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淑萍+王曉杰+朱麗梅
【摘要】英語導游是英語專業復合應用型人才,需要具備扎實的導游學科知識和全面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內容依托教學為指導提高語言學習和導游知識的全面融合,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環節,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主性,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英語導游人才。
【關鍵詞】地方高校 英語導游 人才培養 策略研究
一、引言
隨著中國入境游人數的逐年迅猛增長,英語涉外導游面臨人才短缺的局面,這不利于旅游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也不利于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2015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工作報告》中指出“人才是旅游事業根本所在,建設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是旅游工作的當務之急。”據最新數據統計,2014年中國入境旅游達到1.28億人次,較1978年的180.92萬人次增長了將近70倍,年均增長12.6%;國際旅游收入從2.63億美元增加到565億美元,增長213.8倍,年均增幅達到16.1%。 英語導游人才的培養必須適應旅游業的發展需要,地方高等院校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本文將在分析在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在生態旅游背景下,探討英語導游人才需具備什么樣的專業能力和素質以及地方高校在合格英語導游人才方面的培養策略。
二、英語導游人才應具備的專業能力
1.具備準確熟練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英語是英語導游的工作語言,準確熟練的英語表達是一個優秀英語導游的重要能力,是準確表達思想,傳達意義,溝通感情,互動交際的基礎。具備這個能力需要扎實的英語語言知識基本功和熟練的英語聽說技能,具體來說,英語詞匯量要豐富,能滿足口語和書面表達的需要,詞匯量至少需要達到大學英語六級考試大綱規定的詞匯要求;語音準確自然,語流順暢,這是準確語言交際的基礎,學生需要掌握音節、語音語調、重音、省音、連讀等語音知識;語法規則運用規范得體,能夠熟練運用語法規則準確連貫的表達思想;英語聽說能力是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良好的聽力是理解外國游客進而交流的基礎,不能聽懂游客的問題和需求就談不上服務。扎實的語言知識基本功和聽力技能都是英語口語表達流利性和準確性的保證。
2.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化廣義上是指一個民族的整個的生活方式,包括信仰、習俗、目標、機構、技術以及帶有群體生活特色的語言。中西方由于在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歷史發展等原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差異,當然語言差異也是文化差異的一部分。英語導游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溝通交流需要對文化差異有較強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文化差異體現在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各方面,僅在語言方面就表現在問候語、稱呼語、感激語、顏色詞、數字、習語、諺語、禁忌語等多個方面。如禁忌語方面,在西方人們很重視自己的隱私,有關年齡、收入、家庭背景等私人信息是不適合談論的。跨文化交際不但包括語言交際,也包括非語言交際,而且非語言交際也是表達思想和感情,傳達信息的重要手段,如體態語、副語言、對時間和空間的利用等,比如在說英語國家將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表示“吃飽了”,而在中國卻表示“殺頭”;還比如中國人握手時經常保持一段時間,而且身體相互靠近,而在英語國家兩人以手相握手,然后馬上松開,兩人身體也隨即拉開。如果英語導游不能準確理解這些手勢語,在工作中就有可能引起尷尬或誤會。
3.掌握漢譯英翻譯的技巧和方法。英語導游在工作中還要掌握基本的漢譯英技巧和方法,一般來說,英語導游的翻譯能力主要表現在對中國名勝古跡、歷史文化、園林建筑和風土人情方面的文字的翻譯,這些旅游資源里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如詩歌、對聯、書法、歷史典故、民間傳說等,這類內容的翻譯具有文化對應詞少,即存在詞匯空白現象的特點,所以英語導游在翻譯具有濃厚中國文化特色的旅游景點時需要掌握一定的翻譯技巧和方法,如增譯法、縮譯法、類比法、釋譯法、展示法等。英語導游的翻譯過程就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過程,他們是“文化的傳播者”,所以翻譯時應遵循“以游客為出發點”和“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取向”的原則,導游詞應盡量保持中國文化信息。同時,除必要的翻譯方法外,英語導游平時應注意積累與此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和已經約定俗成的譯法,如孔子、孟子被翻譯為Confucius、Mencius,不能簡單的用拼音去翻譯。
三、英語導游人才培養策略
