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摘要】朗讀是藝術的“再創造”,能訓練學生正確的語音、語調,適度的節奏感,幫助學生記憶單詞句型,培養良好的語感,是很好的語言輸入材料。在初中階段尤其是初一的英語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朗讀和背誦。本文從發揮朗讀作用;怎樣培養朗讀技巧;如何在教學中貫徹朗讀方針;朗讀與背誦的比較等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英語朗讀 朗讀技巧 朗讀策略
語言學認為:語言起源于發音,然后才有文字。類比人類學習母語的過程,亦是先聽說,后學習讀和寫。任何一種語言口語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語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輸入與積累。中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的、看到的、與人交流的都是漢語,很難從生活中得到輸入英語語言材料的機會。課堂上老師教的課后不能及時在遺忘之前得到鞏固,從而導致好多學生不會讀英語單詞、句子、課文。這樣的語言環境影響了學生的聽說訓練,也限制了學生口語能力的發展。因此,對每一位英語學習者來說,朗讀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對初學英語的初中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朗讀是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和英語成績的有效途徑,也是必經之路。
一、為什么要重視朗讀
1.朗讀是記憶的基礎。因為課文是由詞、短語、句子等組成,涉及語音、語法、詞匯等,反復朗讀課文能幫助學生掌握所學語言。如We want a music teacher to teach violin.若這個句子讀熟了,學生就會記住句型want sb to do sth(想要某人做某事)的用法而不用機械的去記。
2.朗讀有助于領會文章內涵。聲音發出時負載的思想內容、情感符號,會比文本自身原生態的意、志、情更為豐富,因為朗讀能使課文語言內化而成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在說寫時,自然而然地使用比較地道的英語,減少中國式英語現象。如“玩得開心”,熟讀課文的學生自然就能寫出“Have a good time”這樣的句子,而不會按字面理所當然地翻譯為“play happy”了。
3.朗讀能培養語感。良好的語言習慣,指語言運用純熟而自然結合度幾乎近于本能通過朗讀,讓學生感覺到美的語言不須刻意雕塑,得體、流暢、上口便是“雅”,從而鼓勵學生創雅。此外,在考試中往往也能夠憑良好的語感答題,從而輕松獲取高分。
4.朗讀能提高聽力水平。筆者發現,在平時的聽寫中,若看中文默寫英文,學生往往能得高分,而若念英文聽寫,學生的反應明顯遲緩,這就是學生不重視開口朗讀的結果。朗讀能夠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為了熟讀課文,學生首先得去聽錄音,自然在腦海里有了聲音的記憶;而在反復的朗讀過程中,學生還可反復鞏固讀音,并聽到自己的發音。這樣一來,在聽到相關的單詞或句子時,也就不感到陌生,從而較快作出反應。
二、怎樣培養朗讀技巧
1.巧記音標。在26個字母基礎上引導他們由字母識音標,尤其是元音,如字母A/ei/,E/i:/,這樣,學生學起來輕松且多數有成就感。還應注意糾正發音,特別注意方言的影響,因材施教。如南方大多數同學會把n和l混淆,分不清“藍”和“南”,“你”和“里”;福建的學生(尤其閩南地區)易混淆f和hu,“福州”和“湖州”分不清。
2.口腔訓練。有些人不喜歡念出聲,常以默讀代替朗讀,嚴重缺乏口腔肌訓練,難怪有些人說出的英語缺乏一種味道,不象那么回事。筆者的大學朗讀課老師教給我們一個很實用的雙唇活動操:(1)收圓雙唇,收得越小越好,甚至可以收到只能讓一根牙簽插進去的程度,然后說“五”;(2)接著把嘴巴咧開,咧到自己覺得似乎要扯到耳根了,然后說“一”。如此連續說“五一”,先慢后快,但兩個動作必須到位。連續練習20組之后,就會感到舌頭好像比以前“聽話”了。在每天早讀的朗讀之前,筆者都讓學生做“雙唇活動操”,這樣,他們念起英文來就流暢多了。
3.巧妙處理音際關系,如省讀、連讀、失爆、同化,采取“不完整教學”,在平時的教學中點滴滲透,避免為求全面造成長篇大論,枯燥乏味,使學生失去興趣。
4.大量模仿。為了將英語盡量說得具有洋味,不再說母音濃重的Chinglish,學生需要進行大量的模仿。通過看英文電影,結合臺詞,反復練習,進行模仿和表演,在此過程中學會重音、節奏、停頓和語氣語調等;還可聽英文歌曲,在聽歌詞過程中學會連讀等。當然,課本配套的錄音就是一個很好的模仿素材,看課文聽磁帶跟讀,音形結合,逐漸內化為自身的東西。
三、如何在教學中貫徹朗讀
