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
人的手臂包含兩部分長的骨頭,手則由5個手指骨組成。

便秘,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干結、排便費力等。如超過6個月即為慢性便秘。實秘為熱邪壅結:身熱,口臭,煩渴喜冷,苔黃燥;或氣機瘀滯:腹脹脅痛,噫氣頻作,脈弦。虛秘為津液不足,氣血兩虛;頭暈心悸眼花,脈細;或陰寒凝結:喜熱畏寒,腹中冷痛,脾腎陽虛,脈沉遲。

究其病因有二。一為器質性的,如腸管器質性病變:腫瘤、炎癥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腸腔狹窄或梗阻;直腸、肛門病變:直腸內脫垂、痔瘡、直腸前膨出、恥骨直腸肌肥厚、恥直分離、盆底病等;內分泌或代謝性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旁腺疾病等;硬皮病、紅斑狼瘡等;中樞性腦部疾患、腦卒中、多發硬化、脊髓損傷以及周圍神經病變等;腸管平滑肌或神經源性病變;結腸神經肌肉病變:假性腸梗阻、先天性巨結腸、巨直腸等;神經心理障礙;藥物性因素,如過食鐵劑、鎮靜劑、阿片類藥、抗抑郁藥、抗帕金森病藥、鈣通道拮抗劑、利尿劑以及抗組胺藥等。二為功能性的,如進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纖維素或水分不足,對結腸運動的刺激減少;過食上火之品;因工作緊張、生活節奏過快、工作性質和時間變化、精神因素等干擾了正常的排便習慣;結腸運動功能紊亂所致,常見于腸易激綜合征,系由結腸及乙狀結腸痙攣引起,除便秘外同時具有腹痛或腹脹,部分病人可表現為便秘與腹瀉交替;腹肌及盆腔肌張力不足,排便推動力不足,難于將糞便排出體外;濫用瀉藥,形成藥物依賴,造成便秘;老年體弱,氣血兩虛;不是睡覺,就是久坐,運動較少;大便時間沒有規律;腸痙攣導致排便困難,或由于結腸冗長所致。

便秘危害性很大,不少人在衛生間久坐馬桶卻難解大便,只好使勁掙,力求排出。殊不知這會讓腹壓升高,血管堵塞或破裂。即使通過,血管內的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加大,流動力與阻力相互猛烈碰撞,易于使某些脆弱的血管破裂,輕者導致肛裂,重者導致心梗、腦梗,甚至中風偏癱,導致死亡,后果十分嚴重。醫學上稱之為衛生間現象。
對付衛生間現象的辦法很多,如食療、中藥和西藥治療、手術、運動、中醫經絡治療等。作為經絡教師,我將經絡治療便秘的經驗編成《通便歌》:

便秘努掙眉緊皺,衛生間里鬼見愁。
速向經絡搬救兵,春風得意拂楊柳。
合谷天樞陽明求,八邪八髎通支溝。
指尖相對頂十宣,氣海魚際上巨流。
一升一降提肛肌,大腸蠕動祛污垢。
推拿按摩好穴位,自救全憑一雙手。
第三句:“合谷天樞陽明求”。合谷穴,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天樞穴,臍旁二寸(三橫指寬),屬于足陽明胃經,是大腸的募穴。合谷可用拇指按揉;天樞可艾灸,也可埋羊腸線。適用于大便干結的熱秘。
其中“八邪八髎通支溝”。八邪穴,手背各指縫中的赤白肉際,左右共八穴。八髎穴,即上、次、中、下髎,分別在骶骨八個孔中,屬于足太陽膀胱經。支溝穴,腕背橫紋上三寸(四橫指寬),橈骨與尺骨之間,屬于足少陽三焦經。應用八邪穴,可十指交叉,不用全身使勁,僅僅雙手用力,常用于大便快解出時。慢性便秘,平時可用手掌上下摩擦八髎穴。支溝通便是幾千年來老祖宗傳下來的傳統方法,即用拇指指甲上下來回掐按之,以促使大便順利排出。適用于三焦氣機不利的便秘。
第四句:“指尖相對頂十宣”。十宣十指間。大便時,左手五個指甲對準右手五個指腹,十指指尖相對。右為陽,左為陰,陰陽相交,其力無窮。一眼望去,十指指腹猶如大腸,仿佛大腸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用力頂壓,促使大腸蠕動,這其中有意念的成分。運用時做到從容不迫,適用于任何原因引起的便秘。

其中“氣海魚際上巨流”。氣海穴,臍下1寸半,屬于任脈,可按摩,或艾灸。魚際穴,手心,第一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它是手太陰肺經的滎穴,有清肺熱的作用,而肺與大腸相表里。用拇指指腹按揉魚際,適用于肺與大腸有積熱的便秘。上巨虛,足三里穴下三寸,大腸經的下合穴,敲打之,艾灸之,彈撥之,可清大腸熱,能治熱秘。
第五句:“一升一降提肛肌,大腸蠕動祛污垢。”平時多練提肛肌,大便時也練提肛肌,忽升忽降,一上一下,升為陽,降為陰,陰陽轉圜,促使大腸蠕動,利于排便。
以上穴位,從效果來講,數十宣、八邪、支溝、合谷、天樞五個穴位名列前茅,練習提肛肌更是刻不容緩。
當然,一切以預防為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避免進食過少或食品過于精細、缺乏殘渣、對結腸運動的刺激減少。
【2】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每日定時排便,形成條件反射,建立良好的排便規律。
【3】避免濫用瀉藥:濫用瀉藥會使腸道的敏感性減弱,形成對某些瀉藥的依賴性,造成便秘。
【4】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勞逸結合。適當參與文體活動,特別是重視提肛肌的鍛煉,有利于胃腸功能的改善。
【5】建議患者多飲水。
【6】及時治療肛裂、肛周感染、子宮附件炎等疾病,瀉藥應用要謹慎,不要使用洗腸法等強烈刺激方法。
【7】患高脂血癥的肥胖者,除求救于經絡外,可考慮適當服用通便方:荷葉10克,枸杞子10克,決明子10克,白菊花10克,薏米仁10克,山楂10克,萊菔子10克,番瀉葉3克。先用冷水浸泡1小時,再待煎開后,文火熬15分鐘,即可溫服,以后當茶喝(番瀉葉另包后下)。
以上方法可以試試,有問題還是去醫院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