地方高校培養英語導游的途徑主要有旅游英語專業、英語專業、旅游管理專業等,培養復合型英語導游人才既需要重視學生英語專業能力的發展,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掌握翻譯的技巧和方法,熟悉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也要重視導游業務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針對不同類型的培養方式在教學模式方面也存在著區別,但總的來說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采用內容依托促進學生導游專業知識和英語語言水平同時提高。英語專業和旅游管理專業在培養英語導游人才方面存在著英語語言學習和旅游基礎知識學習得不到同時重視的問題,內容依托教學為解決這個矛盾提供了思路。內容依托教學是一種通過主題或學科內容教學達到外語習得目的的教學理念,將學科內容知識和語言的學習結合起來,簡單來說就是用外語教授某一學科的知識,從而使學生既可以習得外語,又可以掌握學科知識。內容依托教學主張根據學生的需求圍繞學科知識這個核心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教學,分為主題式、保護式、附加式等模式。根據內容依托理念,旅游英語基礎知識以英語為學習媒介,教師通過圍繞某一主題的若干話題進行英語語言訓練,讓學生在完成基于旅游知識的任務過程中習得英語。內容依托模式能較有效地解決語言學習與專業培養相脫節的不足,使英語語言學習和旅游知識學習得到同步提高。
2.采取“課堂教學+校內實踐+校外實訓”三位一體教學模式。英語導游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英語語言知識,熟練的英語聽說能力,也需要掌握系統的旅游專業知識和導游技巧,這樣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在課堂里是培養不出來的,必須以課堂理論知識學習為基礎,構建“課堂教學+校內實踐+校外實訓”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重點解決英語語言知識技能和導游知識的融合問題,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發現式、研究式、任務型、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并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如英語演講、英語話劇表演、英語辯論、涉外英語導游知識競賽等形式培養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校內實踐是指學生在校內通過多媒體等手段創設的模擬導游情景進行涉外導游實踐,教師設計導游活動的情景,師生共同參與從迎接、入住酒店、前往景點、景點解說、用餐到送站等導游的工作過程,學生在課內實踐環節將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情景相結合,這個過程中需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校外實訓是應用型英語導游培養的關鍵環節,建立校外實訓基地,與旅行社和旅游景區建立合作關系,本著人才共育的理念,學生實習期間在真實的旅游景點通過臨時導游、隨團見習等形式進行英語解說訓練,提高了學生對旅游景點的直觀認識,增強了臨場應變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和校內實踐環節,學校可以聘請實際工作經驗豐富的英語導游人才作為兼職教師指導或教授實踐性強的課程,并且在學生實訓期間給予指導和幫助。
3.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學習自主性。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已經不能適應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革,教師要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尤其在網絡多媒體資源日益成為教學的有益補充的背景下,促進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尤為重要。基于計算機網絡的教學模式具有形象性、生動性、趣味性等特點,多媒體能夠提供聲音和圖文一體化的豐富信息,能夠提供豐富的導游知識和語言學習資源,能夠提供接近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不但是教師課堂的好幫手,也是學生課外學習的有效輔助手段,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的養成需要教師從學習策略培養、教學評估等多方面入手。學生自我管理學習的能力提高對于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學生主動建構導游知識體系都有積極作用。
四、結語
英語導游是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是促進中西跨文化交際的紐帶,是涉外旅游市場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英語導游人才培養,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干映鋒.淺析高職學生英語導游能力培養策略[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4).
[2]李金早.開辟新常態下中國旅游業發展的新天地-2015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工作報告[EB/OL].http://www.cnta.gov.cn/html/2015-1/2015-1-26-%7B@hur%7D-51-29492.html.
[3]劉杰英,廖曉敏.基于工作過程的導游英語課程改革[J].教育與職業,2009(14).
[4]趙麗.英語導游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學與管理,2006,(18).
【基金項目】2014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立項項目:河北生態旅游背景下英語導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HB14SH004。