1.進行領讀。領讀是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好英語的奠基石,也是鼓勵基礎薄弱的學生開口讀英語的好機會。但如果只是機械地帶讀,課堂沒有活力且師生俱疲,收效甚微。教師在領讀句子時要講究領讀方法。(1)在領讀短句時,先放慢速度,待學生初步熟悉后,可突然加速,增加學生跟讀難度,用不同的語調同讀一句子,表示不同的情感和語氣,如升調、降調,使整個課堂氣氛充滿生機與活力。(2)領讀長句時,將一個長句分為若干個意群,該停頓的地方停頓,待各意群讀熟了以后再讀整個句子。此外,可指導學生進行領讀,為其他同學樹立榜樣作用。
2.營造朗讀課文的氛圍,利用學生喜歡挑戰的心理激發其朗讀積極性。如在學習完某一篇課文之后,筆者在課堂上留兩三分鐘讓學生自由朗讀,由于對課文不熟悉,加上許多新詞其中,通常學生會讀得磕磕巴巴的。接著,筆者示范讀這篇課文,并請同學們糾錯和計時,在沒有錯誤的情況下,大約耗時30秒,這時所有同學的眼睛發亮了,有佩服贊嘆,更有躍躍一試的決心。然后,不用老師吩咐,所有同學都已經盯著課本大聲讀了開來,并且兩兩之間互相計時和糾錯。最后,筆者宣布,今天的一項作業就是聽磁帶跟讀,確保語音語調準確的前提下,做到快速流利,凡45秒之內完成的過關,30秒之內的有獎(當然,讀錯任何一個詞都會被制止并糾正,且納入計時)。于是,學生都非常認真練習,積極迎戰,一次次地刷新記錄。很快,幾乎所有同學都能順利過關。到了極限之后,便開始有人采取背誦的方式發起挑戰,無論學習基礎如何,肯下功夫都能令人刮目相看,學生從中找到了成就感。通過這種形式,同學們之間的朗讀氛圍主動熱烈且有趣,不知不覺克服了文中的重難點,尤其能準確把握讀音和用法,很好地培養了語感,做到脫口而出;另一方面,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敢于當眾開口說英語,得到了極大的鍛煉。
3.豐富朗讀形式,增強朗讀的趣味性。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學習興趣,是學好英語的關鍵。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經常采用的方法有:(1)對話角色扮演,可分男女生或幾個大組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讀對話,避免有口無心的機械朗讀。(2)將課文重點句型編成朗朗上口歌謠,提供一兩分鐘讓學生進行練習,然后正式說唱。從個人到小組再到全班,根據老師手打節拍節奏從慢到快,逐漸將氣氛推向高潮。說唱形式新穎有趣,學生積極性高,參與面廣。(3)小組接力賽。同樣將新課句型編成對話,四人小組進行朗讀。如:
A:What do you do? B:I am a student.
A:What do you want to be? B:I want to be a doctor.
C:What does he do? D:He is a student.
C:What does he want to be? D:He wants to be a doctor.
全班分為四個大組進行比賽,每個大組包含三個小組,小組中四人分別扮演ABCD。由老師計時,然后其他三個大組的同學糾錯,完成改對話所用的時間最短而且失誤最少的大組獲勝,相應得到一些獎勵。這樣一來,能使每個同學都開口,并及時自主發現和解決錯誤,同時學生的參與熱情得到極大的激發,在玩樂中掌握了要點。
當然,教師除了授課中的朗讀指導活動之外,課外還可以通過組織故事會、演講會、專題辯論會、詩歌朗誦會、課本劇等多種活動來強化學生的朗讀能力訓練,讓他們有直接的感受。再通過師生適當的評價會、建議會等,來全面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努力調整自我朗讀狀態。這樣,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必能獲得意外的收獲。
四、結束語
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發展口語,培養語感,熟悉英語規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領悟文章精妙之處;能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應當注重初中英語的朗讀,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作為“教”的一種,可以使學生通過口、眼、腦等器官的活動,去充分理解課文,產生良好的語感效應。一旦學生為真正理解了朗讀的意義,掌握了朗讀的策略,形成了朗讀的習慣,那么他們學習英語的自覺性就已逐步形成,他們的主體作用就得到充分發揮了。
參考文獻:
[1]紀玉華,肖曉燕.英語朗讀藝術入門[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8).
[2]張蘭英.談英語教學中的朗讀[J].中學外語教與學.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