園林植物。它們青枝綠葉,開花結果,同樣美麗,同樣受到大眾的喜愛。讓人們在都市里看到久違的農作物,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也可讓孩子了解農村和農作物。在《紅樓夢》的大觀園里,還建造過稻香村,我們的公園完全可以增加一點農村的景色,幾畦農田,一座農舍,屋前宅后,綠籬叢花,菜園地里,青菜蘿卜,別有一番情趣。
其次,可以創造條件,引導公眾學會一些栽培技術,利用陽臺、屋頂栽種一些蔬菜、花卉。現代科學已經能制備人工土壤,成功地進行無土栽培。利用陽臺、缸、盆、壇等容器,可以栽種一些作物,底層土只需12厘米厚,完全可以栽種出辣椒、茄子,還可栽種一些攀緣植物,如苦瓜、絲瓜和葫蘆等。家庭栽種,既能美化居室,又能有所收獲。有些企業可以提供優良種子,提供栽培說明,出售土壤肥料,組織種植講座。

再者,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屋頂、圍墻栽種一些易生易長的農作物,例如扁豆,絲瓜等。播種、管理等工作由專業的都市農業公司科學地進行,收獲歸于居民,如果居民掌握了必要的技術,就由居民自己管理。如果這樣,上海有20億平方米的屋頂可以充分利用,不僅增加上海市區的綠量,豐富城市景觀,其都市農業的收益也將非常可觀。
都市農業現在也有了一些,但是,主要集中于城郊。人們要在假日里跑到郊區去觀看、體驗。市郊的都市農業當然有優勢,規模大,品種多,但是,它遠離都市人,與人們的情感聯系較少。城市人不是作為主人實踐都市農業,而是作為一個參觀者參觀都市農業。如果城里發展都市農業,它將極大地改善城市生態,增加都市生活的樂趣。這對于一些在現代城市生活與工作有點壓力的人來說,都是一種調節心理、促進心理健康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